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毅
養生也要講究辯證法
文/楊毅
現在,養生走進了大眾群體,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總也離不開養生,養生成為人生的大事兒。于是乎,少煙多茶,少酒多水……少這多那的養生哲理比比皆是。在充斥“養生市場”給人們以健康提示的同時,也給人們的養生帶來了誤導。因為,一味地強調缺這多那、少這多那,往往不可避免地有了片面性色彩;不可避免地讓養生步入顧此失彼甚至不知所措,難免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這讓我想到,養生也要講究辯證法。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人,曾經都接受過實踐過唯物辯證法的教育,應該知道唯物辯證法就在身邊,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人們這一哲理。養生也不例外,也應該運用辯證法養生,不能總是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物矛盾中去無序、不理智地面對健康。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養生,運用唯物辯證法來理解和實踐養生,懂得運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二者相互區別、相互聯結又相互轉化的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保健,養生路上遇到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養生講究辯證法,首先要辯證施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養生保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關注養生理論、保健產品、健身器材成為人們生活的主題,在健康與財富的選擇中,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健康。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是工作好、學習好、生活好的前提,身體健康在于飲食,在于調理,在于保養,學點養生保健辯證法大有必要。
通常來說,辯證施養要處理好3個關系:
1. 多與少的關系。人們日常交往,煙與茶、酒與水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聚會聊天是抽煙還是喝茶,是喝酒還是喝水,不僅僅是人們交際的一種方式選擇,而是關乎每個人健康的選擇。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喝酒過量傷身,有的人還是煙照吸不誤、酒照喝不少,煙霧繚繞、觥籌交錯,寧傷身體不傷感情。如果從辯證施養的角度考慮,多喝茶少抽煙,多喝水少喝酒,把多與少的“量”掉個個兒,以茶代煙,以水代酒,既不失禮又不傷身,于人于己皆有利,豈不是辯證法嗎?
2. 孰重孰輕的關系。人們日常飲食,米飯、蔬菜、水果及油鹽醬醋均必不可少,但這些食品和調料孰重孰輕卻與人們的健康緊密相關。現在人們一般主張以清淡飲食為主,宜粗不宜精,飲醋忌鹽,喝奶勿油,蔬菜水果不可少,大魚大肉悠著吃;提倡“勿極饑而食,勿極渴而飲”,食不過飽,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狼吞虎咽。人們把日常飲食的主次、孰重孰輕視為養生保健的節點,理清二者關系不也體現著辯證施養嗎?
3. 因人而宜的關系。中醫把各種食物均視為如同藥物,每味食物都有性味、歸經及不同的功能。因此,選用食物時,首先要了解人的身體狀態、患者的證情、正常人的體質屬性,才能確定食用的食物,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調整體質,達到治愈疾病、養生健體的目的。因為,有的人雖無明顯病癥,但體質上卻存在著寒體、熱體之別。體質偏熱,宜食涼性食物,如綠豆等,應少食辛燥溫熱之物;體質偏寒,則宜食溫性食物,如肉、魚、雞等食物,應少食寒涼性食物。因人而宜地按體質確定吃什么食物,為典型的辯證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