江蘇省東臺市富安鎮小學 樊連燕
深度學習,讓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更有效
江蘇省東臺市富安鎮小學 樊連燕
當前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存在諸多問題,筆者從激活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完善對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等角度開展深度學習,提升數學學習內容組織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內容組織;深度學習
自新課改以來,小學教學組織形式已發生較大的轉變,但教師仍未走出應試的樊籬,為考而教,“注入式”的教學得不到根本的改變,學生的學習停留于知識的表面,缺少深層次的理解。黎加厚教授指出,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并將其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至新的情境中,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1.激活新知存在的問題
部分教師能注重新知的激活,但其形式不夠、內容不夠新穎,教師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形式引導教學內容,但由于缺少實質的物品或缺少一定的生活背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他們的預習習慣、提問能力缺乏訓練,而教師不愿為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在上課時教師往往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學生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學習新知,習得的知識往往是不扎實的。
2.獲知知識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形式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做過多的限制,沒有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與自主時間。教師要求學生記筆記,但留給學生的思考的時間不多。教師精心設計每一環節,以致學生連出現錯誤的機會都沒有,看似“完美”的背后,學生的掌握情況尚需考證。
3.深度加工知識存在的問題
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會提出新的問題,但由于教師較少開展對知識的深加工,未能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對教材的理解僅處于淺層次上,沒有深度解析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缺乏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意識。
4.時間分配存在的問題
功利性的教學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過于追求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過程。大部分教師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始點,處處以教材為中心,照搬教材的內容,把“完成”作為教學的關注點,未能結合學生實際,聯系各個版本的教材自主開發學習內容。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多源于短時間的灌輸。
1.激活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
(1)激活生活背景。學生有著各種各樣的學習經驗,有利于學習的,也有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的。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激活原有的知識作為深度學習的“始點”。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有一定的系統性,教學結構是呈螺旋上升的,教師要明確前后的聯系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分析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易于理解知識。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中,教者復習舊知:“什么叫作兩個數的比?請舉起出兩個比。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教者引入新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比,知道怎樣求比值。今天就根據比和比值來學習比例,并且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接著,教者讓學生求3∶5,24∶40以及5/8∶1/4,7.5∶3,并提出問題:“比值相等,說明每組里兩個比怎樣?”從而引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2)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教師要挖掘生活素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拉近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如在《圓柱的認識》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我們學過哪些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呈現準備好的鉛筆、飲料罐、茶葉筒等圓柱體)這些形體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呢?”教者從學生熟知的長方體、正方體談起,再將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圓柱體的概念,讓學生產生探究圓柱體的欲望。
(3)已有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的深度結合。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建立“支架”,引發其聯想與結構。在深度教學中,導入要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將生活的經驗融入學習之中,讓每一次新的內容都是學習歷史的延續。如在學習“確定位置”的內容時,學生已對前后、上下、左右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學會辨別東南西北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學會描述簡單的路線點,會找到位置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現有的資源、學生的實際知識背景進行合理設計,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在講解長方體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個大長方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棱、面、點的個數一目了然,也能很快找出各條棱及各個面之間的關系。
2.完善對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
(1)熟悉教材內容。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內容,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不同年級的教材內容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不斷反思總結中熟悉教學內容。教師要注重搜集、利用身邊的素材,將生活中的數學應用于數學之中,創設出精彩、生動的數學課。
(2)導入形式多樣。課堂導入方式有比賽導入、復習導入、提問導入、游戲導入、實驗導入、故事導入等,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開展適當的導入形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分數與除法》的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今天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口算比賽,請每個小組派一名實力最強的選手來賽一賽。第一組題為:28÷7;12÷4;6÷3;3÷3。第二組題:1÷2;4÷5;1÷8;13÷20。”教者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宣布結果,學生紛紛表示對第二組不公平,因為第一組的得數是整數,而第二組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比較難算。教者適時提問:“得數不能用整數表示,可以如何表示呢?能用分數表示嗎?”
(3)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發現,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學習。教者可以結合教材呈現情境圖,提出問題:“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能提出哪些問題?能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它們嗎?”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從各自思考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數學教學不僅是“數”的計算,還有“形”的結構,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實驗、驗證等方式獲得知識,使思維得到展現。
總之,隨著深度學習的開展,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創設課堂情境,合理激活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1]鞠文燦.追尋“深度學習”的課堂實踐樣本[J].江蘇教育研究,2015.
[2]林衛民.重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J].人民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