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磊 吳笛
(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紫薇屬植物育種研究進展
汪磊 吳笛
(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紫薇屬植物在植物分類中屬于千屈菜科木本開花植物,既有落葉類又有常綠類,其生長地帶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及澳大利亞等地區,是一種觀賞性和實用性兼備的植物類型。本文對國內的紫薇屬植物的種類分布及國內、國際培育紫薇屬植物的情況進行了系統的介紹。
紫薇屬植物;雜交育種;誘變育種
紫薇屬植物在我國分布較廣,種類繁多,但相關的研究卻落后于其他國家。近代時期,世界各國用野外生長的紫薇屬植物培育出的紫薇品種多達二百余種,一些原本缺少紫薇屬植物的國家和地區一躍成為紫薇培育大戶。最近幾年中,在諸多園藝學家的努力下,各國又有不少高質量的紫薇品種問世,而我國在紫薇的培育方面也成果頗豐,開始追趕世界的步伐。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希望通過對國內和國際紫薇培養的成果進行分析和介紹,為我國紫薇屬植物的培育工作提供一點有益的參考。
作為紫薇屬植物起源地和分布較廣的地區之一,中國擁有頗為豐富的紫薇屬種質資源?!吨袊参镏尽分杏涊d的紫薇屬植物就有18種之多,占了世界總數的40%。在這些紫薇屬植物之中,南紫薇、尾葉紫薇、狹瓣紫薇等16種為我國本土的紫薇屬種質資源,大花紫薇和南洋紫薇則是從外國引進的紫薇種質資源。在另一本植物學著作《Flora of China》中,所記載的紫薇屬植物總數和《中國植物志》相同,只是在個別地方有所出入,如將狹瓣紫薇合入光紫薇一類,并添加了安徽紫薇。此外,研究人員在2008年的時候通過調查,為我國的紫薇屬植物再添四種,其中兩種為國內種質資源,即小果紫薇和小葉紫薇,前者產于西藏墨脫,后者產于云南盈江;另兩種為引進種質資源,即棱萼紫薇和屋久島紫薇。此外,《云南植物志》中還記載了另一紫薇種質資源,即勐臘紫薇。
我國古代的時候紫薇品種數量較少,后來在培育過程中品種逐漸多了起來。經筆者統計,現國內所有紫薇品種共計120余個,然而其中存在著相同品種不同名字,或者相同名字不同品種的問題,導致了統計結果較為混亂。此外,對紫薇品種的保護工作也仍然有待加強。目前國內雖有幾處紫薇種植資源圃,收集紫薇品種數十種,但受到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紫薇植物并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現存的種類已然不多。因此,在全國范圍內加強紫薇屬植物的培育和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雜交育種的目標分為以下幾類:①以抵抗病害為目標。早在1962年,美國已經培養出了抗白粉病的紫薇品種,但是其抗病能力并不強。后來,美國引進了抗白粉病紫薇品種——屋久島紫薇,與紫薇進行雜交育種,才從根本上實現了抗病能力的強化,培育出了大量優良紫薇品種。2006年,紫薇、屋久島紫薇和福建紫薇三個品種的雜交育種成果問世,實現了紫薇抗病育種的又一突破。②以植株形態為目標。即通過紫薇種內雜交,培育出植株低矮,開花較多的紫薇品種,該項研究由Katsuo在1992年取得較大突破。③以抗寒為目標。該項研究在2003年取得較大突破,培育出的品種可抵御零下30℃的低溫。④以觀賞價值為目標。即通過大花紫薇和紫薇的雜交,培育出開花較大的品種,該項研究仍有待于進一步的推進。
為了提高紫薇的觀賞價值,培育出花色鮮艷、色彩斑斕的品種,誘變育種應運而生。在化學誘變劑的作用下,紫薇的種子會發生異變,從而影響開花的顏色。目前為止,培育出的誘變品種不但實現了花色的豐富,在延長花期方面也有所建樹,其特點在于培育出的紫薇品種無法產生種子或種子不能生長,導致了花謝之后在原位置出現新芽的現象,這樣就將紫薇成功保持在開花狀態,變相延長了花期。
由于我國的紫薇屬植物育種發展時間不長,因此還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尤其是紫薇育種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培育方向不明、培育手段單一等等。
我國對于紫薇品種進行定向的選擇培育始于20世紀末。2004年和2006年,我國自主定向選育的品種“紅云紫薇”和“赤霞紫薇”相繼問世,并在2012年由國家林業局授予了新品種權。
我國在雜交育種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發現了紫薇、南紫薇和福建紫薇之間有極佳的雜交效果;通過紫薇和尾葉紫薇的反向雜交,獲得芳香型的品種“御湯香妃”,已申請授權;通過紫薇和尾葉紫薇和散沫花進行雜交,獲得果實及種子,但種子能否正常生長,尚有待觀測。
紫薇花的花色艷麗,種類繁多,以其較高的觀賞價值,成為了園林綠化的寵兒,無論單獨種植還是大片種植,或是通過園藝方法組成各種園林景觀,都能起到賞心悅目的效果。目前的紫薇培育仍然存在著不足,如缺少部分花色及芳香型品種,缺少花期為夏季的品種,培育時間較長,效率低下等等。要改變紫薇品種培育的現狀,就需要將紫薇品種的培育和現代高科技手段相結合,不斷改進培育技術,豐富培育方法,努力培育出花色豐富、花朵碩大、花數較多、花期較長的優良紫薇品種。
[1]王敏,宋平,任翔翔,張啟翔.紫薇資源與育種研究進展[J].山東林業科技,2008(2).
S685.99
A
1005-7897(2017)18-0005-02
20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