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雙
(宜春市翰林學校,江西宜春 336000)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
謝佳雙
(宜春市翰林學校,江西宜春 336000)
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閱讀教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通過閱讀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不同的興趣愛好,不斷提高學生的素養。在閱讀教學中,審美能力是其點睛之筆,同時也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程。而語文作為小學課程中的一個,責無旁貸地肩負著培養審美能力的重擔。這三者中,語文之于審美,如同審美之于閱讀,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審美能力;小學課程;語文閱讀;文學
審美首先是可以通過學習、傳授等后天方式進行培養而形成的一種能力,通過這種能力,可以發現美、享受美、感悟美,并且能夠創造美、表達美。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正是響應了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重視學生品學兼修的號召。由此可以發現,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循序漸進地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高質閱讀品位,構建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提高學生的個人良好素養,更是有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下一代接班人。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過:“我們周圍有光也有顏色,但是我們自己的眼里如果沒有光和顏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顏色了。”每個人的身邊處處是美,時時美不同,就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審美能力去捕捉和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從不同的名言警句中,不難得出,想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必須找出一個突破口——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引導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必要,讓學生能夠發現美、讀懂美、感受美。
首先,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會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在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平仄等語言修辭手法,具體、直觀地再現自然世界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不同的物體形象由語言文字間接顯現轉化,從而增加語言強感知度,通過語言文字繪聲繪色的描述,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大腦中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
其次,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更進一步理解語文中通過修辭手法描繪的萬千事物。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外在美,如先遠觀花朵的色彩和形態,走近后聞聞花香,輕觸花瓣,使學生感知鮮艷的色彩、嬌美的形態、濃郁的芳香和輕柔透的觸感等。再帶領學生感受動態之美,當風吹過花叢,捕捉花瓣和花葉搖曳生姿的生動活力之美。當蝴蝶顧盼生姿地飛舞花叢,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共生和諧之美。
最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使學生懂得認識美、感知美、欣賞美,從而享受美,接受美的陶冶和熏陶,發掘美,領略世界無窮的魅力。所以,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形成良好的審美觀,體悟美所給予的視覺盛宴,感知美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并學會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認識世界。俗話說:“人人都愛美。”美是所有人的追求,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對美的認識,在美麗的世界中健康發展,快樂成長。
德國的哲學家費爾巴哈說:“我自己雖然不是畫家,沒有親手制作美的力量,我卻有審美的感覺、審美的理智,所以我才感覺到在我外面的美。”
不同學生的審美能力高低不齊,可能只有部分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教學中的修辭和寫實的不同美感,而別的學生對此一無感知。因此語文學習中要突破的就是寫作關。通過品味語言,猶如身臨其境地寫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從而喚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欣賞美的能力。通過不斷地觀察、思考、對比,引入自己的想法,強化對審美的深層理解,從而進一步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藍樹葉》中曾寫道:“李麗和林園園是同桌同學,李麗要畫綠樹葉但找不到綠色彩筆,向旁邊的林園園同學借,可是林園園卻舍不得把心愛的筆借給她,找各種借口,最后李麗只好畫了一片藍樹葉。林園園看到后,感到很難為情,不由得臉紅了。”文中描繪了“綠色的樹葉”“藍色的樹葉”“臉紅”,通過對樹葉的一系列描述帶動了整體故事的進展,展現了兩個小主人公的內心活動。
培養學生的審美表達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通過對語文學習中字詞句段的推敲和研讀,深入理解并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捕捉語言中所蘊含的細節美,拓寬對文章的認識和掌握。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一定程度上強化其對審美表達能力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故而,毋庸置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階段,注重培養學生審美寫作實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表達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以上三首詩皆描述的夏日荷花,有的晶瑩剔透如芙蓉,有的紅紅火火開得鮮艷,有的垂首低眉,有的錚錚如松,不同的文字學生能夠讀出不同的美感,并獲得全新的洞察力,繼而引發“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審美意識。從文中到現實觀察中再到個性的審美文字表達中,打開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表達、真實流露,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能力。
小學語文教育重在引導學生感受美,培養學生品味美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啟蒙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語文教學中來,應用到實踐生活中去,經過學生一系列的理解、感悟后又回到語文教學中的閱讀中來,并且通過其逐步加深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審美能力。
有些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啟蒙學生審美能力、拓寬審美理解以及提升審美創造力。循序漸進,不斷引導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表達力,強化閱讀審美的不同語言詞匯表達,從而通過各種形式的熏陶,充分展現學生不同個體的審美能力,從不同角度感受和解說審美。
金馬曾說:“心靈是最本質的美。沒有一種綽約動人、真實可感的風度之美,可以不借助自然之美的營養。”同樣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也要借助小學語文教學這片肥沃的土壤,養育出高品質的學生審美素養,學會品嘗自然的美,學會感受生活的美,并在自然與生活中主動尋求美、創造美。
在小學課程的教學中,語文教學便是教師通過不斷地拓展學習、閱讀,來源源不斷地獲得和提升審美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兼具文學性和實用性。德智體美在小學教育中無一不可或缺,全面發展有助于學生形成多彩多姿的良好個性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在閱讀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生活中的具體應用理解事物的美好,凈化心靈,對增強審美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1]胡春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J].新課程(上),2014,(06).
[2]謝祥瓊.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9).
[3]葛美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培養[J].語文學刊,2015,(10).
謝佳雙(1977—),女,江西宜春人,宜春市翰林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