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
(嵊州市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嵊州 312400)
[摘 要] 音樂是社會文化現象的具體形式之一,與文明歷史、文化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必須把握文化與音樂的關系,積極引入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詩詞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豐富現有的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音樂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音樂文化
音樂文化的引入,可以為高中音樂教學增添更多的藝術色彩與人文色彩,在實現音樂教學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了解世界、民族、地區和地方的多元文化。但是目前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未加強對音樂文化滲透的重視程度,對教學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一、以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精神財富拓展教學深度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精神財富。通過對其文化內容的探討,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避免教學流于表面。因此,教師應該改變過去的教學思維,不僅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唱,還應該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唱,徹底挖掘出音樂的由來與精髓。
例如在音樂鑒賞課《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欣賞《金蛇狂舞》、《畢業歌》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等作品,通過音樂讓學生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隨后,再對作曲家聶耳進行介紹,讓學生們緊跟著聶耳的成長脈絡與作曲思想,探索其音樂作品中融入的民族音樂文化。如簡單介紹聶耳的生平:聶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從小就受到云南民間音樂的感染,并在此基礎上汲取了各個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除了中國本土的音樂文化以外,聶耳還廣泛接觸西方音樂文化。除了分析聶耳的成長背景、汲取的文化類型以外,應向學生講述《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過程,讓學生在了解文化故事后,能夠對音樂的歷史產生更深的感悟。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有關聶耳的文化素材、音樂素材以及音樂的創作背景的相關材料,將其整理成板報,供全班一起分享,在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挖掘音樂文化的精髓。通過音樂的導入與文化教學的渲染,學生端正了鑒賞音樂作品的態度,再次聆聽時就會投入更深入的情感。
教師應該認識到音樂文化的導入不僅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該盡可能地擴充其知識面,找到音樂創作的源頭。
二、以感知音樂文化的多彩藝術魅力拓寬教學模式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音樂本身的欣賞與理解入手,讓學生充分感知音樂與文化的魅力。但是如果過于傳統地“守”著音樂,只會造成音樂課堂的枯燥乏味。對此,教師應該全面拓寬教學的模式,通過古今音樂文化的對比、多媒體引入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感知音樂文化的豐富多彩。
在講解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方常見音樂樂器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展示中西樂器的圖片,用多媒體播放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還要引導學生去搜集自己感興趣的樂器文化,舉行“中西方樂器文化大展臺”的主題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別選擇兩種或者多種中西樂器進行對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探究中國樂器“笛”的發展,從追溯笛子的起源到一一羅列歷代笛子的發展史,從笛子的制作材質演變到其形狀結構、音色的逐步優化,從人們對笛子演奏技巧的日益更新到歷代笛子演奏名家的精湛技藝等等,整理了較為詳盡的資料。
中國笛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并延續了很長時期。元朝以后笛子與現在類似,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有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實際教學中可結合音樂作品對南派與北派的演奏技巧特點進行了明確的分析。如南派以細膩、典雅、華麗、流暢取勝;北派則以粗獷、明亮、剛勁有力見長。
而有的學生卻偏愛探究西方樂器“笛”的發展:西方的笛分為短笛、長笛等多種類型。西方的笛在造型上較為別致、在音域上極為寬廣,具有絢麗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西方的笛文化雖然在發展歷史上不如中國的笛,但也代表了西方音樂文化的整體發展。這種對比模式、講解模式的教學,使得文化的引入更加自然,也避免了單純看圖或者聽音樂了解樂器的單調,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感受到音樂文化的魅力。
教師應該認識到音樂并不是孤立的、單獨的,音樂教學也并不是只有一種模式、一種方法,教師不僅應該主動向學生傳遞音樂的文化,更應該提高教學的雙向性,在提高學生自主分析的同時,通過對學生視覺、聽覺與感覺的調動,讓文化與學生更加貼近。
三、以弘揚音樂文化的獨特民族精神陶冶思想情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音樂都獨具本民族特色。音樂的教學自然要從各個民族入手,要想實現音樂的多元教學,就應該在教學中充分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讓學生在獨具韻味的山歌、民歌之中體會中國音樂文化的獨樹一幟,從而形成傳承與發展的意識,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價值觀,提高音樂教學的總體價值。
為了讓學生們能夠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下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進行充分的調查,讓學生在不聽音樂的情況下,去猜測各民族的音樂會有什么樣的特點。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對云南彝族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彝族是中國的第六大少數民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后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除此之外,教師應對云南彝族的服裝文化、舞蹈藝術進行詳盡地分析,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們去猜想云南彝族音樂的風格。這種猜想會明顯調動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有的學生在結合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特征的基礎上,認為該民族的音樂應該是自由奔放的;有的學生認為彝族的音樂在節奏上應該相對較快,且在旋律上較為優美流暢。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們去欣賞教材中的音樂《跳月歌》,讓學生們在理解、認識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感知民族音樂。為了延伸這種多元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更多的云南彝族音樂,加深民族音樂對學生情感、思想的熏陶。
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在加強文化與音樂感染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形成維護民族音樂發展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
四、以鑒賞音樂文化的唯美詩意歌詞彰顯詩情畫意
音樂在注重樂感的同時也講究歌詞的唯美與知性,在眾多歌曲中都有較為詩情畫意的歌詞,這些歌詞不僅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音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在原有的高中音樂素材中,《詩經五首》、《春曉》、《楓橋夜泊》等作品已經將音樂與詩歌巧妙結合在一起,教師應該以這些音樂素材為基礎,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具有詩情畫意的音樂作品,在貼近學生思維與審美的同時,打造多元音樂構成的高效課堂。
在正式開展“音樂與詩歌”的教學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欣賞近來網絡上較為流行的幾首中國風音樂——《千秋月別西楚將》、《歸雁》、《青花瓷》、《蘇幕遮》等。古詩詞在演唱上獨具特點,與現代歌曲的演唱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也許是造成很多學生不喜歡傳統古詩詞唱法的原因。如果教師選擇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古詩詞歌曲進行教學,就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演唱上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可以先將這些歌曲的歌詞一一列舉出來,如《歸雁》的歌詞:獨行在秦川,斂羽至江南,不啼長悲曲,一枕夢酣,棲涯天之畔,對月出東山,俯頸啜松泉,流年緩緩……《青花瓷》的歌詞: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讓學生們朗讀歌詞后進行文學賞析,從唯美的歌詞入手,分析和感受這些歌曲在詞藻上的華麗與曲調上的婉轉。教師再對詩詞與音樂的歷史發展進行分析,從詩經、唐詩宋詞與音樂結合演變的歷史入手,讓學生意識到詩歌與音樂的關系。隨后,教師再將教材中原有歌曲的歌詞摘取出來,讓學生對這些歌詞進行文學分析,理解并詮釋其中的感情與愿望,捕捉古詩詞的精髓與韻味,讓學生得到文化渲染的基礎上,再播放教材中原有的音樂素材,讓學生們一起學唱。
教師在此過程中必須發揮積極的引導與指導作用,教會學生古詩詞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鼓勵學生通過了解、學習,尊重古詩詞的節奏美、韻律美,憑借自如的收放,靈活表達古詩詞歌曲的文化氛圍與藝術特點。
五、以體驗音樂文化的璀璨地方特色豐富教學資源
地方文化資源包括區域內的自然地理、風俗人情、歷史文化等多種資源,通過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入,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是對地方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教師在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切、與時代主旋律相一致,且能展示本地特有文化魅力的音樂素材,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高中音樂教學的活力,促進教學的全面變革。
教師在正式開展教學前,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去周邊調查、分析本地區音樂的發展。例如,越劇是浙江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稱“小歌班”、“的篤板”、“紹興文戲”,有第二國劇之稱,一直是我們嵊州最璀璨的音樂文化。越劇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被公認的藝術流派有六個:袁雪芬的“袁派”,唱腔純樸委婉,情真意切,表演商端莊沉靜,重視體現真情實感,塑的多為善良、溫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唱腔跳躍跌宕,表演活潑多姿,塑的多是熱情、癡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從“袁派”深化而來,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劇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暢深沉,表演瀟灑儒雅,塑的多為風流倜儻的書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質村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氣息,擅演耿直戇厚的男子。徐玉蘭的“徐派”,唱腔華麗奔放,表演充滿活力,以塑造深情的書生才子見長。除了這六個公認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呂瑞英、金采鳳、張云霞,小生中的陸錦花、畢春芳,老生中的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都有與眾不同的風格。
教師可以適時在班級中開展“追隨越劇,探尋魅力”的活動,并帶領學生去越劇藝術學校聆聽、欣賞、感受越劇藝術,引導學生去民間錄制民間藝人的唱段,并跟隨藝人們的演唱進行模仿練習,這樣能夠全面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整體提升學生的鄉土意識。教師可以將學生整合的越劇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制作成微課并上傳到班級群文件和校園網站上,供學生去下載學習。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設置是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選擇模仿自己喜歡的流派唱腔,鼓勵學生自己走上講臺,進行嵊州越劇經典劇目、名家名段的現場演繹:如《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西廂記》、《屈原》、《何文秀》、《盤妻索妻》、《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陸游與唐琬》、《孔雀東南飛》、《追魚》、《情探》等。讓學生在自我演繹中能夠運用地方特有的元素,將不同的代表性流派特點進行演繹體會,促使學生在感受地方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體驗、發現更多的樂趣。最后,邀請具有精湛技藝的民間藝人走入課堂,讓學生親身體會純正民間音樂的魅力。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發現音樂作品中的時代歷史與特殊情懷,將音樂的發展與地區的發展有機整合,從而創建音樂文化體系,加強地方文化的廣泛傳播與積極傳承。同時,教師也應該認識到地方文化導入的艱巨性,力爭取得學校的支持,從而為音樂多元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正昌.將爨文化引入當地中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研究[J].音樂時空,2014,(04):192
[2]王培.多元文化在高中音樂鑒賞中的合理應用[J].中學時代,2014,(12):196
[3]孫劍.在高中音樂鑒賞中融入多元文化的意義[J].時代教育,2014,(16):135
[4]李曉文.多元文化教學理念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通俗歌曲,2015,(10):45-46
[5]張小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對教師搞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05):7-10
[6]張敏.跨越多彩文化讀懂音樂之美——淺議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相關文化的導入[J].魅力中國,2011,(13):322-323.
責任編輯 無 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