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屯村實驗小學 張 婷
提高效率,助力課堂
——數學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屯村實驗小學 張 婷
數學活動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條件的。我們都知道,同樣是木棒,一年級學生利用擺小棒的活動感受10以內數的分與合是數學活動,工人搬運木料則不是,因為后者沒有體現數學的思想,也沒有數學化的思維過程。那么數學活動都是有效的嗎?同樣開展的數學活動,有的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不僅推動了課堂的發展,引出課堂的主題,還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使學生有所收獲,顯而易見,這種數學活動是有效的;而有的數學活動目的性模糊,耗時長,組織散漫,缺乏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不知所措,這樣的數學活動是效率低下的,沒有起到為課堂主題服務的作用,是浪費時間。可見,教師在設計數學活動時,需要注意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和求知欲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海洋。一個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數學活動會導致交流困難甚至無人理睬的尷尬局面,學生聽得馬馬虎虎,教師吃力不討好。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首先要是有趣的。以“線段的初步認識”為例,為了引出線段的概念和特征,教材設計了“拉直毛線”這一數學活動。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營造一種親近感,色彩繽紛的毛線可以及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散漫的心思拉入課堂。在這一數學活動的設計中,主要強調以下兩點:首先,通過拉直毛線使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線段;其次,利用毛線變化的形狀和方向進行實物教學,加深學生對“直”的理解,強調“兩個端點”的重要性。小小的毛線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線段。如果省去“拉直毛線”這一數學活動,直截了當地介紹線段的概念、符號和特征,過于抽象和枯燥的內容會使學生喪失興趣,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從而影響課堂氣氛和效果。
數學活動強調思考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活動應當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處理好老師講和學生講的關系,能讓學生講的盡量讓學生講,教師在重點、難點處點撥,起引導作用。同時,有效的數學活動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觀念,講究邊學邊練,及時鞏固,在不同的情景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涵,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新知,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學為例,主要的數學活動是編制乘法口訣。背誦乘法口訣表只是最淺顯、最易完成的一個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乘法口訣的由來和內涵。在設計編口訣的數學活動時,教師要強調乘法的含義,使學生理解乘法是由幾個幾相加得來的。同時,編口訣的數學活動也要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和逐步遞進的要求,最初1~4的乘法口訣以教師引導為主,后面的乘法口訣的編制則由學生獨立完成,這一過程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由扶到放,也更體現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鍛煉和成長。
數學活動為突破課堂的重點和難點而存在,因此在設計數學活動時,應當直指本節課的核心內容。以二年級下冊“1000以內的數的認識”為例,這節課從知識與技能的目標來看,是著重培養學生的數感。那么數感怎么來呢?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兩個關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片段。一位教師課前準備好200張白紙,安排了“估一估”的數學活動,最后教師數一數,得到200,引出千以內的數。另一位教師則出示了千字文,安排了數千字文的數學活動。千字文原本四字一句教師別出心裁地把它排列成5句一行,5行一段,引導學生20、2地數,成段后自然而然100、100地數。等數到最后,學生便已經了解了1000以內的數。兩位教師教學同樣的內容,第一位老師估計紙張的張數,其實側重于“量感”,學生并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在估計的時候只能憑感覺胡亂猜測,而估計則是需要一定的事實依據的;第二位老師數千字文,通過數數的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數感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千以內的數。可見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本節課的重難點,指向性明確。
提問可以體現思考的過程。一方面,教師對學生提問,在問題中涵蓋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希望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鍛煉數學思維,反復的追問可以使學生多思多想,追究其中的本質,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果數學活動中缺少教師提問,那么學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意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強,數學活動就會更接近于一個普通游戲,同時,高質量的提問使得學生在課堂中更加警醒,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也更加敏捷。反之,單一的講授式教學缺乏趣味,學生思維渙散,課堂會成為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另一方面,還有學生對教師的提問,這是學生對教師授課的反饋。學生通過對教師的提問,可以彌補本節課中知識的漏洞,也可以質疑教師的觀點,這些提問都是學生思考、總結的產物。師生雙向提問的過程推動了數學活動的展開,體現了教學相長。以二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為例,在拼圖形的數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問“你拼出了什么圖形?”、“你是用哪幾塊拼的?”等一系列問題串起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評價由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兩部分組成。單一的教師評價容易出現片面、主觀等問題,可能導致學生出現消極抵觸的心理,從而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學生作為數學活動的主體,理應參與到評價中去,使師生雙方都處在主體地位。同時,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是當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一旦參與到評價體系中,不僅能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逐漸形成自省的意識,找到自身的缺點,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才能針對性地進行總結和改正,進一步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比如,在數學活動的結尾,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針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小結,說說優缺點,然后教師再進行補充。
以上是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歷所總結得出的一些結論,也是筆者所理解的有效數學活動。它對于數學課堂教學意義重大,只有強調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學活動才會高質量地展開。而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這是我們有待進一步思考和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