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林 華
讓小學生動手“做數學”
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林 華
學生是探求知識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空間,讓他們在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發現規律、歸納結論,從而培育思維,發展創造能力。本文主要闡述了“動手做”的內涵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策略。
小學生;做數學;動手操作
學生是發現、探求知識的主人,是獲取知識的主動者,教師要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在主動思考、自主構建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創造力。數學學科具有操作性、實踐性,如果依賴于教師機械的講解,勢必會使學生淪為接受知識的容器,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學生不會有效把握知識的本質。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能促進他們用眼觀察、用腦思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征,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激發主體意識,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獲取知識。
“動手做”是指教師創設現實情境,讓學生從周圍生活中取材,通過動手操作探索數學問題,掌握數學規律。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運用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發展數學素養。
1.情境探索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兒童在基于適合自己生活經驗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實驗等探索活動。如在蘇教版六下《圓柱的體積》的教學中,教者創設情境如下:老師這里有一個圓柱體玻璃水杯,里面裝滿了水,誰能幫助老師求出杯中水的體積?有一個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模型,誰又能求出它的體積?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尋找身邊較大的圓柱體,你都發現了什么?能用以上的方法求出它們的體積嗎?
2.提出問題
兒童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他們在組內交流、與同伴對話,對其他有學習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或修正自己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經驗,引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他們盡可能地圍繞一個主題去學習探究。如在蘇教版五下《圓的周長》的教學中,學生會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學生比較大小不同的圓,發現直徑大的圓的周長大,進而會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教者適時追問:“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它們是加法關系?減法關系?或是乘法關系?還是除法關系?學生通過各種關系的分析,猜測可能是除法關系,即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
3.動手操作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猜想擬定一個初步的探究方案,然后依據這個方案動手操作。教師要通過提問、交流的方式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想用什么樣的方法驗證到底是哪種關系?”引導學生測量圓的周長、直徑,并記錄下這些圓的周長和直徑。有的學生用繩量周長,有的學生則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周長,他們記錄數據,觀察這些數據,分析規律,最終得出結論: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除法關系: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4.整理歸納
學生通過操作法獲得感性認識,建立清晰的表象,捕捉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歸納、分析判斷,推斷出初步的結論。小組同學相互交流討論,表述自己的發現,解釋試驗的結果。
1.激發操作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興趣,才會產生探索的愿望,才能使學習不會成為負擔,才能在敏銳地觀察、主動地探索中習得知識。如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的教學中,教者出示圓錐形的小麥堆的圖片,提出問題:“小明爺爺量了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你能幫爺爺算一算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立方米嗎?如何求出圓錐的體積呢?”教者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他們產生與同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比較的探索欲望,教者讓學生用黃沙或玻璃水做實驗,學生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再倒入空圓柱內,看看倒幾次能正好裝滿。教者再讓學生用水把圓柱裝滿,然后往圓錐內倒三次正好倒光,從而發現同底等高的圓錐是圓柱體積的1/3。教師以問題激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操作激趣,引領學生發現規律。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真正投身于探索之中,才能學有所獲。
2.激活創新思維
教師要讓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擺一擺等活動中發現其中的數學奧秘,在掌握規律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如在蘇教版四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中,學生首先用量角器量一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然后用相加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小組匯報結果,學生會發現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左右,進而引發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都是180°。聯系平角的度數,學生就會用剪一剪的方法,看三角形的三個角能否拼起來是一個平角,驗證自己的猜想。各小組分別用折拼、剪拼的方法驗證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共同總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學生經過動手探索的過程,提出自己的猜想,在發現、猜想、操作、驗證、歸納中開啟思維,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創新的意識。
3.形成感性認識
傳統教學中,教師以教材為“綱”,淪為教材的“傳話筒”。教師要跳出教材的框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將生活中的“活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數學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探索的能力。如在蘇教版三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觀察課桌面、黑板面等長方形,發現長方形的邊、角有什么特征?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教者適時追問:“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否正確?我們能用什么方法證明一下呢?”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會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用量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在學習正方形的四邊相等的特征后,教者讓學生通過折紙的方式得到一個正方形,并說說為什么折出的是正方形。教者引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長方形,然后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對長方形的特征形成感性認識,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數學教學要改變被動接受、機械訓練的現狀,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動手操作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培養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1]袁紅.“hands on”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功能淺析[J].小學教學,2002.
[2]潘芬芳.“Hands on”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