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白大褂是怎么來的?
19世紀中葉,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類和動物的疾病起因。這一思想成功引起了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的注意。在此之前,他已經發現了一個規律:如果骨折病人的創傷是開放性的,那么這個病人就離死期不遠;而那些骨頭只碎在皮膚之內、非開放性的患者,大多數都能康復出院。他隨即意識到,是不是醫院凌亂的環境,醫護人員粗陋的習慣,以及他們身上沾滿膿液、血跡、肉渣的便服,使得手術室內充斥著大量的細菌,最終導致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為此,李斯特開始對他的病房進行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求醫師換上干凈潔白的衣服作為手術服——這便是現代白大褂的雛形。通過這些措施,李斯特使得病房中的術后死亡率從50%下降至15%。遺憾的是,這些改革舉措在當時并未得到同行們的認可。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醫院將信將疑地采用后,將原來超高的術后死亡率一舉降低至1%,這些“消毒隔菌”的理念才一炮打響,越來越多的醫院爭相競仿,作為隔菌措施一部分的白大褂于是登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