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牛躍平 高健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14
79例絞窄性腸梗阻的診療體會
董峰 牛躍平 高健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14
目的 總結絞窄性腸梗阻的診療體會。方法 選取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2010-01—2016-01間手術治療的79例絞窄性腸梗阻患者。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對診斷及治療經過進行系統性總結。結果 79例患者中,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30例,腸扭轉20例,嵌頓疝13例,腸套疊9例,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7例。治愈76例,死亡3例。結論 早期診斷及積極手術是治療絞窄性腸梗阻的有效手段。
絞窄性腸梗阻;早期診斷;手術
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中絞窄性腸梗阻病因復雜、病情多變,若治療不及時,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1]。2010-01—2016-01間,我科共手術治療79例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現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絞窄性腸梗阻的診療體會,以期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1.1 一般資料 本組79例患者,男55例、女24例;年齡14~78歲,平均48.7歲。發病原因: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30例,腸扭轉20例,嵌頓疝13例,腸套疊9例,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7例。
1.2 臨床表現、體檢及相關檢查 所有患者均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嘔吐、腹脹及停止排氣、排便。 其中58例有腹膜刺激征,41例腹部不對稱性隆起及臘腸樣腫物并伴有陣發性腹痛及果醬樣便。13例腹股溝區可觸及包塊。59例腸鳴音消失,43例入院時即發生休克。29 例無明顯誘因突發持續性腹痛陣發性加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立位X片檢查,可見氣液平及腸脹氣。腹部 CT和腹部彩超檢查均顯示腸管脹氣,部分患者發現腹腔包塊及占位性病變。患者白細胞明顯升高。34例行診斷性腹穿抽出血性滲液。35例患者嘔吐物為暗紅色。26例行直腸指診指套可見暗紅色血跡。
1.3 治療方法 乙狀結腸扭轉者行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或Hartmamn手術及二期吻合。小腸扭轉及腸套疊者均行小腸部分切除術;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者,行壞死小腸切除術及抗凝治療。嵌頓疝患者行壞死腸管切除術,二期疝修補術。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無腸壞死者行腸粘連松解術。
79例中,3例老年患者死于絞窄性腸梗阻并發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76例患者均獲治愈,順利康復出院。
腸梗阻是普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中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的病情最為嚴重,一旦誤診,可威脅患者的生命。早期診斷,積極手術治療可明顯提高救治成功率[2]。
3.1 病因及病理生理
3.1.1 絞窄性腸梗阻的原因 (1)粘連系帶壓迫腸管或腸管粘連固定于腹壁切口,患者劇烈運動會導腸扭轉致腸壁缺血壞死。 (2)腸梗阻導致腸腔擴張、腸壁變薄及腸內壓增高,可造成腸壁缺血性壞死。(3)嵌頓疝和腸系膜血栓形成。
3.1.2 病理生理 絞窄性腸梗阻具有病因多樣、起病急、進展快及病死率高等特點。常伴有腸管缺血性改變。主要病理生理為腸腔內容物氣無法輸送而聚集、膨脹。隨著腸腔壓力的不斷升高,腸壁逐漸變薄,使腸壁發生血液循環障礙。 起初可表現為靜脈回流障礙,腸壁瘀血、充血、水腫、增厚、暗紅。由于組織缺氧可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腸壁出血、滲血。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則出現血栓形成,動脈血管阻塞,腸壁失去活力而發生腸管壞死、穿孔。甚至會發生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3]。3.2 早期診斷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根據癥狀、體征及相關檢查,正確評估腸梗阻的類型。若有下列情況者,應高度警惕絞窄性腸梗阻可能:(1)發病急、進展快,持續性劇烈腹痛,陣發性加劇,有時可向腰背放射。嘔吐出現早、劇烈、頻繁。(2)早期出現休克或抗休克治療效果不明顯。(3)有明顯腹膜刺激征和全身炎性反應(體溫上升、脈率增快、白細胞計數增加)。(4)腹部不對稱隆起或觸及孤立脹大腸袢。(5)嘔血、便血獲血性腹腔滲出物。(6)腹部X線片示孤立脹大腸袢不隨時間而改變位置、有假腫瘤狀影或腸間隙增寬。對于高度懷疑在絞窄性腸梗阻的患者,需進行密切動態觀察,確診之后立即采取手術治療[4]。
3.3 手術方式的選擇及時機把握 對于絞窄性腸梗阻患者,急診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患者預后。術前準備一般要在2 h內盡快完成。及時建立靜脈通路,在靜脈輸液擴容和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療的同時,盡快進行剖腹探查,以盡快解除梗阻,切除壞死組織,減少機體對毒素的吸收,恢復血液循環。手中判斷腸管的生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可以通過觀察腸管的顏色、有無蠕動、腸管的質地及腸系膜緣有否血管搏動等鑒別腸管生機。對于一些難以鑒別的腸管,可在系膜根部注射 0.5%利多卡因5~10 mL,并予以腸管熱敷。觀察 10 ~15 min,若腸壁無張力,蠕動消失,血運無改善等,則判斷其已壞死。有學者指出[5],如果術中無法明確受累腸管是否壞死,而正常腸管的功能(長度)又不能維持患者吸收營養的需要時,可暫時將其先保留在腹腔。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可應用腹腔鏡探查以判斷腸管是否失活。
此外,手術過程中,要盡可能保留小腸的血管供應,以保證吻合口的安全及減少短腸綜合征的發生。我們認為,在處理壞死腸管時,應以大彎鉗沿壞死系膜夾閉,盡快切除壞死腸管,以防發生腸系膜血管繼發性血栓。為了確保安全,在條件允許時,術后可適當應用活血化瘀或抗凝藥物。對于乙狀結腸扭轉所致的絞窄性腸梗阻,應優先考慮Hartmamn手術,再行二期吻合術。但若患者身體條件允許,腸壁無水腫,且切除壞死腸管后兩端管徑相差不大,經嚴格消毒后和術中腸道充分灌洗后,可行一期吻合,同時放置肛管增加吻合口的安全系數。本文4例乙狀結腸扭轉患者,2例行一期吻合,2例Hartmamn手術后,擇期行二期吻合術,術后均順利恢復。
[1] 王芳元,王代宏,汪濤,等. 絞窄性腸梗阻的早期診斷與手術時機(附108例報告)[J].腹部外科,2009,22(1):31-32.
[2] 向春華,智星,鄧志剛.絞窄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以及手術時機選擇與手術效果的研究[J].醫學綜述,2015,21(10):1907-1909.
[3] 郭科,封光華,賈忠,等.絞窄性腸梗阻手術時機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1): 60-62.
[4] 王兆剛,陳顥.絞窄性腸梗阻的診斷及手術時機探討[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10(6): 19-20.
[5] 胡孝海,田進. 絞窄性腸梗阻患者診斷指標的多因素分析[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24(3): 298-300.
(收稿 2016-12-26)
R574.2
B
1077-8991(2017)04-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