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 北京 100010)
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景觀營造
張力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 北京 100010)
植物都具有其特定的生長習性和生存條件,其生長發育與光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養分及生物等環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處理和協調好各種環境因素之前的關系,才能使植物生長健壯、發育良好、發揮最佳的綠化景觀效果。鄉土樹種是本地區天然分布的樹種或已引種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其資源豐富,最適宜本地區生長,也最容易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而富有地方本土氣息的城市的園林綠化,則需鄉土樹種來進行景觀營造。
鄉土植物;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營造
鄉土植物,即鄉間本土植物,是指經常被人忽視的一些如野草之類的植物,比如狗尾草、野燈心草、野艾蒿等。鄉土植物與本土植物不同,本土植物是產地在當地或起源于當地的植物;這類植物在當地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最能夠適應當地的生境條件,其生理、遺傳、形態特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適應,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如我國華北地區的國槐、白榆、山杏、荊條,均為本土植物。在美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們將這些被人“遺忘”的又較常見的鄉土植物作為園林景觀植物進行大量種植,既有繼續發揮原本的生態結構與功能的重要作用,又能彰顯地方特色的鮮活的生命力。
林業發達的國家在植物遺傳改良方面比我們國家起步早,工作扎實,有延續性,培育出了很多速生豐產、抗逆性強的優良新品種。采取“拿來主義”政策,引進那些適合我國地域生長的外來優良樹種,是一條豐富我國植物資源、提高林地生產力、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的捷徑,也可看成是在林木遺傳改良科學方面的跨越式發展。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有些外來樹種甚至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造林樹種,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像我國成功引種的加勒比松、濕地松、火炬松、桉樹等樹種和許多楊樹新品種。
鄉土植物的存在是自然界長期選擇的結果,因而對惡劣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在種植、生長和養護的各個環節上比外來種能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環境,比如山楊(Populus davidiana)、柳(Salix babylonica)、榆(Ulmus pumila)等廣泛分布在西部的植物,不但適應性強,而且大家對其習性、特征比較了解,栽培技術方面也比較成熟。
根據資料顯示,楊州瘦西湖風景區每年每平方米冷季型草坪的養護成本,約是土生土長的地被養護成本的3倍。因此鄉土植物在這方面的作用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省區尤為重要,近年來,雖然綠化經費占城市建設總費用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對于越來越大的城市建設規模,越來越高的綠化質量要求,現有經費依然是捉襟見肘,大量的經費用于引進會加重這一矛盾。因而不喜洋厭土,在綠化建設中扎扎實實的求助于鄉土植物無疑是一個好辦法。
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多樣,外來生物很容易找到其適宜的棲息地而大量繁殖。外來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在入侵地又無相應的天敵來制約,那么用于控制其危害、擴散蔓延的代價會很大,要徹底根除就更加困難。鄉土植物在綠化中的應用不存在這一問題,而且對于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來說,外來種群很少能夠形成入侵并造成災害。
園林植物的配置包括兩個方面:①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樹叢的組合,平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②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相互之間的配置。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它們的干,葉,花,果的姿態,大小,形狀,質地,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選擇園林植物要以鄉土樹種為主,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生長發育條件,并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同時也不能忽視優良品種的引種馴化工作。
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分別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粉塵較多的工礦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配置一些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于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盡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構樹、棕櫚等樹木。
利用鄉土植物營造地方特色園林景觀要求在充分考慮每個地方獨有的自然景觀資源、實地環境特征、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文化特色等基礎上,表現與眾不同的地方文化底蘊,以生態設計為手段,營造適合當地生長的特色植物群落結構。
[1]楊建虎.鄉土植物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景觀營造[J].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謝懷建.城市綠化的生態和文化原則[J].生態經濟,2011(14).
[3]雷淑慧.淺談城市園林綠化中園林植物的選擇與搭配[J].江蘇林業科技,2010(8).
S688
A
1005-7897(2017)18-0045-02
20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