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莉
在建構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
文 梁莉
審美情趣又稱審美趣味,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主觀傾向,是以個人愛好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審美傾向性。審美情趣來源于人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又決定著人的審美標準。正因為審美情趣對人的審美觀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們都把培養人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美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幼兒園教育規程》中提出:教育要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提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可見,兒童審美情趣的培養至關重要。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建構游戲是幼兒園創造性游戲的一種,它是兒童利用各種建筑材料(積木、積塑、沙土、金屬部件等),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意愿進行構造物體或建筑物,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中事物的游戲。此游戲可操作性強,符合兒童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因此深受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青睞。
我園一直潛心專注于建構游戲的實踐與研究,經過課題組多年的探索研究,我們發現建構游戲不僅能滿足幼兒想象、模仿和實踐的心理需要,促進幼兒觀察力、空間知覺能力、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發展,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在集體賞析和搭建各類建筑作品中,幼兒能初步掌握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和建筑風格,感受建筑作品的自然美、藝術美、智慧美,有利于幼兒獲得審美感知經驗,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心理結構,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以達到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
著名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曾說:“對幼兒來說,游戲常常是最實際的學習方式。”幼兒的很多認識活動都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在建構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結合自己參與建構游戲實踐研究的經驗,筆者反思總結出以下培養策略:
本文
對培養幼兒審美情趣的重要性作了分析闡述,并以幼兒建構游戲為切入點,從游戲環境、游戲內容、游戲材料以及造型藝術知識等方面展開探索和研究,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就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幼兒審美情趣,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策略。
審美情趣;建構游戲;培養策略
美在現實生活中是到處存在的,美能陶冶心靈,愉悅心情,塑造人格。幼兒感受美的方式雖然淺顯、幼稚,但是通過觀察我們發現3~6歲的幼兒已經具有初步的審美意識。在幼兒園,我們通過美化園所環境,努力創設主題化的建構游戲環境,讓幼兒的游戲活動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激發幼兒的審美情趣。
創設主題化的建構游戲環境,我們要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審美情感目標,按照主題活動的安排,結合建構游戲內容進行環境創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對建構內容的認知經驗,而且環境創設的內容更加完整、豐富多樣,也有利于幼兒充分體會環境的美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例如,小班下學期主題綜合活動“我愛我家”,為了使建構游戲的環境貼近主題,我們設計“到我家做客”的游戲。在創設游戲環境中,我們根據3~4歲的幼兒審美具有直觀性的特點,記錄了幼兒對桌椅的認知經驗,打印張貼各種桌椅的圖片,在展臺上擺放形象可愛的桌椅模型,還指導幼兒用各種各樣的插塑玩具拼插桌椅。當幼兒來到建構游戲區,一下就對這些具體直觀的桌椅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在生動形象、顏色鮮艷的桌椅面前駐足觀賞,摸摸這個、看看那個,進一步萌生美感。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好朋友到我們家來做客,他們坐哪呢?你能用積木搭建出桌椅嗎?”啟發幼兒看實物模型用積木模仿搭建桌椅,在已有觀察和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幼兒能用圓柱架高,用中板或長板平鋪搭建成長桌,選擇小積木拼搭椅子。在實物和圖片的幫助下,幼兒知道一張桌子的四邊要各擺放一把椅子,四把椅子的造型和使用的積木材料要完全相同。配合“好朋友來了,我用什么招待他?”的游戲情節發展,幼兒會擺放“果盤”請客人品嘗,會提著小水壺給客人“倒茶”。大家各自拿著卡通小人去朋友家做客,就像玩“娃娃家”,樂此不疲!
顯然,幼兒所掌握的建構經驗并不是通過教師在游戲中傳授和指導的,而是幼兒在建構游戲環境的刺激和影響下,激發了幼兒對桌椅的審美趣味,進一步引發幼兒對搭建物體的興趣,在操作積木材料的過程中幼兒掌握了搭建桌椅的建構技能,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生活中事物所蘊含著的數概念和對稱美的審美法則。因此,創設主題化的建構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接觸游戲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和發現環境的美,能夠激發幼兒的審美情趣。
幼兒由于受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是憑借抽象的符號系統和邏輯的推導,而是依賴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建構游戲是反映現實生活事物的游戲,兒童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應該成為培養幼兒審美情趣的內容。因此,建構游戲離不開幼兒的生活,豐富幼兒的審美情趣,我們應挖掘并利用生活化的建構游戲內容。
3~4歲的幼兒生活范圍相對狹窄,社會經驗缺乏,他們對事物的感知都是停留在表面,因而他們對事物表面的簡單的形式美很容易感受到。因此,我們課題組不斷挖掘,拓展建構游戲內容,設計開發“生日蛋糕”“可愛的茶杯”等游戲。
5~6歲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不斷擴大,接觸周圍環境的機會越來越多,社會經驗日益豐富。我們要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多種途徑,讓幼兒接觸社會生活中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例如,參觀中國古建筑,形成熱愛祖國的積極情感;在欣賞和搭建世界名建筑“倫敦橋”“比薩斜塔”“米蘭大教堂”的游戲中,拓寬幼兒的眼界,了解世界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不斷豐富幼兒的審美情趣。
我們感到幼兒在認識美的事物時,往往通過動作、表情、語言或肢體活動去感受美,以整體、形象或直覺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特征。利用生活化的建構游戲內容,幼兒可以借助各種感官,通過看、聽、摸這些直接的動作去感受美、欣賞美,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審美情趣。
在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材料大多以積木為主。積木游戲過程可以說是幼兒的藝術創造活動過程。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就像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在工作。具有“不確定性”的積木在幼兒的手里,變成了藝術表現和創造的媒介和材料。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積木材料雖然易于變化組合,可操作性強,但是它顏色單一、形狀大小規格統一,在表現事物的細節和建筑作品的美觀性方面有局限。為了能讓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審美觀,除了增加彩色小積木、積塑玩具外,我們還搜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投放在建構游戲區,豐富游戲材料,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創造表現活動,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
如小班建構游戲“過生日”,大膽選擇沙作為材料開展游戲。游戲中,幼兒通過觀察、欣賞、操作、實踐、展示的整個過程,不僅讓幼兒對玩沙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通過操作使幼兒了解沙子細軟易散的特性,在實踐中知道利用器皿裝滿濕沙,用力按壓易成型的簡單原理。有的幼兒一次成型,有的幼兒經歷失敗也不放棄,仍然反復實踐最終取得成功。在最后的表現和創造過程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選擇各種輔助材料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將雪花片、彩色紐扣、小串珠、皺紋紙,短吸管等材料運用在蛋糕上……教師將幼兒的蛋糕放在三層展架上,大家相互欣賞,各自表達自己的審美態度。在幼兒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諸如“有規律的排列、材料的統一、色彩的搭配”已與成人眼中的“對稱、和諧、多樣化的統一”等審美標準相接近。
因此,提供多種性質、豐富多樣的建筑游戲材料,不僅能提高幼兒的操作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審美經驗的日益豐富,幼兒審美情趣的表現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將會讓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得到傳承和延續。
建構游戲是一種造型活動,具有造型藝術的一般特點,所以游戲中能給予幼兒豐富的造型藝術知識。如中班建構《立交橋》,我們根據建筑造型藝術的穩定美學法則,使用立柱架高的方法,上下層結構運用“十字交叉”的建構技能,極大地提高了立交橋的穩定性和牢固性。又如大班建構《比薩斜塔》,我們根據建筑造型藝術的均衡審美法則,在不斷的架高過程中提醒幼兒時時注意上下垂直、左右平衡,每一層的拱形積木接合之處的圓柱位置要盡量維持在一條縱水平線上,這樣作品不僅高大牢固、形象逼真,而且呈現的視覺效果較好,具有美感,有利于幼兒多角度的審美。
此外,豐富幼兒的造型藝術知識,還需要幼兒掌握作品比例的合理對稱、作品的造型美觀、作品的整體布局能力等。只有幫助幼兒不斷豐富造型藝術知識,掌握建構物體的多種技能,幼兒的觀察力和欣賞能力才能獲得發展,幼兒的審美情趣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總之,在建構游戲中,幼兒能感到自由、身心愉悅,他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表現著眼中的美好事物,在反復操作和感受欣賞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促進和提高幼兒健康的審美情趣。讓我們帶領兒童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想,在拼搭建造中去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吧!
(江蘇省南京市六一幼兒園紅山分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