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新
(天水市秦州區園林管理處 甘肅天水 741000)
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構建方法研究
張維新
(天水市秦州區園林管理處 甘肅天水 741000)
在城市化的發展中,城市的生態化建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城市綠地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向著和諧優美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闡述了城市綠地系統的內涵以及生態特征,著重分析藉水北路“一路一景”園林式綠地打造的案例,并對生態園林城市中如何構建綠地系統進行探討。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構建方法;生態特征
生態園林城市是一個城市向生態化發展的過渡階段,也可以被認為是生態城市的起始狀態,對于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它是利用了生態學、城市建設學等原理,對城市進行規劃和建設,首先它注重城市綠地系統的設計與建造,目的是使之與城市總規劃相對應,并有效降低城市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各種廢棄物污染,使城市更加整潔、舒適、宜居。
城市綠地系統生成的初期僅僅是被當作城市發展的一種功能的載體,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環境的需要,綠地系統在城市中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①在城市中建設綠地系統可以使城市的清潔能力和完善功能大大提升。②城市綠地系統的影響因素比較少,它屬于生態建設中的基礎性設置,近些年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③城市綠地系統與這個城市的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是城市居住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眾多學者普遍認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作用是顯著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綠地系統是由多種類型的綠地組成的,其生態系統價值是通過人工植被栽植而實現的,所以城市綠地系統的整體性和多功能性特點非常顯著。
藉水北路努力營造一個精品式園林綠地,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五種層次”的復合式園林景觀為理念,通過栽植石榴、紫薇以及丁香等花來體現出不同的季相變化;突出“三季有花”,以栽植雪松、檜柏和白皮松等樹種為背景,映襯出“四季常青”綠化的效果。為了彰顯藉水北路園林綠地的復合結構,還栽植了黃楊球、金葉女貞球以及小葉黃楊等。藉水北路園林綠地的改造建設已經完成了總工程量的98%,共栽植各種喬木、花灌木280株,金葉女貞、紅葉石楠、紫葉李、小葉黃楊等10萬余株,為了突出園林景觀效果,在綠化手法上和植物配景方面力求創新,擺放景石19處,小游園汀步石30m,栽植造型小葉女貞23株。還定期對園林綠地中的植物進行適時澆水和修剪,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綠地中植物的成活率。
藉水北路園林綠地工程的建設極大優化了城市環境,在城市中形成了一道優美的景觀長廊,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而且也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高。
當前生態園林城市系統的構建需要與城市氣候條件和當地風土人情相結合,并充分利用生態學等科學理論進行規劃。
(1)要合理的進行城市綠地系統的分布規劃,要將城市各個區域的綠地系統進行整合,進行全面考慮,使綠地體系更加完善合理。同時必須要在城市規劃時因地制宜,充分結合城市綠地與城市的自然環境,使城市綠地系統不僅有實用性更有美觀性。還要力求城市綠地系統中外來引進的植物與當地植物完美融合,共同生長,節約綠地成本,更要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
(2)建設城市綠地系統要充分考慮綠地覆蓋率這一重要問題,有計劃的穩步提高城市綠地覆蓋范圍,擴大綠地的使用率及其服務范圍的功能設施建設。在發展相對落后的老城區,要盡快進行綠地系統的規劃和布局,加速老城區環境的改善。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人文造景工程同樣不能忽視,要充分發揮城市綠地的人文價值,使百姓享受到城市綠地帶來的樂趣,協調綠地系統與城市規劃的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使其得到更多的支持。
(3)應該對綠地建設的質量和結構模式進行優化,運用生態學的規則,平衡城市生態系統。因地制宜地選擇引入的植物,確保植物可以與當地植物共同生長,杜絕砍伐樹木之后種植草地的錯誤想法,要“質”與“量”兩手抓,使城市綠地系統與城市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存,并向著高質量的標準發展。新時期,合理擴展綠地的范圍,推廣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等一些新興的綠化觀念也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立體的綠地空間可以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結合,從而增加生態園林城市為人民生活帶來的價值。
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需要自然環境與人為雙重力量的貢獻,城市綠地系統重視的是植物的科學搭配,能充分體現出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為了促使城市綠地系統滿足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應該不斷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潛力進行挖掘,調整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從而達到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目的。
[1]青格樂,王明玖,王玉芝.大棚環境下4種苜蓿根系性狀比較[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2(2):17~18.
[2]鄭健,鄭勇奇,吳超.花楸樹嫩枝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9,22(1):91~97.
[3]劉肖驄,康幕誼.試析我國城市綠地系統的功能及其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4):87~89.
TU985
A
1005-7897(2017)18-0030-02
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