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以軍
(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新村校區,江蘇連云港 222200)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
楊以軍
(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新村校區,江蘇連云港 222200)
語文課堂要抓住語言實體引導學生學出語文味,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即既要學會整體感知,又要學會細處攝神,讓學生的心靈在博大卻又細膩的語文氛圍中自由跳蕩??梢?,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基于語言的學習,把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統一起來,才能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也就是說,語文課堂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語文技能,還要發展學生的精神力量,讓學生學有靈性。
語文課;人格;情智;個性
語言學習與運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與主體運行過程,而與其同行的促進人的發展的更為深層的因素才是它的“靈魂”所在,主要涉及在教學中體現的關乎師生教學德性、行意、風格的“良心”“人格”“情智”“個性”等因素,對于小學語文課,它們的作用各有側重又缺一不可,它們統一的和諧程度決定了課的品位高度與實際效益。那么,如何上出有“靈魂”的語文課?
課堂不是無情物,教師上課熱情洋溢,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但這還不夠,還要有智慧。課堂飽含情智,才能真正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達成“語用”目標。成尚榮先生說:“情感:兒童發展、兒童語文學習的動力密碼;智慧:兒童發展、兒童語文學習、心智成長的密碼;情智共生:直抵兒童精神文化發展的核心。”可見,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兒童發展的需要,更是語文教學的呼喚,是語文學科的根本性特點。如何讓語文教學中的情與智,如鳥之雙翼齊舉,飛向更為高遠的語文天空,從而自由而充分地達成“語用為旨”?
其一,教有學情,主導為先。學情,是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是學生再學習的真實起點。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情智,就必須了解學生的情智發展情況及學習心理需求。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盡可能地逐漸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意趣盎然、智韻悠遠的境界中去閱讀、品味與表達,以更好促進學生情智水平與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還要根據學情,創造性設計教學內容,實現“教有主導”效果的更大化。譬如,長期以來,學生由于在校上課,回家作業,節假日還要上各種補習班,簡直精疲力竭?!柏摀^重”導致了學生身心在常年“運作”中缺少閑適,失去了兒童應有的活力與朝氣,缺少了學習與生活的情趣。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創設“情趣”內容的組合性教學,將教材中有情趣的內容分類梳理,以“情趣”為主線,串聯起來,加強情趣性閱讀體驗,從而激活學生語言學習的情智趣味。
其二,言意互轉,情智共生。言意互轉,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規律,這也是“有靈魂”的語文課堂教學之要義。有情有智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語文教師要能敏銳地捕捉到隱藏在文本語言文字中的各種矛盾沖突,從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感悟。師生的情智共生、同學共享,將情智教學活動引向縱深。特級教師陳紅說,共生體現了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以關愛生命、提升師生的生命質量為宗旨。
其三,學思得法,靈活為法。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師對學生“學法”引領的重要性。教師在指導學生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對話流溢智慧光華,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設問生疑,自主品探情智亮點,以激活表達情趣。要力避浮而不實、泛而不深,讀流于形式、悟擱在淺處的低效教學,實現讀中見悟、讀悟隨練、讀練相因、讀寫同行的有效教學。要隨機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情智亮點語言,適時于“情趣點”“智慧點”“意義點”等處精品、細悟,或口語表達,或動筆批注,或片斷練筆,或續寫、改寫。讀寫結合,在可生發處著眼、挖掘時,須在學生閱讀、感悟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品思會意、體驗釀情,情涌詞生,“厚積”而“觸發”,達“一觸即發”。
每一個學生都是各自不同的生命體,他們對語文課文的學習都有各自的思考方式和個性特點。對語文教師來說,對教學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獨到的感悟。教師應努力追求個性化教學藝術風格,這樣才能使教學顯示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決定于他對教學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的程度,研究的程度越高,其個性越彰顯,教學效益也體現得越明顯。教學的個性閃爍著個體靈魂的光輝,而語文教學個性的靈魂光輝,必定讓語文課上出靈魂,體現語文教學的更高境界。讓個性化的課堂閱讀充滿生命靈性,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努力追求。
教學的思想,來自教學理論的學習,來自教學實踐的反思,學習、實踐、思考,產生了教師個體的思想洞見,會悄然化作實實在在的教學效益。當然,語文教師深刻的教學認識也自然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前瞻的教學理念。正如肖川先生所說:“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樣的語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蘊,只是有時我們不自覺罷了。”
許多優秀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就體現了鮮明的教學思想。語文新課改以來,涌現了諸多不同的教學流派,如詩意語文、智慧語文、文化語文、本位語文、共生語文等等,都體現了不同教師的不同教學認識。不管哪種教學思想,在課堂上都追求學生思維的開放、自由、靈動,閱讀、表達體現學生的獨特感受,表現健康發展的天性。
教有自己,指教學要體現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與風格,體現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把握,也體現不同文本各自具有的教學價值。每個語文教師都是不同的自我,只是由于教學理念、教學技藝、教學實踐能力的高低強弱,而體現了不同的實際教學效果。
教師在尊重學生閱讀個性方面,首先在閱讀對象上,應打破教材文化內涵的單一性,構建一個具有豐富語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只有接納多元的文化,建構多元的文化課程,語文課堂才會散發出無窮的個人魅力。其次,在閱讀方法上,根據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有鮮明個性特征的閱讀方法,以滿足他們各自的閱讀需要。當然,課堂中不要為體現個性而個性,應盡量濃縮教的活動內容,使全體學生有足夠的自主讀書、感悟、表達、積累運用的機會,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充裕的個體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出自己。
語文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引向生活,引向現實,引向世界的文化殿堂,師生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痛苦,一起快樂,在心靈放飛中進行靈魂對話,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進行經驗的重新組織并有機建構,且能夠靈活運用,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學有靈性,有生命“魂”的語文課堂,將讓學生擁有自由的心靈和無比豐盈的精神世界。
[1]徐鶴春.談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語文教學研究,2005,(02).
[2]侍作兵.找尋教學的獨立品格[J].江蘇教育,2009,(02).
楊以軍(1970—),男,江蘇灌云人,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