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娟紅
(修水縣第二小學,江西 九江 332400)
[摘 要] 課堂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主陣地,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場所。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挖掘教材中的重要信息,精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趣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達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 低段數學;課堂教學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普遍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不積極、教師教學方式不當、課堂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主要原因:一是教師沒有特別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里認知規律,沒有認識到教師的語言藝術在小學低段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師語言呆板枯燥,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是教師沒有認真研讀教材,挖掘不出教材中所蘊含的情趣內容,不能創設學生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法傳統單一,沒有精心設計有趣的數學活動,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構建有效低段數學課堂,就要立足學生實際,將數學課講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一、用童趣化的語言吸引學生
語言是教學的一門主要藝術,數學語言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教師用富有幽默的語言開始一節課,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師若用富有趣味性和親和力的語言組織教學,學生就會深深被吸引,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津津有味地品嘗教師為其精心準備的數學知識套餐。教師在教學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時,借助“小精靈聰聰”帶領孩子接觸非常熟悉而又喜愛的卡通人物,設計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學生的第一位卡通朋友是藍貓大哥。教師:“同學們,今天數學王國的小精靈聰聰又來到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數學,它還帶來了三位我們很熟悉的朋友,讓我們一塊兒去迎接他們吧。(出示課件)這是聰聰介紹給我們的第一位朋友——藍貓大哥....”用這種學生喜愛的小動物引入課題,學生眼前一亮,學習的興趣一下調動起來,求知欲望也隨之而來。
2.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學生的第二位卡通朋友是天線寶寶。教師:“這是聰聰介紹給我們的第二位朋友——天線寶寶,天線寶寶家的廚房設計得多漂亮呀,你們能發現他廚房的地面和墻面的排列有什么規律嗎?”教師用富有童趣的語言一環接一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持續上升。
3.變式練習,拓展規律
學生的第三個卡通朋友是喜羊羊。教師:“同學們,還有一個朋友正在等著我們呢!瞧,喜羊羊正在玩數字魔方,請你猜一猜,他接下去會變出一組什么數字呢?請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好嗎”,隨著喜羊羊的到來,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
4.闖關游戲,發展規律
教師:“同學們,你們學會找這樣的規律了嗎?聰聰要帶我們去數學王國里來個大挑戰,你們準備好了嗎?…………”,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始終飽滿,自然也就達到了課堂預設的效果。
教師借用四個教學環節,分別用不同的卡通人物導入課堂教學,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引入課題,讓學生眼前一亮,學習的興趣一下調動起來,求知欲望也隨之而來,再用童趣化的語言引領整個課堂,一環接一環吸引學生,使學生的求知欲望持續上升,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始終飽滿,自然也就達到課堂預設的效果。
二、用生動形象的課件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數學認識不足,很難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依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巧妙地利用幻燈片、flash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創設生動教學情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二年級的“平均分”時,制作動畫課件,用“猴媽媽分桃”導入新課:“從前有一個猴媽媽她生了兩個猴寶寶,一天,猴媽媽摘了6個桃子,想分給兩個孩子,于是猴媽媽先分給猴哥哥2個桃,猴弟弟4個,故意制造矛盾....”這時教師及時拋出問題:“那猴媽媽要怎樣分才算公平呢”.然后借助優美生動的畫面,再配上活潑稚嫩的語言,學生看得目不轉睛,學得津津有味,“平均分”這個抽象的數學概念就自然解決了。教師在教“平移和旋轉”課程中運用動態課件展示:轉動的風車、滑動的纜車、公路上奔跑的汽車、上行的電梯、孩子們喜愛的摩天輪的運動特點,將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生動逼真的呈現在孩子們眼前,他們猶如身臨其境,自然就會理解深刻,既增強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又輕松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如此設計比繪聲繪色講解的效果要好許多。
三、創設有趣的數學活動
1.解放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展示的舞臺
新課改實施多年,大部分教師還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領頭者,不愿意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他們往往只關心知識的傳授是否到位,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卻忽略了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這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筆者建議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適時地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及時采取師生角色互換的形式,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當一回“小老師”,教師在孩子心目中是最神圣的,讓他們去當“小老師”一定會興致勃勃,很是自豪。這樣的嘗試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將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學生生活,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理當回饋于生活。對教師來說,一堂好的數學課不應該只滿足于教會了學生一個或幾個數學答題技巧,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采取巧妙的練習方式來拓展知識和提高效率。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巧妙地運用到生活當中,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厘米和米的認識”新課后,教師在鞏固新知環節編了以下情節:我的小鄰居豆豆今年7歲了,一天他非常高興地對我說:“他的身高長到130米了,媽媽送給他一個新的文具盒,里面裝著5支15米長的新鉛筆和3塊2米厚的橡皮,他還說他家的新房子可漂亮了,他的臥室有3厘米高,他每天晚上都睡在一張2厘米長的新床上....”。只見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沒說出來,學生就一邊讀題,一邊哈哈大笑,同學之間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了,課堂上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活躍現象,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既幫助學生靈活地鞏固了新知,又很好地實現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自然接軌。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一個生動活潑、煥發出生命與活力的數學課堂永遠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要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程度,挖掘教材中的重要信息,精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趣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達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