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玲
跨班游戲活動設計《玩具修理鋪》
文馬玲
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意思就是,幼兒天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進入大班后,他們的探索欲望越來越強。經過孩子們的共同討論,把班級的跨班游戲內容確定為科學探索,分為盒子和繩子、運動和力、電和磁、拆裝區、光和影。但是通過對跨班游戲中幼兒的觀察,我們發現拆裝區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幼兒用各種工具,如螺絲起、扳手等拆卸帶來的玩具。可是在拆卸過程中,有些幼兒拆完卻裝不起來,導致玩具壞了,這該怎么辦呢?有幼兒提議讓他帶回家修理,因為爸媽是開汽車修理鋪的。還有孩子提議要是我們有地方自己修理就好了。這個提議,引起了其他幼兒的共鳴,因為大家都有很多壞了卻舍不得扔掉的玩具需要修理。于是,我們抓住這一契機,和孩子們共同討論,設計了調查表,通過反饋、統計,大家一致通過了這個提議,于是跨班游戲——“玩具修理鋪”應運而生。
“玩具修理鋪”里面有什么呢?孩子們通過討論發現:玩具修理鋪首先應有損壞的玩具,還有修理的工具。這樣,我們初步把游戲區域劃分為玩具收集區和修理區。
進行了幾次游戲之后,新的問題出現了:玩具堆在一起,拿起來不方便;用螺絲起無法修理毛絨玩具;修理好的玩具該放哪;有些玩具不會修理……怎么辦呢?我們利用家長資源,進行了社會實踐活動——“參觀汽車修理廠”。通過對修理廠的參觀,幼兒了解了汽車修理前的登記、清潔工作,知道了汽車的組成部分,參與了汽車修理的過程。回來后,孩子們對修理鋪的布局又做了改進,分為登記處、分類處、清潔處、修理處、領取處。
經過上面的各項準備活動,我們的玩具修理鋪裝修好啦!
如何讓其他班的孩子了解我們的玩具修理鋪呢?通過談話,大家討論出幾種方法:1.發宣傳單;2.去班級介紹;3.請大家來參觀。
宣傳的內容又成為我們接下來的研究問題,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設計的宣傳單包括:修理鋪的師傅手藝好、工具全、車間多、能親身體驗這四部分。就這樣,我們的宣傳小組開始行動了:第一組:繪制并復印傳單,進行發放;第二組:小小宣傳員,去其他班介紹;第三組:修理鋪現場講解。
玩具修理鋪終于開業啦!修理鋪有8位工作人員,其中2位是小主人,負責登記需要修理的玩具,發放修好的玩具。開放時間為周三、周五。
在每次的游戲過程中,我們都能發現各種問題:
問題(一):不同類型的玩具如何修理?
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對玩具的修理方法并不了解,如找出相匹配的修理方法、電池的正確安裝方法等等。為了充分體現家園共育,我們請了三位家長分別從《電池的作用》《玩具的修理方法》和《毛絨玩具如何修補》進行集體講解和指導。在接下來的修理過程中,孩子們根據家長教的維修方法,邊探索,邊合作,邊操作,成功維修了許多玩具。
問題(二):玩具修好后,如何通知玩具的主人?
修理鋪里修好的玩具越來越多,柜子里放滿了玩具沒人認領。怎么通知主人來拿修好的玩具呢?經過一陣爭論后大家決定:在修理鋪門口張貼“公告欄”,把修好的玩具名片張貼在公告欄里,玩具主人看到就可以來拿了。
問題(三):有些玩具缺少零件不能修理,怎么辦?
中午散步時,老師帶著小朋友到修理廠看看有沒有修好的玩具,甜甜發現自己小汽車上的輪子被拆下裝到了別人的挖土機上,傷心地哭了起來。這件事之后,老師組織班上的孩子進行了談話:如果玩具缺少零件,在其他玩具上發現了可用的零件,可以直接拿來用嗎?孩子們一致認為:想拆別人的玩具必須征得主人同意。同時孩子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1.玩具的主人愿不愿意給我們拆?2.如果別人不愿意讓我們拆,玩具就修不好了,怎么辦呢?經過商量,他們想到在登記表上新增一欄:玩具的處理辦法。讓孩子在送玩具的時候,就選擇好處理的辦法:修好的帶走,就打上“√”,修不好的捐給修理廠拆為零件,就打上“愛心”。
跨班游戲《玩具修理鋪》正在進行中,幼兒親身體驗了修理玩具的復雜和辛苦,在幼兒自主探究的同時,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愛護玩具、珍惜玩具的情感。同時跨班游戲打破了班級的界限,增強了幼兒的社會適應性,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游戲的進行中,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我們發現電池消耗比較快,零件缺乏;是否向玩具主人收取一定的維修報酬,用來購買所需的零件或者拆卸捐贈出來的玩具,作為備用零件;捐贈的玩具誰來拆,怎么拆,拆下的玩具如何分類、擺放,需不需要再增設一個拆卸區?
孩子們修好的玩具越來越多,卻因孩子沒及時看到公告,導致領取的速度很慢,如何讓修好的玩具快速到達主人的身邊呢?是不是可以成立快遞公司,幫助修理廠送貨呢?快遞公司如何選址、如何運營?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游戲中遇到,我們會繼續跟隨孩子的腳步,持續觀察,從游戲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捕捉關鍵點,生成相關課程,推動跨班游戲的持續發展。
(江蘇省鎮江新區大港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