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代福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雷山 557100)
自然保護區在林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陸代福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雷山 557100)
自然保護區作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保護的主要途徑之一,其建設和發展對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促進林業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概況,接著論述了自然保護區在林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提出了做好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促進林業建設和發展的措施。
自然保護區;林業建設;生態;資源
自然保護區的存在和發展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態平衡、減災防災、改善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生物群落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是進行有關生態學研究、自然環境長期演變規律監測等科研活動的重要基地,同時又是開展生命科學、自然保護宣傳教育和生態旅游的理想場所。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其責任重大,自然保護區作為林業建設的精華,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要像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必須對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作用進行發揮。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的東南部,在雷山、榕江、臺江、劍河4縣之間。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 108°5′~108°24′,北緯 26°15′~26°32′,屬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總面積4730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7334.0hm2,緩沖區面積9504.7hm2,實驗區面積20461.3hm2。1982年建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臺灣杉(禿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自然資源。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于1982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300hm(2核心區面積17334hm2,占36.65%),其中:有林地面積為35098hm2,灌木林地面積4167hm2,活立木蓄積242萬m3,森林覆蓋率達83%。是以保護臺灣杉(禿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自然資源(包括水源涵養、旅游),具有綜合經營效益的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較好地保存了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面貌,是個難得的科研教學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在林業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是貴州省重要的綠色生態工程之一,是人類的生態屏障。雷公山保護區植被完好,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保護價值巨大,具有非常明顯的生態效益,其功能主要包括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氣候調節、防風固沙和改善環境等,在貴州省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是林業的凈化,是天然綠色工程。做好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就是最有效的生態建設。
自然保護區是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的核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物質基礎。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任務是營造綠色文明、創造生態環境,其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和管理,保護好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在林業建設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根本任務就是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為資源的利用和林業的建設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保護區能夠對人們對林業發展的信心進行激發,自然保護區作為一個天然的大課堂,人們在自然保護區中能夠感受綠色、感受自然,在自然保護區中能夠體會到大森林所創造的生態文明。自然保護區對人們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能夠將人們對林業建設熱情激發出來,讓人們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林業建設中。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是貴州省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保護其森林生態系統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和野生動植物多樣性,是該保護區的核心工作。根據功能區劃原則,結合保護區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分布和利用現狀,進行功能區劃分,對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禁止一切生產經營活動,實驗區天然林實施禁伐保護,禁止開展污染空氣、水源、土壤、開山采石、挖掘、毀林等一切以破壞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國家和省頒布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級,分別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未經特別批準,嚴禁砍伐、采摘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嚴禁獵捕野生動物。加強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重點加以部署,開展生物多樣性現狀評價,對物種豐富度及分布、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等進行調查,為整體上提升全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管理能力,提供翔實的技術基礎依據,為今后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醫藥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總結生態建設和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完善,以確保生態環境不受損害,區內動植物資源不受威脅,做到保護區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健全保護區巡護網絡,確定巡護線路,組成專業巡護隊伍,巡護內容落實到山頭地塊,做到責任到人。完善林火阻隔網絡,增設防火林帶,并充分利用公路、河流、天然耐熱、耐火闊葉樹林分等天然防火隔離帶,形成林火阻隔網絡。組建以青壯年為主的業余撲火隊伍,定期進行撲火知識和滅火技能的培訓、實戰演練,提高撲火隊員的林火撲救技能等業務素質,以保障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環境的安全。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應該通過不斷加大管理力度,使保護區的管護能力和保護生態環境中作用得到明顯加強。①加大保護區管護能力建設投入,設立森林防火檢查站,新建和維護森林防火林帶,使自然保護區的管護能力得到明顯增強。②開展保護區管護質量和建設項目的審查,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的項目堅決不予建設,有效促進保護區管理工作質量的提高。③對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項目,都把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作為環保審批的前置條件,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和對保護區有較大影響的項目,一律不得進行建設。④政府要加大對保護區的資金投入,抓好配套設施建設,在原已劃定界線的范圍內,根據有利于保護區的管理和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按照規定,完善自然保護區內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林權證書發放到位,以利于保護區界線的進一步明確,并在醒目的地方立好界碑和宣傳牌,明確責任,簽訂共管協議和協調管理。
為了加強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保護區建設和生態旅游共同發展,我們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堅持“統籌規劃、突出特色、科學開發”的原則,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兼顧促進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性發展原則,做到保護與旅游兼顧,共同發展。
①對保護區范圍內的荒山和殘次林進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復。②對保護區周邊的耕地要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改善水資源涵養能力和水質。③在保護區內禁牧、禁伐,讓森林植被得到休養生息,使保護區實現良性循環發展。④林業部門要加強林木采伐源頭管理,嚴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種植食用菌,確保保護生態環境取得實效。⑤積極做好特色中草藥在自然保護區轄區內培育、繁育和試點種植等工作。保護區主動適應新常態要求,發揮自身優勢,組織技術人員對保護區轄區內的原生中草藥品種、環境進行調查,并與區內中醫藥材科研單位的專家聯系,在科研專家指導下對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場前景的品種進行培育、繁育和推廣研究。
自然保護區在我國林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我國林業建設的旗幟。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發展,不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自然資源保護的需要,同時也是林業實現持續發展的需要。
[1]蔡萬波,王洪亮.自然保護區在林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業,2004(6):44.
[2]金秋艷,馬存世,顧振東.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J].甘肅林業科技,2015,40(1):54~57.
[3]崔國發.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狀況[J].世界環境,2016(S1):57~60.
S326.2
A
1005-7897(2017)18-0142-02
2017-9-10
陸代福(1970-),男,苗族,黔東南州雷山人,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保護區工作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