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風
孤寡老人病逝,陪伴者能否獲得遺產?
文/秦風
黃鶯高中畢業后,順利進入南京市某車輛公司工作。領導安排她跟著師傅陳玉芬做學徒,兩人此后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由于陳玉芬一直未婚,所以在她退休后,黃鶯在生活上照顧陳玉芬十余年,直到老人最后因病去世。那么問題來了!孤寡老人陳玉芬病逝后留有遺產,請問其好友黃鶯能否請求繼承。在死者陳玉芬生前未立遺囑且沒有法定繼承人亦沒有遺贈扶養人的情況下,給予陳玉芬精神陪護的友人是否有權獲得這份遺產呢?
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死亡后一般是依照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對其遺產進行處理。像本案中陳玉芬這樣的孤寡老人,在其去世后既無法定繼承人且未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其遺產如何處理?繼承人以外的人就無法參與遺產分配嗎?
首先,我國《繼承法》第32條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因此,若死者在死亡時確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且無《繼承法》第14條的規定的情形,其遺產歸國家所有或者歸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其次,我國《繼承法》第14條規定:“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該條賦予一些符合一定條件但沒有繼承權的人取得一定遺產的權利。這種權利不是繼承權,法律之所以賦予該權利是因為他們和被繼承人之間存在特別的扶養關系,這是保障人權和弘揚美德的必然要求。此案中,黃鶯作為朋友在陳玉芬生前既對其在生活起居上進行照料,也在精神上對其陪伴與撫慰,并在其身故后亦承擔了喪葬的義務。因此,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根據該條規定判決黃鶯取得一定的遺產,不僅僅是對法律的踐行,也是對中華美德的一種支持和弘揚。
再次,關于對繼承人以外的人的遺產分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以《繼承法》第14條規定可以分給適當遺產的人,分給遺產時。按具體情況可多于或少于繼承人。”也就是說,不僅要考慮這些可分得適當遺產的人對死者盡扶養義務的多少,還要把他們與其他法定繼承人相比,綜合考慮,分給適當遺產。由此可見,死者有無法定繼承人,盡過撫養義務的非法定繼承人都可以繼承部分或全部遺產,有無法定繼承人并不影響非法定繼承人的繼承。
最后,我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社會上的老人需要更多的照顧,尤其是精神上的撫慰,孤寡老人在年老時,應該有人在身邊照料,找一個信任負責任的人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并給予適當的精神上的慰藉。我國《繼承法》第31條規定:“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所以,為了保障雙方的各自權益,最好的辦法是簽訂一份書面的《遺贈扶養協議》,扶養人才能取得被扶養人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