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梅
教研成果
基于情境渲染的散文問題群教學
——以《柳葉兒》教學設計為例
■顧雪梅
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學作品。散文大多審美特點比較明顯,所以,散文閱讀教學,也應是一種審美閱讀教學,而不是著眼于篩選和處理的信息式閱讀指導教學。個人認為:審美閱讀式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群渲染情境,達到情意共生,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而用“問題驅動”教學,就要放棄無意義、無價值的問題,提煉出有探究價值的教學問題,促使學生思考。
現以《柳葉兒》教學為例,談談基于情境渲染的散文問題群教學。
曾有論者指出:散文是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語言藝術。散文依托語言本體的差遣和打造來強化自身并感染讀者。散文語言本身富含審美特質,所以,散文閱讀應當是一個“析言—悟象—會意”的過程。其中,“言”是散文的魅力所在,散文往往通過具有情韻和哲理的語言來勾畫具體、有形的“象”,再把抽象、無形的“意”附著其上,使之富有深邃的內涵。基于此,筆者在《柳葉兒》的教學中,從文章“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感情出發,提煉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并以此為重難點,作為課堂問題群的中心。設置問題時,直接從語言切入,形成問題枝干,具體如下:
師:齊讀一下課文題目,假如我們把“兒”去掉,再讀一讀,這兩者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柳葉兒”親切。
師: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直接讀出對柳葉兒的親切之感?
生:“每當看到那一片片打著細卷兒……慢慢品嘗一番那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開頭)“我卻總忍不住要摘一片下來嚼一嚼。……它能夠讓你活下去。”(結尾)
師:那么,文章的中間部分寫了什么呢?
生:搶、吃柳葉兒。
師:可見全文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柳葉兒展開的,記載的事情都與柳葉兒有關,柳葉兒也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一部分中三個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連綴作者創作情境,快速地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調,助其強化文體特征,勾勒出審美意象,衍生文本意義,可謂以美及美。
散文是作家情感與人格的外化。散文創作中,意象的處理受主觀意識影響較大。解讀文字、涵泳意象是最終把握情感旨歸的必要途徑。就這一點來說,要想準確解讀散文,就要用體悟式提問,把讀者帶入可感可觸的藝術情境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以文本為依托,著重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學識和閱歷,對問題中涉及的情感信息進行感悟體驗,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
師:作者喜愛柳葉兒,感激柳葉兒,是因為柳葉兒救過我的命,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
生:鬧饑荒。
師: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原句,齊讀一遍。
(生讀第4小節。)
師:老師這里有一段文字,和原文相比,稍微做了些改動,同學們也一起讀一下,看看哪段文字更好?好在哪里?
(展示修改后的文字: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前一年的干地瓜秧、榆樹皮都吃光了,大家又搶柳葉兒……那一年,我八歲。)
生:原文更能突出災情的嚴重。排比、反復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更能突出焦慮、無奈、絕望的心情。
師:我們試著再讀一讀。
師:宋學孟出生于1953年,搶柳葉兒、吃柳葉兒那年,作者8歲,我們可以算出災荒發生在1961年左右,老師展示幾張照片,大家一起感受一下那段災荒時期的情況。
師(展示圖一):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
師(展示圖二):榆樹皮吃光了。
師(展示圖三):大家不得不爬上樹,開始吃樹葉。
師(展示圖四):當時有一種泥土叫觀音土,在大饑荒時期曾被饑民當成食物充饑。可是觀音土吃下去之后,既不能消化,也不能排泄,人的肚皮被撐得很鼓,四肢還是骨瘦如柴,最后人還是要死。
師:我們看了這些圖片之后,追憶一下當時的情景,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大家再試著朗讀一遍這段文字。
由于作者童年時期是個特殊的年代,現在的學生很難體會其寄托于柳葉兒中的別樣情感,考慮到這一點,筆者設置“問題葉”,用多媒體輔助,引領學生朗讀、析讀。過程中,幾個問題逐步深入,后一個問題是對前一個問題的推進,循序漸進實現“穿越”,讓學生步入當年的情境,紐系情感,從而促進了學生審美思維的深度發展。
余光中曾經對散文有過精彩的論述:“散文就是一面旗子,旗桿是知性,旗是感性;無桿之旗正如無旗之桿,都飄揚不起來。”他也斷言,感性與知性的把握和調配,是散文寫作的一大藝術。這提示我們,讀出散文中的知性參與,方能到達“以意逆志”的審美巔峰。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邏輯緊密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形式烘托意境,訓練能力,優化思維。
1.瀏覽“我”和三叔搶柳葉兒的這段文字,用筆畫出給你感觸最深的文字,并且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小組交流一下。
2.強化細節:第11小節中,作者看到鮮紅鮮紅的太陽,都看癡了,說太陽是肉做的,這是因為作者太餓了。我們之前學過的《幼時記趣》里說:“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同學們能不能仿照《幼時記趣》,將課文中的句子也改編一下呢?
3.為了填飽肚子,我和三叔必須起早、走遠路,飽受饑餓和寒冷,那么搶回的柳葉兒是怎么吃的?(課本劇表演)
4.第12小節中,“滿心里香得不行”,老師覺得不準確,照道理應該是“滿嘴里香得不行”,到底是“滿心”還是“滿嘴”?
5.文章字里行間都是寫的“生活上的苦澀”,為什么全家最樂的是“我”?
6.同學們,作者是幸運的,因為柳葉兒讓作者在三年自然災害這場浩劫中存活了下來,如今作者見到柳葉兒仍然“忍不住要摘一片下來嚼一嚼”,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嚼出了什么滋味?
7.一個能苦中品出甜的人,必須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這里的第7個問題是對第6個問題的追問,適時的追問可以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使他們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深層地挖掘文本意蘊,有效地拓展閱讀空間,從而在文本空白處彰顯師生智慧,聚化學生思維,實現超越文本的創造性閱讀。
以上環節中,無論是在小組活動時集中解決的“共享問題”,還是在細節關注、課本劇表演中自然生成的問題鏈,以及基于感性認識而升華的理性思考,都在課堂的最終促進了思維的聚合。學生在一系列創設的情境下,思維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激發。
研究表明,人類的思維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語文課堂就是由多個問題構成的“問題樹”所形成的生態圈,要使散文課堂“生態環保”,教師設置問題時,不僅要注意契合文體、創設意境、滲透情思,更要注意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提高其有效性,以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作者為江蘇省南通市中青年名師李鳳工作室成員,南通市田家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