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波
(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教育改革研究·
審核評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
彭正波
(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在高等教育改革質量問題日益凸顯的情況下,審核評估由參評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在各要素的指導下,設定學校自身的目標以及能否達成的可能性。讓參與高校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和特色,尋找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出現了很多弊端,表現在知識結構不明,培養目標泛化,就業導向脫節等。在審核評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該認清差異,結合自身辦學歷史及現狀,挖掘潛力,打造優勢和特色。對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進行整體優化,從而解決理論與實踐、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求、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脫節的問題。
審核評估 地方高校 行政管理專業 人才培養 特色
在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質量問題日益凸顯的情況下,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以下簡稱“審核評估”)工作。在審核評估工作的背景下,探討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對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突出內涵式發展,彰顯特色,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通過以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探討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
在高等教育數量擴張的背景下,高校辦學規模急劇擴張,特別是地方高校數量和規模逐步龐大,上大學已不再是突出問題,上“好大學”則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1]如何回應社會關切,培養社會有用的人才,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由于高等教育的復雜性,改革的道路漫長而又艱辛。作為測度高等教育發展的評估,既能檢視高等教育的質量,又能成為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導向標。可以說,評估的主體、形式、內容、標準等,深刻影響著高校的改革之路。
和以往的合格評估、水平評估以及認證評估不同的是,審核評估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指標和標準,也沒有劃分等級的說法。而是由參加審核評估的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在審核評估各要素的指導下,設定學校自身的目標以及能否達成的可能性。可以形象的比喻為“用自己的尺子來量自身的長短,用專家的眼光來看自畫像像不像”[2],這種評價方式實際上擯棄了過去“大而全”、“大一統”的標準體系,讓參與高校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和特色,尋找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避免了評估標準的僵化和單一。總體而言,審核評估從四個方面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一)保持平常心態,工作正常化。審核評估要求整個評建過程常態化,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不能因評估而受到影響,盡量保持正常的教學狀態,避免出現為應付評估造假,臨時抱佛腳,搞形象工程。評估展示出來的是正常的學校秩序,只有不折騰,學校、教師和學生才能真正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上。評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促進教學真正提升的路徑。
(二)質量為本導向,內涵式建設。審核評估沒有把重點放在千篇一律的數字、表格上,沒有把重心放在項目、論文和獲獎上,而是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唯一宗旨。在目前各高校普遍重科研、輕教學的大環境下,引導高校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和結構等顯得非常重要。審核評估強調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工程,明晰人才培養的第一要務,實現了大學本質功能的回歸。對回應社會關切、緩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社會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
(三)鞏固主體地位,放權式發展。審核評估以高校為主體,探討通過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來促進高校內部質量體系建設,下放權力。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審核評估工作中的責任和分工,一般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負責統籌。推進管評分離,引進社會力量進行監督,由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具體實施,避免了行政直接指揮,有利于遵循教育規律,同時激發了高校作為辦學主體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四)堅持分類評估,多元化發展。審核評估并沒有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高校,畢竟幾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建校歷史、辦學規模、前期投入、資源稟賦各不相同,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各有所長,不可能所有的高校都朝著北大清華的目標發展。因此,引導高校挖掘自身特色,尋求資源的最佳整合,更好地服務地方、服務行業,才能促進區域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各國政府以建設“企業家政府”為導向,開啟了公共管理的新時代,公共管理專業逐漸成為一門顯學。我國從1984年恢復行政管理專業,發展到今天,全國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院校有幾百所之多。但在人才培養方面,卻出現了很多弊端,特別是在地方高校表現的尤為明顯,表現在知識結構不明、培養目標泛化、就業導向脫節等。地方高校不僅一味地照搬重點院校的培養模式,而且缺少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認知。[3]歸納而言,可以概括為特色的欠缺。
(一)過于強調專業共性,在辦學方面特色不明顯。教育部門對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目標雖然有原則性的規定,但這個規定只是一個導向,地方高校需要在這個規定的指導下進行調整,以適合高校自身特色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從現實看來,地方高校一般既非“985”,又非“211”,辦學層次一般以教學型為主,培養的主要是應用型人才。與高水平大學相比,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經費支持相對較少,科研實力較為一般,缺少足夠的實驗設備,生源質量也不太理想。如果比照重點大學一樣“畫葫蘆”,就無法凸顯特色。特別是很多地方高校可以借勢而為,比如邊疆地區高校可以著重打造民族與邊疆治理牌,醫科院校可以側重醫學行政,農林高校則可以偏向于農村治理,沿海高校可以強化海洋行政管理等。
(二)過于強化技能知識培養,公共精神鍛造缺失。由于現在很多用人單位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人力資源招聘成本和風險,普遍以“985”和“211”設置門檻,造成了對非重點高校畢業生的歧視,結果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陡增。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環境,很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把重點放在傳授知識上,相應減少了公共精神的培養,其結果是行政管理專業成為“萬金油”,其他專業完全可以替代。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公共精神與職業精神的培養不到位。在走向善治的大背景下,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之外,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嚴格的自律控制能力、尊重生命和權利的寬闊胸懷以及對公平公正的價值追求也許更為重要。
(三)過于偏向于課堂教學,實習實踐能力培養欠缺。和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實習實踐資源、對外學術交流與訪問、文科實驗室等方面比較欠缺,導致開展實習實踐以及實驗的資源缺乏。加上地方高校的教務部門及科任老師把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認為上好每一節課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考核和檢查的重點依然是課堂教學,因此對于實習實踐教學缺少應用的關注。理論僅限于空談已成為行政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中的最大缺失。[4]
隨著教學觀念的變革,一些地方高校對于實習實踐教學也開始重視起來,相應減少了課堂教學的學分數,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經驗,實習實踐的各種平臺不足,很難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鍛煉。行政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導向非常強的學科,需要校政合作、校企協作,也需要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行政管理專業實踐中去。
在審核評估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該認清差異,結合自身辦學歷史及現狀,挖掘潛力,打造優勢和特色。緊密結合新公共管理改革理論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對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進行整體優化,從而解決理論與實踐、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求、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脫節的問題。以理論學習和公共精神培養為基礎,突出“實踐與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三大模塊,即理論教學模塊、實踐教學模塊、創新教學模塊。
(一)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上,調查研究行政管理專業培養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改革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學生就業與實踐能力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整體優化為目的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分類型、個性化的學生培養模式,解決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與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以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根據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按照公共部門工作人員、企業、考研三個方向設計課程體系,實現就業和教學的對接;實習實踐教學貫徹“認知+見習+實習+拓展+畢業”的由淺入深的層次,鍛煉學生在政府和企業的工作能力;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參與式互動式教學,將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小組辯論等引入課堂教學。
(二)在課程設置的設計上,主要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通過理論課程教學,可以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通過實踐課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強化公共精神,培育管理能力”。除公共課程外,專業理論課程可以分設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三部分,學科基礎課注重夯實學生的數學、經濟、管理和法律基礎,利于拓展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空間。專業課側重于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投入社會即能貢獻所學。專業選修課培養與時俱新的管理理念,為學生繼續深造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如表1。

表1 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對接一覽表
(三)在實習實踐上,創新實踐形式,豐富實踐內容。行政管理專業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而實踐較差是通病。因此,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從大一到大四期間,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安排認識實習、公共部門管理實習、E化行政管理實習、管理素質拓展實踐、學年論文和畢業實習等,是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應著重做好:在教學中加大案例教學,進行實驗室的建設,切實做好已有教學軟件的使用;合理的調整實踐時間,應該從大一開始,每個學期都要有長短不一的社會實踐;同時要加大實習場所的建設,積極和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聯系,取得他們的支持。還要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社會實踐經驗較少,因此鼓勵教師到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四)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塑造積極向上的公共精神。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主要是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需要根據地方需要和時代變遷來調整課程設置,積極回應社會發展的關切。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比如公共管理學、國家公務員制度、公共危機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組織學等,都帶有明顯的“公共”字樣;而其他的課程,比如行政法學、行政管理學、行政思想史、市政學等,雖無“公共”二字,但其培養要求依然指涉公共利益,鍛造公共精神。因此,在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基礎知識的培養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固然重要,但公共精神這一專業的核心和靈魂也許更加值得關注,特別是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所應具有的現代公民意識、對公民權利的合法追求使用、積極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等。通過在課堂和實踐教學中的積極引導,可以極大地促進專業學生素質的提升,更受健康有序的公共組織歡迎。
[1]鐘秉林.遵循規律平穩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J].中國高等教育,2014(6):4.
[2]朱長江,賀占魁,葉飛.審核評估: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催化劑[J].中國大學教學,2014(6):71.
[3]姜士偉.試論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養變革的“兩難困境”[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86.
[4]彭忠益,許源源.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1(4):51-53.
G642
A
1007-9106(2017)02-0166-04
*本文為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提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公共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2012JGB146)。
彭正波(1979—),男,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管理與農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