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正
思辨“探究”教學體悟“發現”本真
■韓新正
傳統教學過于強調知識傳授,探究式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我們既需要教師能真正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又需要教師的講解,以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接受。
探究教學問題對策
探究式教學,又稱發現學習,是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提出來的。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認真指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顯然,探究式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會廣泛使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但由于一些教師對“發現教學”的認識不到位,虛假探究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屢見不鮮。
1.有些課題不適合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案例1:在“勾股定理”的第一節教學中,有如下教學設計。
活動1課前調研,引出問題。
問題1:我們之前學習過哪些三角形?
問題2:按角分類,大家認為比較特殊的三角形是哪些?原因是什么?
問題3: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很特殊,那它的邊在數量上會不會也有特殊的關系呢?
活動2動手作圖,探究關系。
(1)學生作圖,發現規律。請同學們動手畫一個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并測量其三邊的長度,計算各長度之間的關系,互相交流。
(2)各小組的學生展示所得數據及猜想。教師寫出猜想: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長度的平方和等于斜邊長度的平方。
(3)幾何畫板演示。學生拖動直角三角形的頂點,使其大小、形狀發生變化,不變的是直角,觀察上述猜想中的三邊關系。
活動3實踐驗證,得出定理。
分析:粗看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認真思考得出勾股定理。但在實際教學中,這卻是一個很難完成的探究過程。因為學生畫圖、測量時無法保證圖形、數據的準確性,這就無法為發現規律提供保證,此外,大部分學生根據測量的數據,不會輕易猜想出各邊長的平方之間的關系。
對策:對“勾股定理”的教學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直接告知學生勾股定理的內容,然后重點讓學生去證明這個定理。因為勾股定理的發現具有偶然性,如果對數字不是極其敏感,一般人很難直接猜想到定理的結論。另一種是從普通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的不確定性引導學生探究,告知學生從面積的角度去研究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江蘇省特級教師于新華老師對此給出了很好的嘗試:
(1)教師先展示邊長為3和4,夾角為任意角的三角形,要求學生求出第三邊的長。經探索,學生無法求出。
(2)如果邊長為3和4的兩邊夾角是直角,第三邊的長確定嗎?經探索,學生發現可以確定。
(3)如何求出第三邊的長?我們不妨把該直角三角形放到帶有網格的背景中去,借助網格來探求方法。
(4)教師啟發引導,要求邊長的大小,可以求邊長的平方,即求以此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然后導入面積的求法。
(5)從特殊到一般,在初步探求出“勾三股四弦五”后,進一步借助前述方法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得出勾股定理。
2.少了數學思維的探究只是數學游戲。
案例2:在“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教學中,有如下教學設計。
例:已知,直線AB和AB外一點C(如圖1)。用直尺和圓規作AB的垂線,使它經過點C。

圖1
探究過程:
(1)任意取一點K,使點K和點C在AB的兩旁;
(2)以點C為圓心,CK長為半徑作弧,交AB于點D和點E;
(3)分別以點D和點E為圓心,大于DE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相交于點F;
(4)作直線CF,直線CF就是所求作的垂線。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每寫出一步作法,都會問學生為什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會跟學生講作法的意義,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直線CF就是所求垂線。最后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重新畫一次圖以作鞏固。
分析:數學探究是為發現、提出、驗證數學結論或解決數學問題而進行的觀察、猜想、驗證、推理、運算等一系列操作與思維活動,因此,數學探究的根本是數學思維。在程序性流程指引下的操作探究,如果缺少數學思維的成分,就是一個數學游戲。本例的探究過程就只是一個操作過程而已,師生看似在探究,其實學生只是“作圖”的機械執行者,其間并沒有主動的思維活動。
對策:經過直線外一點作這條直線的垂線(尺規作圖),我們把問題轉化為作某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于是自然想到在直線AB上尋找一條線段,使得該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經過點C。可做如下設計。
師:如圖2,已知,直線AB和AB外一點C。求作AB的垂線,使它經過點C。方法不限,請大家自由思考。

圖2
預設:(1)把直線AB對折,使折痕經過點C,折痕所在直線就是AB的垂線;(2)用量角器直接量出∠CDB即可,如圖3;(3)使直角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AB重合,另一條直角邊經過點C,過點C的直線即為AB的垂線。

圖3
師:如果用尺規作圖,該如何思考呢?從上面的3種方法中能否找到可以借鑒的作法?
顯然,從上面3種作法中找不到可以借鑒的經驗,這時教師的引導顯得非常重要。
師:過點C作直線AB的垂線比較困難,結合我們所講的內容(線段垂直平分線),我們是否可以做一個轉化,在直線AB上找到一條線段DE,使得線段DE的垂直平分線經過點C?如果找到這樣的線段DE,則必有CD=CE。那么如何作出CD=CE呢?(這一步可以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
預設:以點C為圓心,以足夠長為半徑作弧,交直線AB于點D、E,如圖1。
師:半徑有要求嗎?
預設:必須保證所畫的弧和直線AB有交點。
師:接下來怎么辦?
預設:既然已經找到線段DE,下面就是作DE的垂直平分線了,作法:分別以點D和點E為圓心,大于DE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相交于點F,作直線CF,直線CF就是所求垂線。
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參與作圖,而且還能主動思考。這種探究過程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游戲了。
3.探究缺少計劃,忽視合作與交流。
教師預先讓同桌的兩名同學準備1枚1元的硬幣,上課后,1個人拋硬幣,1個人記錄,每桌拋硬幣50次,再讓每桌同學計算正面朝上的頻率,然后分析每桌拋硬幣的頻率,得出各組的頻率都在0.5左右波動,因此得出0.5就是正面朝上的概率。
分析:這是一個看似完整的探究過程,有過程,有結果,有學生參與。但綜合觀察整個過程會發現,教師課前缺少計劃,對各組得出的數據不能充分利用,同桌間的合作比較單調,教師對合作的理解比較狹隘(僅理解為同桌活動,其實對各組得出數據的充分利用也是合作)。
對策:(1)制定計劃,課堂上每桌拋硬幣50次,對每桌的數據進行統計,讓學生感受頻率的概念;
(2)對每桌數據按表1進行統計,讓學生感受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頻率越來越穩定,小組合作不僅在同桌之間,可逐步擴大到全班同學;
(3)討論為什么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頻率會越來越穩定,引導學生感受這個穩定的數就是概率,這里可讓學生暢所欲言,因為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感受;
(4)教師對活動過程進行評價,應特別強調雖然每組只拋了50次,但全班合起來就有一千多次,如果每組再增加試驗次數,試驗的次數就越多,也就越能說明頻率和概率的關系;
(5)教師介紹硬幣正面朝上概率的有趣故事。

表1拋硬幣的數據
1.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走出一個誤區,不要以為只要學生參與了活動就是探究。探究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操作、實驗等方法,在思維的參與下發現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從4個方面促使學生進行發現:
(1)教師與學生合作;
(2)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形成;
(3)讓學生了解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和不同的觀點;
(4)學生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案例2中教師直接告知學生畫垂線的方式,盡管事后學生也能理解為什么這樣畫,但缺少運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去探究的過程,學生不知道還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形成科學探究的習慣。案例3缺少了把每組的試驗次數累加的過程,學生感受不到“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頻率越來越穩定”這一事實,更感受不到合作帶來的學習便利。所以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的前提和保證。
2.處理好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講授的關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探究活動經驗。為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不少地方嚴格限制教師講授時間,主張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把時間和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甚至嚴格規定教師講授時間不超過5分鐘。其實這是對探究式教學的誤解,探究式教學雖然在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能力方面有優勢,但其缺點也是明顯的。
首先是時間成本,學生每天學習數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時間內學習那么多知識,并達到相應技能,全靠探究式教學是難以實現的。
其次,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在教學中如果無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廣泛使用發現法,只會給思維緩慢、膽怯怕羞或學習缺乏信心的學生帶來更多的自卑、恐懼和厭惡學習的心理。
再次,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探究,前人在發現有關定理、結論時,可能經歷了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一節課要完成探究、發現,其難度可想而知,案例1中勾股定理的發現就是“天才的頓悟”,想把這一偉大的發現在一節課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出來,顯然做不到,所以我們需要教師的講授。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對學生來說,獲得知識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義的言語接受學習。所以案例1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間的關系時,可以人為削減探究難度,引導學生從三邊長的平方關系進行探究,而從a2+b2=c2這樣的“式結構”引導學生聯想到特殊三角形面積的“形結構”,便需要教師進行言語引導,甚至要濃墨重彩地講解。
3.處理好探究活動和思維的關系。
布魯納認為,所謂發現并不僅僅是指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新事物,它還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顯然,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指后者,而后者的核心是“用自己的頭腦”,所以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指向是“思維”,沒有思維參與的探究就是一個數學游戲。
例如案例2,如果學生對照作圖順序,按部就班地作出已知直線的垂線,他們僅僅是作圖程序的機械執行者,整個過程沒有思維參與,這一過程就失去了探究的價值,學生通過學習畫圖外,數學思考能力、基本活動經驗積累都沒有得到鍛煉。
再比如案例3中的拋硬幣活動,如果沒有課前精心計劃,課中巧妙引導,本節課就是一個單純的拋硬幣游戲,如果有了思維的參與,學生便可以有如下收獲:(1)知道頻率的概念;(2)感受到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頻率越來越穩定,初步知道如何用頻率估計概率;(3)真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拋硬幣試驗幾千次,靠一個人、一個組是很難完成的,只有分工協作才能達成目標;(4)積累活動經驗,學生會認識到拋硬幣出現正面朝上的概率不是想當然的結果,而是實實在在的試驗結果,在科學實驗中不能犯亞里士多德的“重的物體總比輕的物體下降速度快”這樣想當然的錯誤。
總之,探究式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重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培養,講解主要說明新舊知識的關系,填補學生原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縫隙,剖析新知識自身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只有充分認識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講解的關系,我們的教學才能事半功倍,更有利于學生的一般發展。教師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