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輝(舞鋼市人民醫院 CT室 河南 平頂山 462500)
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在膽管梗阻中的診斷價值分析
孫瑞輝
(舞鋼市人民醫院 CT室 河南 平頂山 462500)
目的 探討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在膽管梗阻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舞鋼市人民醫院收治的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膽管梗阻的79例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醫師完成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查,統計記錄患者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測結果,并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結果 79例患者經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查,膽管梗阻檢出77例,準確率為97.47%;肝外膽管近段梗阻或中段梗阻與肝外膽管遠段梗阻影像學表現有明顯差異。結論 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在膽管梗阻中具有較高檢出率,可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診斷依據,值得推廣。
膽管梗阻;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診斷效果
膽管梗阻是臨床外科常見急腹癥,是指膽管排出道某一段因管壁外浸潤壓迫、管壁自身疾病、膽管腔內病變等造成的膽汁排泄不通或完全阻塞的機械性膽管梗阻。該病多繼發于膽道蛔蟲癥與膽管結石,也可見于膽管腫瘤病變,具有較高病死率,因此,及時作出診斷并給予有效治療是改善膽管梗阻患者預后的關鍵[1]。臨床研究發現,對膽管結石、胰頭癌、上段膽管癌行超聲診斷即可取得滿意效果,而對于炎癥性病變、小腫瘤、小結石、尤其位于膽管下段時,診斷效果相對較差,此外,腸腔氣體較多、肝臟位置偏高或過度肥胖均可對超聲顯像造成影響,導致漏診、誤診等情況的發生[2]。CT檢查是現代醫學較為先進的掃描診斷技術,適用于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腹部器官、盆腔臟器等病變診斷。為提高膽管梗阻檢出率,為治療提供重要依據、促進疾病良好轉歸,本研究選取舞鋼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9例膽管梗阻患者,探討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在膽管梗阻中的診斷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舞鋼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9例膽管梗阻患者,男34例、女45例;年齡為18~72歲,平均(48.65±6.38)歲;病程1周~1 a,平均(0.87±0.12)a。經病理檢查均符合膽管梗阻相關診斷標準[3];對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查耐受性良好;排除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或衰竭者;排除處于妊娠、產褥、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時期女性患者;排除依從性差或合并神經系統疾病無法配合本研究順利完成者。
1.2 檢測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醫師對其完成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查。①儀器:美國GE公司提供的64排128層螺旋CT掃描儀。②檢查前要求患者禁食6~8 h,進行掃描前10 min左右口服清水1 200~1 500 ml,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肌注山莨菪堿20 mg。③患者仰臥于掃描臺,檢測者對其肝頂至十二指腸水平部進行平掃。④平掃完成,進行4期增強掃描,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90 ml,注射速度為3 ml/s;掃描參數:準直寬度為0.625×64、電壓為120 kV、電流為250 mA。4期增強掃描:早動脈期,以150 HU為觸發閾值,經人工觸發后延遲約15 s;晚期動脈,延遲25~30 s;門脈期,延遲55~60 s;延遲期,延遲10~15 min。⑤選用ADW 4.3 工作站對所得0.625 mm薄層軸面源像進行相應后處理,選靜脈期為擴張膽管重組成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及矢狀面、冠狀面成像后,確定興趣區及中心層面,沿膽管、胰管解剖結構進行走形,選點畫線,沿所選路徑獲得曲面重組圖像。⑥所得曲面重組圖像可垂直于包含所選路徑全長,并可進行360°旋轉,能夠完成對其窗寬、窗位進行任意調節。⑦進行后處理時,對擴張膽管管壁及管腔進行密切觀察,并對手工畫線進行適當調整,以獲得較為滿意的擴張膽管與病灶結構顯示效果。⑧統計記錄患者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測結果,并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2.1 CT診斷結果 79例患者經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查,膽管梗阻檢出77例,準確率為97.47%(77/79)。
2.2 影像學檢查表現 77例經CT確診患者影像學顯示:肝外膽管近段梗阻或中段梗阻者,梗阻處膽管呈突然狹窄型(或截斷型),且伴有腫塊,肝外膽管壁環形局限型增厚,肝內膽管呈蟹足狀或藤狀重度(或中度)擴張,梗阻處腫塊邊界模糊,內部有壞死征象;肝外膽管遠段梗阻者,梗阻處膽管為漏斗樣變化,肝外膽管壁環形彌漫性增厚,肝內膽管小囊狀(或竹節狀)中度(或輕度)擴張,梗阻處腫塊內鈣化,邊界較為清晰。
膽管梗阻是臨床常見疾病,其致病因素(膽管結石、炎癥、胰腺癌、膽管癌、壺腹癌等)多樣且復雜,因此,對膽管梗阻原因進行準確判斷,確定病變性質、范圍及嚴重程度、膽管周圍組織情況,對膽管梗阻的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對膽管梗阻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能夠較好了解膽管擴張程度、梗阻部位、形態改變、梗阻末端膽管形態及是否存在腫瘤轉移象征[4]。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及設備不斷發展與更新,膽管梗阻影像學檢查方法逐漸多樣化,但尋求一種準確、快捷、安全有效的檢測方法仍是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CT是近些年廣泛運用于臨床檢查的一種新型影像學檢查方法,在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其主要工作原理為經專業檢測儀器獲取疑似病變處攝影圖像,并通過相關軟件進行重組處理,將疑似病變區域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對疾病作出診斷。曲面重組技術是128層螺旋CT二維圖像重組方式,可更為直觀表現患者病變情況,對臨床醫生獲得準確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經驗總結CT檢查具有以下顯著特點:①高密度分辨率,可直接顯示一般超聲、X線檢查無法顯示的器官與病變;②快速方便,易于患者接受,對于急診患者能夠快速作出診斷,為搶救爭取寶貴時間,且可在短期內進行重復檢查,有利于對病情演變進行密切觀察,并隨時調整治療方案;③成像清晰,能夠有效明確解剖關系,對密度差異不大的相鄰器官組織及軟組織構成器官顯影效果較佳,具有較高病變檢出率;④可進行增強掃描,有利于對病變進行鑒別診斷,進而提高診斷準確率[5]。本研究中,79例患者行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測,膽管梗阻檢出率為97.47%,與病理診斷結果10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對膽管梗阻具有較高檢出率。本研究發現,膽管梗阻不同致病因素經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檢測特點如下。①肝外膽管結石。肝外膽管結石可呈現軟組織密度、高密度、低密度、膽汁密度與混合密度結石,且經增強掃描后,軟組織密度結石可能無顯著強化。②膽總管先天性囊腫。膽總管具有梭形囊性低密度影,存在光滑囊壁,走向與膽總管一致。③胰頭癌。胰頭癌存在增大胰頭部,并對鄰近膽總管造成壓迫或侵犯,膽總管及肝內外膽管上段中重度擴張,梗阻端發生錐狀狹窄,部分合并胰管擴張,呈水樣密度表明腫瘤液化程度較為嚴重。④壺腹癌。壺腹部存在擴張的膽總管梗阻,肝內外膽管呈現不規則擴張并伴有腫塊。
綜上,128層螺旋CT重組技術在膽管梗阻中具有較高檢出率,可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診斷依據,具有推廣價值。
[1] Quaresma B E,Oliveira K,Kiyoshi L C,et al.Endoscopic stenting for inoperable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5,21(47):13374-13385.
[2] 熊建國,杜勇.64排螺旋CT在膽總管下端惡性梗阻診斷中的作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2):364-366.
[3] 白紅鍵.膽道梗阻性病變中64層螺旋CT陰性法胰膽管成像聯合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的診斷價值探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7):972-973.
[4] 鄭柏軍,李欣.64排螺旋CT膽道成像診斷梗阻性黃疸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31-432.
[5] 曹德生,王正芳,李興勝,等.128層螺旋CT動態容積掃描對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5):90-93.
R 816.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46
2016-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