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緒
一年一度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東亞之行,將世界的目光拉向亞太地區和全球的未來。此次亞洲之行,特朗普還特意延長行程,出席11月14日在菲律賓舉行的東亞峰會。
新世紀以來,中國崛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事實。隨著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并于建國一百周年全面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在有力地宣示著“亞洲世紀”的到來。
20世紀后半葉,“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的高經濟增長率和快速工業化曾經令世界矚目。但是,只有在中國全面崛起之后,所謂的“亞洲世紀”才真正成為可能。預計到2025年,亞洲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將占世界GDP總量的近50% 。屆時,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將擁有空前的世界影響力。而中國理應主動肩負起開創“亞洲新紀元”的歷史使命——馬克思早在150多年前就已說過,中國的現代化是“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當前,我們似乎強調講中國故事、堅持中國道路、提供中國方案。對于“亞洲”概念,我們還沒有積極地把握、塑造和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和中國在文化、身份上的認同,在東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5%的韓國居民、75%的馬來西亞居民、70%的新加坡居民認為中國對本地區的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但這一數據在菲律賓為40%,在緬甸為28%,而在越南,這一數據則只有20%。足見中國的國家形象建設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缺位。對外講好“中國理念、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工作任重道遠。
也由于歷史的原因,東亞地區在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國家間外交關系的緊張狀態遠遠多于和睦相處的時間。再加上美國等第三方勢力的介入,使得東亞三國之間長期處于張力狀態。
要引領亞洲世紀,消解亞洲國家對中國的疑慮,我們要以更高的姿態包容和團結東亞國家,塑造亞洲的共同身份和認同。東亞是當今全球最大的經濟區域,居住著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這里擁有最密集的市場規模,蘊含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要把積極推動東亞地區一體化、構建東亞地區的集體“亞洲”身份放在中國崛起和全球力量重組的大局中來考慮。
也就是說,在“亞洲”認同逐漸強大起來以后,由于冷戰造成的政治隔閡就可以得到彌補。這種政治上的隔閡消減之后,東亞地區在安全、防衛等領域的問題,就有可能實現新的制度安排。這既是維護東亞地緣安全的有效策略,也是講好“亞洲故事”、塑造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關鍵一環。
在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需要釋放一種信號,那就是,由中國崛起而聯動形成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絕不等同于以往任何一個大國崛起所構建的國際秩序。“中國故事”的講述絕不遵從西方從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宣傳-反宣傳”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中國也無意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成果包裝成所謂“普世價值”和普遍真理來強加給其他國家、其他文明。中國的崛起、“中國故事”的講述是為世界多提供一種聲音;與此同時,中國也會主動傾聽來自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聲音,并為它們提供舞臺。
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國必將以更為深刻的方式相互依存和聯動。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力量的上升對亞洲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而言絕不是一個零和事件,它意味著更多的商業機會、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更深層的相互學習,以及亞洲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范圍內更大的話語權。
中國崛起遵循的是“和平主義”“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的原則。“一帶一路”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正是中國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的大國外交的有力體現。中國作為地理上、文化上的亞洲國家,在國際舞臺和輿論場上,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也要有意識地講好“亞洲故事”,積極有力地代表亞洲的聲音和形象,為引領亞洲世紀、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