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修 王培振
(肇慶學院思政部 廣東肇慶 526061)
高校黨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研究
曹和修 王培振
(肇慶學院思政部 廣東肇慶 52606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復雜和嚴峻的風險和挑戰,高校黨委必須切實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責任,通過強化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意識、全面提升意識形態工作能力、構建高素質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和健全意識形態工作管理運行機制,真正落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高校黨委 意識形態 責任制
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改革進入攻堅克難期,涉及社會諸多利益群體,使各種社會矛盾復雜紛呈。這些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必然會不同程度地折射到高校校園中,特別是一些消極負面的思潮,必然給高校師生帶來種種不良影響,這些不良影響極大地消解著師生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接受,特別是一些90后大學生,他們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從而造成他們價值觀的迷茫,甚至出現價值觀的扭曲,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形勢比以往更為緊迫。同時,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國際范圍尖銳的意識形態斗爭態勢,也使我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復雜和嚴峻的風險和挑戰。2015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強調黨委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重要性,對各級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意識形態陣地意識、黨委宣傳部門的職責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對新形勢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高度重視。而高校作為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面對高校復雜多變的思想文化環境,高校黨委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加快高校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落實,這對于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黨管意識形態,黨委高度重視、切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這一直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然而,在當前的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往往存在著意識形態工作弱化的現象,如對意識形態在思想意識、陣地意識、工作隊伍、方法手段設計等方面的存在不足,導致意識形態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嚴重削弱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實際效果。在具體的意識形態工作中,高校黨委在意識形態工作上的頂層設計上還存在責任分工不明確的現象,意識形態工作有效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導成員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還有極個別教師在課堂上宣泄個人情緒,抹黑黨和國家形象,傳播社會負能量,甚至把一些錯誤觀點作為課堂講述的內容,誤導90后青年學生,產生極壞影響;還有一些高校領導干部對于意識形態工作認識不足、疏于調研、思考不深等等,這些存在于我們內部的問題,雖然似乎隱于無形之中,但正是學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挑戰根源。
針對這些情況,高校黨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必須切實強化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意識,把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切實擔當起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責任。高校黨委必須認真實施貫徹中央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在政治上保持堅定的立場,始終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正確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要求;始終堅持意識形態工作的問題導向,不斷強化高校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政治表現及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意識。高校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要統籌全局,堅定地把意識形態工作置身于學校發展大格局中,牢牢抓住意識形態工作這根弦不動搖,確保意識形態工作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不斷完善黨委意識形態工作的頂層設計,使全校各級部門積極配合黨委這一中心工作的格局,吸引高校全部干部、師生員工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意識形態工作中來。要切實把意識形態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并將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意識形態日常工作中,高校黨委應定期研究意識形態發展動向,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發展態勢,及時發現遏制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發生。高校黨委還應重視二級學院黨組織的意識形態功能發揮,充分發揮其意識形態工作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把二級學院黨組織建設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結合起來,使他們始終能夠旗幟鮮明地站在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做堅定理想信念的帶頭人,做批評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的帶頭人,抓實做師生意識形態工作的帶頭人,切實推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發展。
高校黨委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應該是引路、導向和帶頭,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全局。為有效應對當前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嚴峻局面,遏制不良思潮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沖擊,高校黨委必須切實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全面提升其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能力,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更新理念,創新意識形態工作方法,才能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顯現實效。因為只有高校黨委立場堅定,方向明確,才能夠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駕馭學校的意識形態發展局勢,才能夠帶領全體師生員工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尖銳的意識形態斗爭中奪取最后的勝利。同時高校黨委還具有重要的意識形態工作影響力。黨委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牢固的政治理念,勢必深刻影響師生的信念和行為的發展。因此,一定要把高校黨委建設成為一個忠于馬克思主義、立場特別堅定的領導集體,特別是主要負責人既應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理論家,又應是熟悉學校工作規律、熟悉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識形態工作者。
全面提升高校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能力,應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能力構成:一是話語體系創新能力。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對象主要是90后大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接受信息渠道多樣化,帶來他們話語呈現新的特色。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取得實效,必須提升高校黨委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創新能力。一方面,高校意識形態的傳播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90后大學生話語新潮,易于接受新思想,如果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理論灌輸和刻板的說教上,顯然難以收效,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意識形態工作能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識形態工作者在意識形態傳播中采用何種話語至關重要。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歷來重視話語體系的創新,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理論話語,以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主陣地主渠道地位日益突顯,而在現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功能發揮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實效性有待于提高,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摒棄過去經常使用的命令式、文件式話語,運用90后大學生所喜愛的、生動活潑、具有時代氣息的話語,來闡述道理、傳播意識形態,堅定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信念。另一方面,在意識形態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運用新興的載體。意識形態工作要有成效,必須要通過有效的話語傳播載體,而在當前信息時代條件下,各種新興媒體不斷出現,為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宣傳思想工作時,明確提出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需要手段創新。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強調指出,手段創新,就是要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特別是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這對于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要求高校在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當前我國新興媒體技術發展迅速的優勢,把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作為為與大學生交流思想、傳播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形成意識形態復合傳播模式,推動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有效發展。
二是對各種意識形態的研判能力。高校匯聚了眾多的知識分子,是各種主流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聚散地,由此帶來了各種意識形態的爭鋒,自然使高校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一方面,社會上流行的種種意識形態方式總會通過各種途徑折射到高校來;另一方面,社會上流行的一些非主流意識形態方式其實也是在高校經過發酵而傳播到社會并帶來一定社會影響,而引發種種意識形態的論爭。因此,高校黨委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各種意識形態的研判能力,把握意識形態發展基本態勢,全面區分眾多的主流和非主流意識形態,并對其進行分析、引導,抓住重點,區別對待。對于主流意識形態,高校黨委應當大力倡導和培育,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引導作用,并不斷擴大其影響,使主流意識形態深入師生頭腦中,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于非主流意識形態,應當多加分析,發現隱藏在其深處的真實面目,防止其對社會的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一些錯誤的意識形態思潮,高校黨委應當旗幟鮮明,大力批判。
三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高校的意識形態發展總體上是穩定而健康的。然而,在當前復雜的意識形態工作環境中,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高校歷來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也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展開爭奪的重點,特別是對一些90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還有待于加強,在師生中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仍然存在,這就要求進一步提高高校黨委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對于那些帶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錯誤意識形態,高校黨委應站在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立場,敢于直面問題,在不同場合公開批判;對于一般性的思想領域的錯誤認識,高校黨委應當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斗爭,通過說理答疑解惑、批判教育等和風細雨、深入細致的工作,幫助廣大師生劃清是非界限,認清錯誤的本質,明白錯誤的危害,真正回到正確的思想軌道上來。而對于那些不思悔改,采取種種手段甚至公開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抹黑黨和國家歷史,歪曲英雄形象,惡意混淆是非的言論,高校黨委則必須全力反擊,捍衛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在必要時還可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對他們予以懲處,打擊其囂張氣焰。同時,高校黨委既要大力懲惡又要積極揚善,對于那些敢于碰硬、敢于批評、敢于斗爭的意識形態工作者,要公開褒揚支持,實現正能量在校園的全面傳播,切實維護高校意識形態的安全。
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最關鍵的地方在于人。沒有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務素質過硬、工作作風扎實的穩定師資隊伍,意識形態工作就難以持續深入開展。因此,高校黨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必須積極構建一支高素質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這是奪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勝利的組織保證。這就要求高校黨委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必須統籌學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一支卓有成效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并通過對他們的業務培養和理論培訓,大力提升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和意識形態工作能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從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使之置于黨委的直接領導之下,使高校黨委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同時,在意識形態工作中,要加強培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讓一些熟悉網絡業務、政治素質強的黨政干部、輔導員和學生黨員骨干形成捍衛網絡安全的堅固陣地,及時回應和引導網上輿論,使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網絡上形成優勢,維護高校意識形態的網絡安全。
建設高素質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同時還要樹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給予他們工作中的各種保障,使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教師不是可有可無。具體來看,一是要讓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教師能夠有地位,就是要讓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入人心,要在貫徹落實中宣部、教育部下發的一系列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文件精神中不打折扣,要把是否重視、是否善于做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高校干部選拔、任用和考核的重要內容,實現全校師生對意識形態工作教師的充分尊重。二是要讓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教師能夠有信心,就是既要解決好從事意識形態工作教師的信仰問題,也要解決好他們的發展問題,要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要讓搞馬克思主義的人有尊嚴、有自信、有底氣、有發展,讓他們看到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希望。三是要讓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教師能夠有底氣,就是要做好從事意識形態工作教師的堅強后盾,采取實際行動,鼓勵教師在面對各種錯誤思潮時敢于亮劍、敢于發聲,引導他們大膽沖破西方的話語霸權,用中國的理論、中國的學術解釋中國的現象,講好中國故事,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立足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制度設計與組織管理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環節。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遷,制度諸要素或結構隨時間推移和環境變化而發生改變,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增加了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難點”和“盲點”。文化向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滲透的加快,傳統的意識形態部門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辦法越來越難以奏效。在此情形下,加大制度創新力度,革除制約意識形態建設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宏觀控制力,建立健全一套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落實高效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的重要環節。
傳統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比較注重強制性,往往忽視激勵機制的構建。從我國現實來看,市場經濟活動對利益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的生長,導致社會道德輿論力量的減弱,道德崇高者得不到褒揚,卑劣無德者的行為受不到應有的批評和否定,是非、善惡判斷不明確。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個體信仰的缺失、社會公德的渙散。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自覺踐行意識形態所宣揚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則的人總是得不到相應的社會激勵或利益回報,而與之相反,那些不遵循價值規則做事的人卻總是得到利益,那么社會所宣傳的意識形態核心價值就很難被人們認同、接受。因此,要想使主流意識形態社會認同真正落到實處,充分體現其實效性,就必須探尋并構建切實可行的有效的利益激勵與回報機制,通過建立完善的道德評價體系達成制度性均衡,使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得到好報,老實人不吃虧,使道德缺損者或敗壞者受到懲處,真正做到踐行績效和利益的統一。
具體來看,健全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管理運行機制,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缺乏正確評價的道德行為既不具備社會的推廣意義,其所獲得的利益回報也會因為可能產生的隨意性而失去激勵作用,經由科學評價后的道德行為,必須獲得相應的回報,應具體體現在物質利益、精神獎勵以及對不同領域的考核、評比、使用等環節中。因此,高校要把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視不重視、抓得到位不到位,作為衡量高校黨委領導能力的核心標準,將意識形態工作的成績納入領導干部的目標管理考核,要著力解決促進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穩定的職稱評聘、績效分配、評獎評優等政策導向;二是建立有力的保障機制。要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保障措施使具有良好道德操守的人獲得現實的政治、物質以及其他方面的實際利益。要通過這種保障傳播一個明確的信號:踐行良好道德和價值規則的人不會遭受利益上的損失,不會既流血又流淚。為此,高校要對一些階段性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加強督查和領導,堅持做好評比公示,要對意識形態工作動態進行跟蹤調研,及時總結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和不足,提煉和推廣有益的經驗和舉措;三是建立及時的反饋機制。高校黨委要通過這種機制,對利益回報的評價、獎懲是否得當、是否獲得人們的共識以及是否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予以反饋,使意識形態的激勵機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同時要通過對相關典型事例的宣傳、輿論工作,營造一種有利于意識形態建設的良好氛圍,使這種激勵機制得到更廣泛師生的支持。
G641;D267.6
A
1007-9106(2017)02-0170-04
*本文為廣東省學校德育創新課題“基于90后大學生的高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研究”(2015DYYB036);肇慶學院特色創新課題“意識形態安全視角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研究”。
曹和修(1970—),肇慶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王培振(1962—)肇慶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