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菊
(太原理工大學)
融入場所精神的中國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分析
于愛菊
(太原理工大學)
本文將對校園場所精神的概念和意義以及當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剖析,并提出融入場所精神的中國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具體策略,以期全面提高校園景觀設計水平,從而將環境育人的作用最大化的發揮出來。
場所精神;高校校園;景觀設計
眾所周知,校園環境會對高校師生的身心產生重大的影響,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使廣大師生保持愉悅的心情,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會保持較高的效率和質量。所以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既要考慮到景觀創造的精神文化價值,又要考慮到高校物業在管理維護景觀和植物時需要投入的時間和資源,可以說,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工作,必須引起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
高校校園的場所精神指的是置身于高校中的人員(包括校內和校外人員)都能夠準確感知到高校特有的生命力和氛圍,也可以說,校園的場所精神就是一所高校獨特的性格。校園環境給高校師生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享受,更是精神方面的寄托,通過對植物、建筑、小品等元素進行合理的布局和規劃,營造濃郁的學習氣氛,增強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感,最大限度的激發師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在校園環境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最終達到高校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
現階段,我國對于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都相對比較落后,尤其在營造場所精神上稍有不足,導致校園環境無法體現校園的文化精神。具體而言,校園景觀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①校園景觀單一,美觀價值有余,精神意義匱乏,給人以距離感和隔閡感,不能引起高校師生的情感共鳴;②校園的整體布局較為混亂,公共空間與建筑、小品缺乏關聯性,沒有體現空間結構的拓展性和延伸性;③校園景觀的功能有限,主要以欣賞為主,其他功能如運動、交流、休閑等有待開發出來;④校園景觀設計存在著嚴重的趨同性,很多高校的校園景觀都缺少內涵和價值,且與高校的精神文化格格不入,給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設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在校園景觀設計中需要始終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盡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為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之所,為師生創造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一般來說,高校在選址時都會考慮到周圍的自然環境,景色優美,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區域會更受青睞,這就要求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著眼于環境與校園文化的結合,打造別具一格的校園景觀,不僅給人們創造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而且顯著增強了高校師生的歸屬感。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搖籃,校園是師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在設計校園景觀時應該基于高校育人育才的理念,讓校園文化更為廣泛的傳播開來,確保校園文化之魂真正得以傳承下去。通過保留高校原有的歷史性建筑,提醒師生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可以運用現代技術來展現景觀元素的內涵,給人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還可以在校園景觀中增加高校特有的教育元素,如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特色文化等,這樣一來即使歲月的變遷高校的歷史和文化都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會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高校的精神文化也能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同,這對于高校的發展將大有助益。
人是校園環境的主要服務對象,校園景觀設計合理與否需要高校師生來評價,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景觀的位置、大小、形式、功能進行科學的設計,徹底擺脫傳統設計中景觀形式和功能單一的弊病,賦予景觀更加靈活多變的特征,給予高校師生新奇感、舒適感和幸福感,讓他們更好的感受校園文化,促進師生之間的學習和交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到校園活動中,并從校園文化中收獲快樂,獲得思想和靈魂的升華。
校園景觀是由單獨元素集合而成,景觀設計應善于抓住空間環境中每一個景觀元素的特點,設置能代表學校歷史文化底蘊的雕塑小品,匾額、對聯、石碑、石刻等,作出形象化、詩意濃、意境深的園林題詠等。它不僅點出了景觀元素的主題,豐富了景觀的欣賞內容,增加了詩情畫意,還給人以聯想,突出了校園文化的特色,使整個校園景觀在意境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學校不僅是一種客觀物質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存在。明確可識別性的場所定位以及人們對校園場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能夠增進人與社會在一種開放、多元、和諧、共生的環境中的交流和對話。同時人在場所里進行交流與活動不斷改變著場所的形象特性和記憶印記,使校園的場所特性也處在不停地構筑和延續之中。
[1]鄭文霞.我國高校校園景觀設計面臨問題與解決方法[J].現代園藝,2016(16).
[2]鄧貴艷.淺析高校校園景觀設計[J].音樂大觀,2012(10).
TU984.14
A
1005-7897(2017)18-0018-02
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