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玉玲
控糖有個八一法則
文/靳玉玲
據報道,美國科學家根據多國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規律生活有助糖尿病患者維持健康,有以下8項日常生活建議可使糖友穩定血糖。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教授李文慧對這些建議做一點評。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教授 李文慧
糖友在晚上11點左右入睡較為合適,最晚不超過12點,并保證每天7~8個小時的睡眠。古人曾有睡“子午覺”的觀念,即在夜間11點~1點期間處于睡眠狀態,這樣有利于進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質量。研究表明,睡眠過少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較難控制。
糖友可將一日三餐分4~6次吃,防止一次攝入過多熱量而導致血糖急劇上升。少食多餐也使人不易在兩餐之間出現饑餓感,避免胰島素的大量釋放,減小低血糖風險。
人在饑餓時,血糖會較快下降。但過于饑餓時,身體也可能分泌大量升糖激素,使血糖回升。此時若是進餐,會進一步促進血糖升高,不利于血糖平穩。說白了就是,肚子越餓,下一餐后血糖會升得越高。因而糖友需要規律進食,不應等到很餓了再吃。
研究發現,豆類能幫助穩定血糖水平。這是由于大豆富含膳食纖維,消化較慢,因此在帶來飽腹感的同時不會快速升糖。在米飯、米粥中加入豆類,可以明顯延緩食物的消化吸收,且餐后血糖不會升得過高,相當于降低了主食的生糖指數。研究還發現豆類在抗動脈硬化、抗血栓等方面也有良好作用。其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還包括杏仁、海帶、燕麥片、芹菜等,多食用這類食物會有利于人體腸道及整體健康。
蔬菜所含的豐富膳食纖維、大量維生素與礦物質不僅可增加飽腹感,還能提供必備的營養成分。李文慧認為,糖友吃蔬菜品種要多樣,油菜、生菜、白菜等多種葉菜都應常吃,并且三餐都應包含一定量的蔬菜,每日攝入總量達到300~500克。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飯后看場喜劇,開懷一笑,能明顯降低血糖水平。此外,有研究顯示,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焦慮等情緒下(應激狀態)會導致全身不同部位細胞功能障礙、衰竭甚至死亡,尤其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更易受損;而輕松愉快的心情則可以放松神經,有利于身體從應激中恢復,保持血糖平穩。因此,閑暇時看些能讓人放松和愉快的書籍、電視節目或演出,保持心情舒暢、笑口常開,是控糖的一大利器。
運動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胰島素降糖效果發揮得更好,這已是共識。通常提倡糖友每天步行8000~10000步,大約是4500~6000米左右,1500米顯然是不夠的。李文慧認為,這個標準可能是對于糖友運動的最低要求,對于老年人、腿腳不便利者來說,每天至少應該步行2000~3000步,也就是大約1500米,并輔以其他運動。
先繃緊肌肉再放松,人體的大多數肌肉都能鍛煉得到,有利降糖和改善血液循環。李文慧表示,肌肉鍛煉屬于無氧運動,與游泳、慢跑等有氧運動結合,比單純進行有氧運動控糖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