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華(安鋼職工總醫院 兒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
趙新華
(安鋼職工總醫院 兒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 探討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 選擇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安鋼職工總醫院收治的45例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給予免疫治療及抗巨細胞病毒治療,觀察患兒血常規、肝功能及肺紋理情況。結果 在45例患兒中,有16例(35.6%)白細胞降低,26例(57.8%)血紅蛋白降低,21例(46.7%)血小板減少,17例(37.8%)白蛋白降低,14例(31.1%)丙氨酸轉氨酶升高,37例(82.2%)直接膽紅素升高,40例(88.9%)總膽紅素升高,25例(55.6%)堿性磷酸酶降低,15例(33.3%)雙肺紋理增粗。結論 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癥狀不具有特異性,極易誤診,一旦發現新生兒血小板減少、肝臟腫大或貧血,應及早進行確診和治療,及時排除其他疾病,以采取最適宜的方案,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因一種皰疹病毒群巨細胞病毒(CMV)引起的感染,由先天性感染及后天性感染之分,感染后其臨床表現及轉歸與患兒自身的免疫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如患兒免疫系統正常,則可表現為隱性感染,部分可表現為單核細胞增多癥表現;患兒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在感染巨細胞病毒后可表現為單個或多個臟器受累,其臨床癥狀不明顯,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出現誤診,危及患兒的身體健康[1]。因此,病原學檢查就成為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有效確診方法,一旦確診后則可對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進行有效的治療,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本研究以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45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治療措施。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安鋼職工總醫院收治的45例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19例;娩出方式:自然分娩31例,剖宮產14例;妊娠月份:足月29例,早產16例;臨床癥狀:大便呈白色15例,尿液呈黃色18例,肝臟腫大11例,呼吸急促8例、咳嗽21例,黃疸消退延遲7例。
1.2 診斷標準 巨細胞病毒診斷標準:患兒母體孕期巨細胞病毒(CMV)IgM抗體陽性,或乳汁巨細胞病毒基因定量(CMV-PCR)陽性;患兒病原學診斷采用核酸擴增技術,檢測血中CMV-PCR至少為1×103拷貝/ml或血清中CMV-IgM抗體陽性[2]。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免疫治療及抗巨細胞病毒治療。在進行免疫治療時,可通過以下兩種方法進行:①高效價免疫血清;②免疫球蛋白靜脈滴注,400 mg/d,3~5 d為1療程,聯合更昔洛韋治療。抗巨細胞病毒采用的是無環鳥苷,5~10 mg/kg,每8 h進行1次,6~14 d為1療程,不可超過14 d,以免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紊亂。
1.4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兒的血常規(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肝功能(白蛋白、丙氨酸轉氨酶、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及肺紋理情況。
在45例患兒中,有16例(35.6%)白細胞降低,26例(57.8%)血紅蛋白降低,21例(46.7%)血小板減少,17例(37.8%)白蛋白降低,14例(31.1%)丙氨酸轉氨酶升高,37例(82.2%)直接膽紅素升高,40例(88.9%)總膽紅素升高,25例(55.6%)堿性磷酸酶降低,15例(33.3%)雙肺紋理增粗。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雙鏈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群,多數巨細胞病毒感染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極易出現漏診和誤診,影響疾病的治療。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有95%以上的人群感染巨細胞病毒,且無明顯癥狀,在某個時間,一定的條件下,巨細胞病毒可被激活,從而侵襲單個或多個器官或系統,造成嚴重的后果,其侵襲范圍多發生于淋巴細胞、肝、腎、乳腺及其他腺體,可自尿液、乳汁、汗液、血液、唾液及子宮分泌物、精液中排除病毒,其感染途徑多為生殖道、口腔、胎盤及血液等途徑[3-4]。
新生兒在娩出后,其血液中會有少量的母體血液,極有可能出現巨細胞病毒感染,可在新生兒娩出后采集新生兒血液或臍帶血進行檢查,確定是否存在巨細胞病毒感染[5]。巨細胞病毒感染依據其感染時間分為先天性感染和后天性感染,后天性感染可分為圍生期感染及生后感染。先天性感染是因新生兒母親為巨細胞病毒感染者,新生兒在出生2周內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感染(宮內感染);圍生期感染是因新生兒母親為巨細胞病毒感染者,在出生后2周內未發現巨細胞病毒感染,第3~12周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感染(經產道或母乳途徑);生后感染即為獲得性感染,是由于新生兒在出生后12周內未發現巨細胞病毒感染,在12周后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感染。
本研究中45例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癥狀為大便呈白色、尿液呈黃色、肝臟腫大、呼吸急促、咳嗽、黃疸消退延遲,患兒之間的臨床癥狀無明確相關性,表明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會導致多種器官病變,引發多種臨床表現。有文獻指出,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癥狀不明顯,極易出現漏診的發生,如在新生兒中一旦出現血小板降低、肝臟腫大或貧血等臨床表現,則需考慮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發生,及早明確診斷,以采取較好的治療效果。因巨細胞病毒感染在臨床中無明顯的特異性,因此一旦出現疑似臨床表現后,則需進行病原學檢查,以便能夠早期確診巨細胞病毒感染。
綜上所述,新生兒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癥狀不具有特異性,極易誤診,一旦發現新生兒血小板減少、肝臟腫大或貧血,應及早進行確診和治療,及時排除其他疾病,以采取最適宜的方案,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1] 劉邐瑋.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5年臨床總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6,18(2):99.
[2] 王麗.圍生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監測與預后評估[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2,39(3):237.
[3] 方峰.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疾病的診治[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1):6.
[4] 徐永梅.人巨細胞病毒感染致嬰幼兒肝損害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6):62.
[5] 金艷.人巨細胞病毒先天性感染實驗室診斷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1,46(3):282.
R 722.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73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