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
我們拿什么來墊高孩子?
■林忠玲
外孫女自從學會走路后,就開始學著自己洗臉刷牙。可是,水龍頭那么高,小東西夠不著,大人抱著,又礙手礙腳的,極不方便。于是,我們便備了一張小椅子,放在洗臉池旁,每到洗臉時,就讓她站在其上。墊高了,夠得著了,小東西便邊洗臉邊玩水,自得其樂。
對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來說,打開水龍頭便是她洗臉時要追逐的目標之一。達成了,就會獲得愉悅的體驗;失敗了,自然少不了些許的神傷。孩子也好,成人也罷,每一個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朝向目標,不斷追逐。因此,我們總在想盡各種辦法去達成想要的東西。有時,當目標離得遠了,我們可以有三個選擇:要么放棄目標,要么降低目標,要么墊高自己。放棄是無奈,降低是妥協,墊高才是努力。
新教育說,人的生命有三重境界: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決定生命的長度;社會生命,決定生命的寬度;精神生命,決定生命的高度。其實,三種生命狀態,都要有適合的高度,否則很難觸及理想的目標。自然生命的高度,受父母遺傳以及后天養分等因素的制約,到了一定生理階段,該多高就多高。但當身體的高度無法抵達時,可以用椅子、梯子之類的東西去墊高。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高度,拿什么來墊高?
如同自然生命一樣,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發育,也是需要養分的。這種養分蘊藏在書中,經典之作中最為豐富。書,“吃”得越多越雜的孩子,生長得越壯實。我以為,墊高孩子的精神之軀,舍書別無他法。
著名作家黃蓓佳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當一個孩子的腳下墊上10本書,表明他已經掌握了通向成人世界的密碼;當一個孩子腳下墊上100本書,表明他已經具備了與成人對話的能力;當一個孩子腳下墊上1000本書,可以想象他的精神世界有多么的強大。
我們在孩子精神發育的關鍵時期,該拿什么來“喂養”他們?用一本本書來墊高孩子,這是父母和老師為孩子著想的明智之舉。在做不完的作業、考試卷中,在上不完的補習班上,也許能夠讓孩子有被暫時填飽的感覺。但這樣的喂養一定會帶來“反胃”,最終會導致“厭食”,適得其反。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成人喜歡給孩子買作文選,以為多讀這類書能夠找到寫好作文的密碼。作文選是書,不錯,但其營養價值并不高。只讀作文書,如同近親繁殖一樣,難免畸形發育。其實,每一個優秀作家的作品又何嘗不是好的作文。用經典墊起來的精神高度,才會多一份厚重。
14周歲前,是一個人養成閱讀習慣的黃金期。錯過了這個階段,就會抱憾終身。因此,墊高孩子,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遲了,墊高也就沒太多意義。特別欣賞一個叫老六的人說過的這樣一段話:“讀書要趁早啊,就如同在最能愛的年齡,遇到最可愛的人,給自己帶來驚心動魄,刻骨銘心……”
我們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建設一個這樣的自由天地:一窗陽光、一本書、一杯水、一段舒緩的音樂,便是整個世界。在這個時間段里,緩慢、懶散,也許沒有知識的產出,也沒有分數的增加,但就在這看似無所事事的狀態中,孩子的生命在悄然地豐盈著。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