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君
(深圳市筑奧景觀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淺析地產體驗區景觀綠化設計
陳建君
(深圳市筑奧景觀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體驗區的綠化設計其實是在景觀綠化設計中的一個很小眾分支,但是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美好居住環境不斷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居住區景觀逐漸成為了景觀體系里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而景觀體驗區也越來越被人們所喜愛,受到地產企業更多的關注。在多方推動之下,地產體驗區綠化景觀設計也作為植物設計師一個研究的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地產;體驗區;景觀綠化設計
在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中,針對植物設計師在地產體驗區設計中如何能在滿足景觀審美、空間引導、成本控制、推動銷售的條件下,更加高效地實現項目設計至實施的全過程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更加優化體驗區的品質,提升人們的居住環境。本文將從空間設計、植物層次設計、植物花色葉色搭配、成本控制等幾方面對體驗區綠化設計做深入闡述。
2000年以前,地產銷售一般只有銷售中心,毛坯銷售。到了2002年左右,大型開發商推出樣板房,客戶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房子將來的居住環境及裝修展示,景觀展示在地產中尚未露出頭角。2007年,北京龍湖滟瀾山項目的亮相,首次做出了體驗區。體驗區的出現,大大的推動了銷售進度。景觀,在這一專業被充分地重視起來。從此往后,體驗區這一模式在很多地產公司大力推廣。
現在較為成熟的體驗區模式,大致歸類為兩條脈絡。①感覺脈絡:想象→了解→期待→廓然開朗→深入了解→感受品質→交流→再次欣賞→滿意品質→成交。②景觀脈絡:重點入口景觀打造→開闊草地→山澗鳥鳴(林蔭小徑)→交流區停留空間重點景觀打造。在“收-放-收-放-收”的節奏里完成整個體驗,促成最后的成交。在整個景觀營造的過程中,綠化空間提供了很重的一個感覺比例,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它幾乎參與到了所有的體驗層面上來。
景觀項目的軟硬景比例將直接決定了植物設計的造景層次。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是必須滿足的。比如說日照、覆土深度、種植空間等等,較大的種植空間能夠滿足多層次的植物構成,而短而窄的種植空間只能種植草灌木和地被,打造的景觀效果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畫面。因此,植物設計也是一個最大程度的遵循自然規律而富有生命價值的專業。在方案設計之初,設計師需要深入的和主創設計師進行溝通,構想整個景觀項目的空間及層次布局,根據項目的需要合理布置各個功能區及植被感受區。只有有了這些前期的構思,才能讓設計想法更好的落地。在設計構成上,需要滿足一定的功能要求,硬質空間的面積一般會有一個固定參考值,例如:展示活動需要一個500m2的廣場,加上展示界面、園路等必要硬性空間,而整個體驗區的面積只有1500m2。這樣的情況下留給植物設計的空間將很少,植物設計師需要運用更精細配置的手法提升植物空間的感染力,成為項目體驗的亮點。必要時,設計師們可采用SU全模推敲,精確制導的圖片用以指導最后落地效果。通過選定拍照角度來確定幾個區域的景觀設計。
在項目軟景空間足夠大,基地條件限制性較小的情況下,設計師有了一個可以大手筆發揮的機會,花海、樹林、大草地都有了更多展現的可能。這時,會出現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到底大喬,中喬,灌木各占多少搭配起來是好看的呢?考慮到生長空間及審美的合理性,以人的一個空間層次感官為依據,根據我多年的項目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參照范圍數值:大喬:亞喬:灌木=1:3:5~7。在這個參數的基礎上如果成本許可,可適當的增加大喬及中喬木。
空間劃分上,“收-放-收”的自如把控,更多的是靠植物空間去引導。體驗區交通設計的原則是只有一條路線,在路上設置3~5個興奮點,包括主路口、售樓處的前場、大草坪、售樓處看樣板房、售樓處到樣板房的空間,從營銷的角度考慮,適合拍營銷宣傳片,同時不讓游人亂走。
重要節點區域,必須有高大喬木引領視線及空間,是客戶第一感覺好,才會有進一步進入體驗的可能。通過植物花色、葉色、樹形搭配成組團,轉角見紅楓玉蘭,再行見花海草地,進而又能穿行于櫻花林下,移步換景、美不勝收。營造一個能讓人有停留、拍照欲望的場景,這個植物設計就成功了。
植物設計師經常會提一個問題:硬質景觀比較好實現風格化的區分設計,植物設計很難體現項目風格。其實這個不盡然,植物設計最重要的是日常對生活的觀察,對不同地區植物的熟悉積累,同時還有敢于創新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地中海、東南亞、中式景觀都是風情感很強烈的存在。在相應的地域,選擇風情植物沒有太大的難度,只要遵循經驗規則就好了。但是如果我們在東北做一個東南亞風情的項目,東北完全沒有生長東南亞熱帶植物的可能性。這個事情就變得有點難度了。首先我們需要重新東南亞風情的特點是什么?陽光、海灘、棕櫚林;小溪、水草、雞蛋花,貌似這些在東北都不合適。是否還能有別的呢?花廊、雕塑、欖仁樹,我們在這區間找到了可以重合的存在。選擇北方的蔓藤植物實現花廊景觀,選擇類似欖仁樹形的銀杏樹作為景觀大喬,選擇繁花山杏樹替換雞蛋花,結合硬質景觀及雕塑小品配景,達到一個較為合理的呈現。
項目管理都有成本控制,景觀項目也不例外。體驗區承載著銷售的重任,根據近兩年的市場行情,體驗期景觀造價一般在900~1000元/m2較為合適,其中綠化部分將占到一般左右。喬木+大灌(2m以上)占總苗木造價超過80%,其中大喬+中喬(5m以上)占總苗木造價超過65%。苗木成本分配重點順序:
點睛樹→大喬→中喬→小喬→大灌→點睛攀沿植物→中球灌→小球灌→攀沿植物(墻地)→草地被—片植灌地被→宿根花地被→草花地被。
取消“行道樹”概念,改以植物群落布置,其中某二、三種植物表現出一定的視覺統一性,可以用大量“偏冠”或“不完美枝型”喬灌木傾斜向路面并組合栽植,就可以達成“豐滿艷麗+濃蔭夾道”的效果,并使得選樹容易、栽種現場控制不難,成本易控。盡可能最大化利用歪脖子樹左右搭接形成林蔭夾道。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又能展現另一番風情。
很長的時間,植物設計一直處在景觀設計配合專業的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打破這個觀念,以項目負責人的心去對待每一個項目進程。培養空間思維,合理分配方案及綠化設計的分工,使得綠化從最初的植物空間營造過渡到景觀體驗情景,從最初的植物造景過渡到風景修境。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通過繪制二維圖紙指導現場綠化配置需要跨越兩道門檻。①二維及三維的空間轉換,需要很強的空間思維轉換,方能在繪制平面圖時腦海不斷浮現場景影像以指導平面繪圖。②綠化材料的尺寸形態等不定性嚴重影響了設計的初衷。即見即所得,現場配置師在現場一目了然。而在正確的設計流程之中,空間設計基本不涉及植物品種,只要空間對了,接下來的一切都將順其自然。
借鑒現場配置師的做法,首先體現在綠化設計的流程上。植物設計程序是從總體到具體。把空間營造作為設計的第一步,確定設計中植物的具體名稱是設計的最后一步。這一方式有利于在深化某一具體布局之前,研究整個布局及其之間的各種關系。其次,在統籌安排總體空間與細部的組團搭配的階段,確定植物品種的考慮順序截然不同,而組團的高低大小形態色彩等搭配均有跡可循。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會受到成本、氣候、時節、苗木運輸的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到場的苗木材料和理想中有多多少少的差距。一個優秀的植物設計師,在構建圖紙時就需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做一個組團,心中大概知道花了多少錢,合理的分配不同區域的設計成本。圖紙的最終落地是一個達到各方相對滿意的結果呈現。
空間營造是綠化設計的核心,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到空間上有助于提高設計效率,大大提升了按圖施工的準確性,優秀的設計最后實施往往僅是品種的調整。更多置身于現場空間了,更大程度的感受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推敲圖紙與現場建筑、管網、土質等等條件的可實施關系。了解到場苗木的樹形情況,是否能達到初步設計的設想。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很多時候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微調。設計師需要根據現場材料,合理的搭配出一個優秀的植物景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綠化景觀作為未來地產界重要的一筆,設計師需要借鑒國際前沿研究及不同景觀類型的發展,找到景觀的核心價值。從綠化配置產業鏈的各環內在因素,推導未來地產的綠化模式。引領綠化模式不斷的演變及變化過程,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及專業技能,設計更人性化更舒適的居住社區。
[1]顧姚雙,姚堅,虞金龍.住宅綠地空間上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劉濱宜.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2.
TU986.2
A
1005-7897(2017)18-0025-02
20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