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韓曉紅
江漢油田五七社區:微信公眾號讓服務更接地氣
文_韓曉紅

2016年11月25日,江漢油田五七社區管理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活力五七”發布消息:“五七社區中心2016年度‘三類十佳’評選活動正式啟動!”一時間,員工、居民紛紛留言:“他們都是我們熟悉的身邊榜樣,值得我們學習!”“為社區有這樣優秀的員工和居民而驕傲,為他們點贊”……
“通過這個微信公眾號,很多信息很快就能傳遞給居民,他們通過留言、評論,也算是給予我們及時的反饋。”五七社區負責微信編輯工作的陳燕說,“我們每天通過微信平臺傾聽居民意見,改進工作,既收獲了被理解的幸福,又增添了做好社區工作的信心。”
自媒體時代,讓每一個參與者同時變成了傳播者。五七社區主動適應新形勢,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新載體,創新開展居民工作,共建美麗幸福油田。
“活力五七”微信公眾號最初注冊開通時,粉絲不多,推出的信息點擊率并不高。編創團隊相關負責人分析,“語言不接地氣,灌輸式的說教方式”是癥結所在。于是,發動居民參與成為“活力五七”的第一要務。
五七社區設計了微信圖標,要求各單位信息員擔任微信公眾平臺推廣員,將二維碼、微信賬號、關注方法打印出來,張貼在社區醒目位置;在具體內容和報道形式上做文章,設置《社區微直播》《社區好榜樣》《社區幫女郎》《娘家人暖心人》等子欄目,抓住員工和居民關注的熱點話題,策劃主題活動。2016年,創新開展的“難忘我的2016”、“我為五七社區精神代言”等互動活動,發動普通員工把體現社區精神的事情寫下來,拍成照片上傳到網上,一個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一張張充滿正能量的圖片,生動展示了社區服務的各項工作,獲得廣大員工和居民的點贊,成倍顯現出榜樣示范的強大力量。 “原來形勢任務教育還可以這樣做,這樣接地氣的方式我們喜歡。”一名員工在評論區留言。
該中心還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全力打造“社區人的一天”、“微公益、隨手拍”等正能量專欄。截止目前,共推送微信137期391條,在油田內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的實際,該公眾號定期推出心靈雞湯、減壓高招、健康生活小貼士等內容,深受歡迎。
2016年5月的一天,五七社區中心工團辦公室迎來了兩位特殊的訪客,他們是來捐款的。原來,就在前一天,“活力五七”公眾號以《五七社區:多重關愛讓殘疾人溫暖過節》為題,綜合報道了該中心開展扶殘助殘活動的有關情況,文章一經推送,獲得大量點擊和轉發。作為油田某改制企業的負責人,兩人看到微信后,主動找到該中心工會,送上捐款5000元,表示要為困難群體獻上一份愛心。這就是一條微信引發的愛心接力。
面對多元化的服務需求,五七社區圍繞為居民服務的主題,始終把員工和居民最關心、關注的事情作為公眾號內容編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通過摘錄《工友》雜志上的維權典型案例、參考《職工服務手冊》《油田扶貧幫困手冊》等專業資料,公眾號推出“下班順道買菜是否算工傷”“工會服務卡功能介紹”“殘疾人兩項補貼的申辦程序”等內容,列舉案例,引用法律條文,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針對員工工作生活壓力大、心理負擔重
隨著“活力五七”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五七社區不斷完善該公眾號的運行和考核機制,他們建立了與黨辦、處辦、綜合調度科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確保中心面上的重點工作、特色做法、基層工作動態等,能在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發布;通過舉辦新媒體應用培訓班,出臺《微信公眾平臺運行管理制度》,將各單位信息發布量、關注增加量、輿論影響力等指標納入工會工作考核內容;建立了優秀微信信息員表彰獎勵機制,根據年度信息上報數量、采用數量、編寫質量,對優秀信息員給予表彰獎勵,調動基層單位和信息員參與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積極性。
另外,通過定期發布各單位的特色工作,收集整理員工和居民的回復和建議,利用無形的輿論,實現既讓各單位學習到好的經驗做法,又促使長期不上榜的單位“臉紅心跳”,主動思考提升服務水平的途徑,從而進一步提升社區整體工作水平。
創辦兩年多來,“活力五七”微信公眾號越辦越有活力,《小區格格架起連心橋》《運輸小區試點居家養老》《36個路口36個方案傳佳話》等信息,在油田社區和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多條信息在江漢油田官方微信進行了轉發,五七社區創辦該公眾號的做法還入選油田工會創新案例。

江漢油田五七社區管理服務中心運用微信公眾號“活力五七”創新開展居民服務工作,增強與居民互動,為員工和居民帶來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