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鋒,曹 陽
(河南花花牛集團 ,河南 鄭州 450008)
產業的市場發展集聚程度和產業競爭力強弱、市場效率高低密切相關,能夠明確反映產業增長速度、質量和效益。筆者在文中介紹了中國奶業產業集聚的狀況和發展,分析了結構變動(市場集中、區域集聚)對奶業產業增長的影響。
一個產業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受產業的市場結構決定,產業結構——市場集中和空間集聚對產業增長至關重要。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市場結構不僅決定著產業、企業、產品的規模經濟,還決定著產業市場效率水平和公平競爭的程度。
美國哈佛大學產業經濟學權威學者喬·貝恩(JoeS.Bain)、謝勒(Scherer)等于20世紀30年代建立了結構-行為-績效SCP模型。為產業分析提供了市場結構(Structure)一市場行為(Conduct)一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邏輯框架。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在各個方面的經濟績效。作為產業結構的主要方面——市場集中度、空間集聚度,受需求沖擊和政策刺激,在影響企業行為和經濟績效過程中,同時改變著市場結構,又進一步影響企業行為,改善經濟績效,促進著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這里主要分析兩種效應發生的作用。
市場集中度是衡量市場結構或競爭程度高低的一個重要判斷指標,是指某個產業內廠商或銷售商所擁有的相對規模結構,反映出市場壟斷和競爭的程度。
一般來說,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競爭和規模經濟的效率優勢會使企業實施規模擴張或兼并重組,部分企業的規模會越來越大,這時,只要沒有政府的干預和產業政策的限制,行業巨頭的出現,會產生具有非常強的吞噬和自我復制能力的“黑洞效應”。資本、技術、人才、客戶等集聚到巨頭企業,規模會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部分小企業會市場萎縮,甚至退出市場。市場就會從離散狀態趨向于相對集中的狀態,所表現的直接結果就是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在我國經濟進入轉型期以后,乳業發展中出現了“馬太效應”,區域性品牌企業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打造知名品牌,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施規模擴張。隨著資本實力的增強,進一步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布局全國市場,打造奶業航母。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以及畜牧業調整結構補短板,為我國奶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我國奶業的市場集中度逐年提高,乳業的市場結構已從“原子型”逐漸過渡到“中度寡占型”,整個乳品行業呈現了爆炸式增長的態勢,這種態勢的形成主要動力來自于一些區域性品牌企業“走出去”戰略或資本實力雄厚的業外資本的進入。內蒙古伊利和蒙牛、上海光明、河北三鹿、北京三元、黑龍江完達山等乳業集團,開始走出本埠,做全國市場,品牌的影響越來越大,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同時,四川新希望、江蘇維維、新疆德隆以及娃哈哈、樂百氏等非傳統乳品加工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和靈活的機制介入乳業,采取收購、合資、合作、控股等形式整合地方知名企業,迅速達到了一定規模。這些企業的戰略互動,成為了奶業高速增長的“動車組”,中國奶業駛入數量型增長的快車道。從伊利、蒙牛和全國的增長數據足以證明。2000年,伊利的銷售收入為15.90億元,蒙牛的銷售收入為2.47億元,全國乳品行業銷售收入195.40億元;2007年,伊利的銷售收入為193.60億元,蒙牛的銷售收入為213.18億元,全國乳品行業銷售收入1188.71億元;經歷2008年重撞后的的中國奶業進入了質量型增長的快車道,2014年,伊利的銷售收入為544.36億元,蒙牛的銷售收入為500.50億元,全國乳品行業銷售收入3297.73億元,2000—2007年,伊利、蒙牛和全國乳品行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9.66%、1218.68%和72.62%;2000—2014年,伊利、蒙牛和全國乳品行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5.88%、19.25%和25.34%。沒有一批像伊利、蒙牛這樣的企業,就不可能有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市場結構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中國奶業的高效率、高增長。
為了反映和評價中國乳品加工業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筆者采用產業組織中的理論來分析乳品制造業的空間集聚度。綱納·繆達爾提出極化效應理論在奶業的發展中有充分體現。傳統的奶業優勢區,由于自身所擁有的優勢產業對生產要素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國內外的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增長極集中,從而加快傳統優勢地區的奶業發展,但同時拉大區域間的不平衡,造成了兩極分化。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資本在傳統優勢區的集中,形成了地理上的極化,從而獲得各種集聚經濟和規模效應。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強傳統優勢區的極化效應,從而加速其增長速度和擴大其吸引范圍。內蒙古的呼和浩特能成為中國乳都,就是利用過去已有的資源優勢,在伊利、蒙牛這樣的龍頭帶動下,依靠極化效應,利用了不足10年的時間,打造成為中國乳都,奶牛存欄從2000年的71.9萬頭增長到2010年的292.5萬頭。同期的黑龍江從69.8萬頭到205.4萬頭,黑龍江的奶業基礎較好,集聚了法國雀巢、日本森永、蒙牛、伊利等國內外乳業巨頭。具有后發優勢的山東省集聚了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企業,奶牛存欄從21.1萬頭發展到93.3萬頭。河南省同樣集聚了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企業的生產基地,奶牛存欄從6.7萬頭發展到98.5萬頭。發展速度快的,市場、資源、區位優勢突出的省區幾乎都有國內奶業巨頭的合資、獨資企業進駐,或者是有當地的知名企業作為龍頭拉動。
我國奶業的空間集聚在經濟進入轉型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從縱向發展的歷史看,我國的奶牛存欄從20世紀50年代初幾乎從零開始,到2014年奶牛存欄數達到了1498.6萬頭,同時原奶總產量也實現了高增長。從橫向時空比較來考察,我國奶業的空間布局是按照“市場主導,政策引導”的基本思路,堅持“合理利用稟賦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城郊型與基地型乳業協調發展”的奶業生產力布局原則,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了由均衡發展向非均衡發展的轉變,形成了“以資源為依托的基地型”和“以市場為依托的城郊型”乳業發展格局。
奶業是資源約束型行業,誰占有奶源,誰就占有市場。存量是總量增長的基礎,增量是總量增長的要求。市場總量的增加既取決于存量又依賴于增量,存量取決于傳統和基礎,增量的大小取決于資源優勢,資源、市場、區位優勢會產生顯著的極化效應,使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向優勢地區集中,優勢地區又產生了規模效應,從2000—2014年各省區的牛奶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來看,天津、河北、內蒙古、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湖南、廣西、陜西等省區發展較快,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區,明顯受資源環境的約束,發展相對較慢。如果單從2000—2007年的牛奶產量的增長率看,河南、湖南、內蒙古、山東、廣西、陜西、安徽7省區達到30%以上,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湖北、云南、新疆達到20%以上,因此,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奶業發展中空間集聚的“極化效應”,使區域之間出現明顯的分異特征。
我國奶業增長中產業的市場集中、空間集聚的演變以及市場集中引致馬太效應、空間集聚出現極化效應,從研究的結果看,1996—2014年期間,市場集中度和空間集聚度的提高,對奶業增長具有明顯的增長效應。脈沖響應分析結果顯示,市場集中度和空間集聚度具有同步性,都在一定程度上擾動著奶業全行業產值的增加;市場集中度對我國奶業全行業產值的貢獻程度占據了7.82%,空間集聚度貢獻了10.30%,空間集聚度增長效應略高于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奶業的增長效應主要是奶業優勢區的比較優勢的發揮作用,其次動力來源于龍頭企業的拉動。故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政策要繼續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培育知名品牌,進一步提高市場集中度,優化市場結構,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局面,使市場既具有高效率,又充滿競爭活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帶動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在高水平上實現新增長。
二是政策要繼續堅持區域差別化原則,重點支持奶業優勢區率先發展。支持優勢地區利用良好資源稟賦條件,實現率先發展。借鑒奶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搞好奶業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發揮優勢區的比較優勢,釋放增長潛能,使基地型乳業和城郊型乳業優勢互補、互動發展,才能使我國奶業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突破。實施區域差別化支持原則,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優化市場結構。
三是奶業龍頭企業要加大企業重組的力度,壯大自身規模和實力。盡管我國奶業的企業數量總體大幅下降,但是與國外相比,數量相對仍然較多,市場競爭力仍然不強,資源的利用效率仍然較低。龍頭企業要繼續加大企業的重組整合力度,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的資本實力;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擴大品牌的影響力、美譽度以及客戶的忠誠度;增強研發實力,開發適應市場需求,引領市場消費的產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快速拉動奶業的發展。
四是奶業優勢區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著力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奶業優勢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但是,離不開規模企業的龍頭作用。優勢區要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環境。有關部門要積極提供手續辦理的便利服務,提供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稅收減免優惠等,讓企業輕松上陣,快速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持續帶動當地奶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