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杰 任曉莉
河南許昌市立醫院骨科 許昌 461200
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螺釘與骨水泥修復脛骨平臺骨缺損效果觀察
馬春杰 任曉莉
河南許昌市立醫院骨科 許昌 461200
目的 觀察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螺釘與骨水泥修復脛骨平臺骨缺損的效果。方法 在53例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螺釘與骨水泥修復脛骨平臺骨缺損。統計并發癥發生率,并比較術前、術后6個月AKS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結果 本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89%(1/53)。術后6個月AKS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均高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螺釘與骨水泥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脛骨平臺骨缺損的修復,并發癥較少,可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
膝關節置換術;脛骨平臺骨缺損;螺釘與骨水泥
脛骨平臺骨缺損是膝關節疾病常見的合并癥,膝關節置換術中如何修復脛骨平臺缺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步驟[1-2]。近年,我院在53例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螺釘與骨水泥修復脛骨平臺骨缺損,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06—2016-01間在我院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53例患者,術中應用螺釘與骨水泥修復脛骨平臺骨缺損。排除失訪患者和凝血系統疾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齡56~87歲,平均67.28歲。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取膝關節前方正中切口,長11~13 cm。沿髕骨內側將關節囊切開,外翻髕骨,屈曲膝關節以充分顯露術野。松解內側副韌帶深層,切斷前后交叉韌帶。于股骨干置入髓內定位桿,使股骨遠端外翻角保持在6°左右,對股骨遠端進行截骨。輔以脛骨髓外定位桿,明確脛骨力線。根據選用的假體,使用截骨導向器行脛骨平臺截骨,注意控制截骨量和角度,使脛骨力線和截骨線保持垂直,并認真觀察骨缺損范圍,校準力線,選擇恰當的假體。清理骨缺損區周圍的硬化骨,均勻鉆出1~3個直徑為2 mm的孔,深度在2.5 cm左右,置入對應的支撐螺釘,使脛骨平臺截骨面和螺釘尾帽保持平齊。填充骨水泥于骨缺損區,待其與脛骨截骨面的骨水泥涂層形成一體后,將脛骨平臺假體置入。測量伸膝間隙,確認滿意后,依據所選取的股骨四合一截骨板行股骨前后髁截骨,修整股骨髁間窩。采用脛骨平臺試膜檢查兩者吻合情況。松解兩側韌帶和后關節囊,使膝關節伸屈間隙相等。在膝關節屈曲狀態下將脛骨假體和股骨置入。測試力線,檢查髕骨關節活動情況,酌情修整髕骨,必要時可松解髕骨外側支持韌帶。生理鹽水沖洗創面,放置引流管,縫閉切口。
1.2.2 術后處理 24 h后拔除引流管,抗感染治療3 d。術后48 h指導患者進行下肢等長收縮肌力訓練。術后72 h酌情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隨訪6個月,主要內容:⑴并發癥發生情況。⑵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 AKS評分)[3]對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膝關節功能越佳。⑶記錄所有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膝關節活動度。

53例患者中,發生骨水泥螺釘松動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9 %。術后6個月AKS評分為(90.85±4.52)分,高于術前的(42.28±4.40)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膝關節活動度為(106.68±7.96)°,高于術前的(64.48±8.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對不同類型骨缺損的重建方法不同。脛骨平臺骨缺損深度<5 mm時,常通過增加骨水泥厚度、調整脛骨平臺假體位置來重建。脛骨平臺骨缺損深度>15 mm時,可根據骨缺損情況,通過金屬墊塊進行重建。脛骨平臺骨缺損深度5~15 mm時,可采用骨水泥填充或自體骨植骨等方法重建[4-5]。
不同脛骨平臺重建方法各有優缺點,如金屬墊塊負荷傳導功能較好,可實現即刻穩定、提供有效支撐的目的。但其費用較高,且易受形狀和厚度限制,同時適用范圍較窄[6]。自體骨植骨無免疫排斥反應,且取材方便,費用較低。但由于其來源于自身骨骼,存在骨吸收的風險,易出現假體松動。骨水泥填充操作簡便,可快速完成手術,固定效果較好。但其彈性模量與機體骨組織不匹配,通常低于自身骨組織,使脛骨平臺假體應力負荷不均,易發生假體下沉和松動事件,遠期療效并不滿意[7-8]。我們將螺釘與骨水泥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脛骨平臺骨缺損的修復中,僅1例發生骨水泥螺釘松動,在可接受范圍內。說明螺釘與骨水泥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脛骨平臺骨缺損的修復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術后6個月AKS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均顯著高于術前,說明螺釘與骨水泥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脛骨平臺骨缺損的修復,可改善患者膝關節的活動度和膝關節功能。但須注意,術中應將骨缺損區周圍的硬化骨刮除,以利于骨水泥的填充。
[1] 付海濤,范家強,張強,等.老年膝內翻關節置換治療脛骨內側骨缺損的臨床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4):975-976.
[2] 周垂寶,馬良,李明,等.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近端骨缺損的處理及療效[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54(6):35-38.
[3] 李攀,楊陽,魯寧,等.初次膝關節置換脛骨骨缺損處理進展[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4):416-418.
[4] 何劍鋒.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自體骨修復脛骨平臺骨缺損的近期療效[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5):31-33.
[5] 王躍輝,鄒士平,宋樹春,等.螺釘和骨水泥修復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平臺骨缺損[J].中醫正骨,2016,28(1):57-59.
[6] 李昭,姚毅,王琳,等.自體骨植骨修復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缺損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3):338-340.
[7] 黃傳旺,Salim Jeddo,張元凱,等.矩形金屬墊塊在伴有脛骨骨缺損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3(6):90-93.
[8] 符東林,干阜生,王宏亮,等.全膝表面置換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合并脛骨平臺骨缺損[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8):1707-1710.
(收稿 2016-08-26)
R683.42
B
1077-8991(2017)04-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