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碧波中學 金 芬
學術爭鳴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碧波中學 金 芬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數學在初中教育體系中所處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初中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數學思維能力,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主要就初中數學思維能力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而后針對初中數學教學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本次研究最終提出了利用問題教學、轉換思考、開展豐富的活動等實施策略,最終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夠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供一些參考。
初中數學教學;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在初中教學中,數學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高中數學學習的基礎。要想學好數學,必須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思維能力是用數學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思維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學生還需要學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等方法進行推理,可以有邏輯地將自己的思想及觀點準確地闡述出來,可以合理運用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及數學方法分析數學關系,最終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1.抽象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求經歷運用數字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通過抽象的想象而得出數學概念的,抽象思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尚處于發展階段,為了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理念來實現這一目標。
2.形象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教學中應使學生認識現實空間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空間立體圖形在初中數學教材中存在較多,為了使學生可以理解這一部分知識,學生應建立空間概念,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維。
3.統計觀念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做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是數學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要求。目前已處于大數據時代,在這個時代,學生要想學好數學,必須學會分析數據并處理數據,最終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4.演繹推理能力
學生通過演繹推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對數學問題及概念進行準確清晰的闡述,數學學習中演繹推理能力十分重要,不僅可以使學生重建數學知識的結構,還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處理問題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演繹推理能力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
目前大部分教師的數學教學模式仍是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處于被動地位,課堂上呈現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講,注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中會產生厭煩感,學習注意力不能集中,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式不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能力,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也極為不利。目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改變傳統數學教學模式是重中之重。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十分重要。課堂中教師應與學生增多互動環節,這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用多種方法,使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只增不減。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應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利用問題教學、轉換角度思考問題、開展數學活動,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問題教學
學生都有一種渴望正確解決問題的榮譽心理,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提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解決。經常思考問題的學生一般解題思路都很靈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解決,在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可以提高思考、探索的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學生可以先從簡單的下手,不斷挖掘更深層次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敢于質疑,這樣循環往復,學生將能學到更多相關的知識。
例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向學生提出問題:有一位奶奶將小雞和小兔子關在一個大籠子里,小兔子和小雞的頭加起來一共有39個,腳加起來一共118只,你們知道小兔子和小雞一共有多少只嗎?這個問題很普通,學生可以根據學過的知識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使學生有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方法一:假設有x只小兔子,y只小雞,則
解得x=20,y=19。
方法二:假設所有兔子都將兩只腳抬起來了,118-39×2=40,那么這40只腳都是兔子的,40÷2=20,兔子有20只,39-20=19,小雞有19只。
這種問題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對于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十分有幫助。
2.轉換思考
在學習中轉換角度思考問題,可以使學生發現問題新的一面。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地鍛煉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遇到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轉換角度,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從而解決這個問題。這種鍛煉應長期進行,最終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使學生清楚數學學習的要點,又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是互相關聯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系統的思維。例如:教師在進行函數教學時,先列出幾組不同的函數:y=x(x+10)+16;y=21x2-13;y=(x+4)2+36x。這三組都是二次函數,教師引導學生對以上三個解析式認真分析,在日常教學中多次練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數,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十分有利。
3.開展活動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教學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進行初中數學“統計”相關問題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在教室靜坐一分鐘脈搏的跳動次數進行測量,然后再對劇烈運動下的脈搏跳動次數進行測量,時間同樣也是一分鐘。在學生將兩次測量完成后,讓他們自己對比兩次測量結果的差異。這種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體驗獲得數據、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1]劉淵,韓勁松.初中數學教學中類比法對解題思維的促進作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14).…
[2]鄧勇剛.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0).…
[3]殷信.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