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艷艷
落實《指南》需有“度”
文 李艷艷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相比以往國家出臺的學前教育指導性文件,《指南》更具可行性和實踐操作性,為幼兒教師和廣大家長了解、熟悉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指導。而如何讓《指南》倡導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落地生根,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最為關注的問題。我縣高度重視《指南》的實施,深入領會內涵,從行政推動、教研聯動、家長主動三個維度進行了探索,全力推進《指南》的有效落實。
貫徹落實《指南》精神,是推進學前教育管理科學規范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有效路徑,是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的有效手段,更是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為此,我縣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研究出臺了《學前教育內涵發展推進年實施方案》《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實施意見》等文件,為《指南》的實施“保駕護航”。
(一)宣傳推動
貫徹落實《指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加大社會宣傳,讓科學育兒知識真正深入幼兒園,走進千家萬戶。以每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為契機,制定全縣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方案,通過教育時空、阜寧報、阜寧教育網、阜寧教育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以及印發宣傳冊、走進社區、現場咨詢及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宣傳《指南》,努力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支持學前教育,積極了解《指南》、貫徹《指南》的良好氛圍。
(二)培訓推動
首先,我們要求幼兒園保教人員通讀、精讀、研讀《指南》,對照《指南》進行自我反思。其次,對全縣幼兒園教師實行分層培訓,定期組織業務園長、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指南》專題培訓,每年組織園長赴常州、上海等地跟崗學習,回園后對園內教師進行二級培訓,有效促進了教師對《指南》的理解。同時,各幼兒園強化“園本培訓”,引導教師活學活用《指南》內容,堅持將理論解讀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切實轉變兒童觀和教育觀,真正讓《指南》精神入腦入心。
為了化解難題、突破“瓶頸”,我們以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為路徑,幫助教師深度挖掘、深刻領悟《指南》精神,并轉化為積極有效的保教行為。
(一)組建共同體——現場教研,連環跟進
2014年初,我們組建了6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有計劃、有重點、有層次地開展《指南》的學習和研究。共同體內的每所牽頭園每年承辦一次縣級教研活動,其他幼兒園每年承辦一次共同體內的教研活動,發揮優質幼兒園師資的引領作用,互幫互助,攜手共進。為有針對性地解決《指南》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各共同體定期圍繞一個“難題”進行現場教研,一園探索,二園改進……連環跟進,借助集體的智慧將“難題”轉化為研究的專題,在大家的反復實踐中予以破解。
(二)舉辦園長沙龍——攜手共研,集思廣益
園長是幼兒園的“掌舵者”。幼兒園正確領會和落實《指南》的理念和要求,需要園長把好方向盤。因此,園長必須具有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平時,我們注重收集《指南》實施中園長最頭疼的問題,經梳理、篩選、分類后,形成問題系列。而后,每月初圍繞1~2個話題,布置園長學習思考,月底舉辦園長沙龍活動,通過姐妹園的經驗分享和新理念下的群體反思,迸發園長思維的火花,進而明晰下一步的做法和實踐的方向。
如何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家長認識,獲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呢?我們覺得與其把家長關在園門外、教室外做“看客”,還不如搭建平臺,把家長請進幼兒園,讓他們真正成為“園內一員”,參與《指南》的宣傳與實踐,讓《指南》落實持續升溫,熱度不減。
(一)人人做好“宣傳員”
要想讓《指南》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必須持續做好《指南》宣傳工作。我們注重家長資源的合理利用,2013年以來,我們要求幼兒園每年發放《給全體家長朋友的一封信》,并利用園所網站、微信公眾號、班級QQ群、家長會等平臺,發動所有家長加入到宣傳《指南》的行動中來。幾年來,在家委會的統一組織下,家長“宣傳員”定期在社會上宣傳《指南》,在他們的幫助下,《指南》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明顯提高了。
(二)聘請專任“觀察員”
我們發現,每一位家長都對幼兒園工作極其關注,幼兒園有什么不足之處,他們觀察得最細心,提建議也最用心。為了更全面地觀察、剖析幼兒園《指南》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求幼兒園從各班級聘請一名家長擔任“觀察員”,請他們對照《指南》,查找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每月進行座談、交流,提出改進建議。通過他們的“望、聞、問、切”,幼兒園的《指南》實踐更接地氣,更有成效。
總之,《指南》落實要卓有成效,深入人心,需要行政的持續推動和專家的有效指導,需要一線的幼教工作者長期學習、實踐和反復思考、探索。我們相信,只要堅持有力度、有深度、有熱度地實施《指南》,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教育行為,定能讓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讓幼兒園獲得更大的提升。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