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說好的黑海,怎么就綠了?
大多數夏天來臨之時,黑海都會變得像一顆巨大的綠松石,鑲嵌在歐洲東南部和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之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不完全混合水體,黑海的表層和下層水體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距黑海水面的220米之下那約占總水量90%的水體都極度缺氧,被認為是“死亡區域”,只有厭氧微生物新陳代謝釋放出二氧化碳和對魚類有毒的硫化氫。硫化氫呈黑色,致使深層海水呈現黑色。
相比之下,黑海淺層水每年夏天都會有一段時期被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占領。黑海一年一度變得像綠松石一般絢麗的景象,最可能歸功于這些浮游植物。而產生分散在黑海表面藍綠相間、夾雜奶白色圖案現象的浮游植物,最有可能是鈣板金藻。它的顯著識別標志之一是被叫做Coccoliths的碳酸鈣板所包圍,單個的鈣板金藻至少擁有30個像輪胎一樣的碳酸鈣板構成的白色“盔甲”。當鈣板金藻大量無性繁殖、死亡或者單純地產生了太多的碳酸鈣板時,這些“輪胎”就會沉入海底,數萬億鈣板金藻聚集在一起,卸下“盔甲”,將藍綠色的海水攪混。如果把這個場景比作畫家的調色板,就是將一小塊白色顏料滴進一片藍綠色中,從而得到綠松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