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民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動物防疫監督站四合永分站,河北 圍場 068400)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由某些高毒力或中等毒力血清型的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病豬發熱、關節腫脹、呼吸困難和多發性漿膜炎為主要特征的傳染病,也稱革拉瑟氏病。隨著規?;B豬技術的應用和飼養高密度化,該病危害日益嚴重,發病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現已成為危害保育豬的最嚴重的細菌性疾病。由于豬的品種等因素,副豬嗜血桿菌病很可能呈現暴發趨勢,發病很快,不及時防治或盲目治療,死亡率往往大幅度上升,損失慘重。如果與藍耳病、圓環病毒病、鏈球菌病、胸膜肺炎等混合感染后果更為嚴重。因此,副豬嗜血桿菌病應引起高度重視,嚴加防范。筆者近期確診了一例典型的副豬嗜血桿菌病,希望通過防治該病的體會能夠為養殖從業者帶來幫助。
承德某家庭式養豬場,共飼養200多頭豬,包括母豬20頭,自繁自養斷奶仔豬52頭,外購仔豬80頭。據調查,自繁自養斷奶仔豬進行過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和鏈球菌病的防疫,外購仔豬免疫情況不明。其中外購仔豬入圈1w左右陸續發病,并不斷出現死亡,有的仔豬無明顯癥狀也會突然死亡,在發病不到5d時間外購仔豬已死亡12頭,發病后曾用過林可霉素注射液、多西環素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效果不明顯。
發病豬體溫升高達40.5~42.5℃,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難,逐漸消瘦,關節腫大,跛行等。特急性發病豬突然死亡,伴發腦膜炎癥狀。急性感染者多見于體質較好的仔豬,發病快,反應遲鈍,食欲下降或廢絕,跛行,不愿站立,腹式呼吸,皮膚蒼白,體溫升高,逐漸消瘦,關節腫大,有的耳尖發紫,站立時顫抖,有的眼瞼水腫,臥地不起,臨死前劃水姿勢。慢性發病豬食欲下降,張口喘氣、咳嗽、發熱,體質量減輕,四肢無力,跛行,后衰竭而死亡。
病死豬體表有瘀血和瘀血斑,四肢末端、耳及胸背部的皮膚呈藍紫色。剖檢可見特征性病變如全身漿膜炎、胸腔積液、心包炎,關節液增多,尤其是跗關節和腕關節的關節液明顯增多,其胸腔、腹腔、關節腔等部位有黃色或淡紅色液體,有的呈膠胨狀,或呈漿液性、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嚴重感染病死豬剖檢發現心包與心臟、肺與胸膜粘連,或整個腹腔各臟器包括肝臟、脾臟與腸道等粘連。
采集新鮮病料接種副豬嗜血桿菌培養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培養菌進行染色鏡檢、PCR檢測、藥敏試驗等。結果在副豬嗜血桿菌專用培養基上長出針尖大小、無色透明、光滑濕潤的菌落。顯微鏡檢查為長絲狀、桿狀、球狀等多形態的短小革蘭氏陰性菌,PCR結果陽性,證實病料分離菌為副豬嗜血桿菌,分離菌對頭孢噻呋、恩諾沙星、復方阿莫西林高敏,對林可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和磺胺藥不敏感。
通過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副豬嗜血桿菌病。
將發病豬迅速隔離治療,對病死豬及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情擴散。
副豬嗜血桿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干燥環境易死亡,常用消毒藥即可將其殺死。對豬圈及周圍環境采用戊二醛1∶1000及聚維酮碘1∶1500交替消毒,發病期間堅持每天消毒1次或隔天消毒1次,病愈后每隔5~7d消毒1次,并堅持長期交替消毒。
堅持自繁自養,避免外購仔豬攜帶潛伏病原入場繼而發病。確需引進時應確保不從疫區引進生豬,確保引進生豬的健康。買回時應隔離1~2w,確定健康后再混群。
適時免疫接種副豬嗜血桿菌多價疫苗很關鍵,先給產前30d的母豬接種,通過哺乳可使4周齡以內的仔豬獲得保護,仔豬4周齡時再接種同樣疫苗。夏季建議配合做乙腦疫苗,以防并發癥發生。
10%恩諾沙星注射液0.1ml/kg體質量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7d。嚴重病豬配合5%鹽酸頭孢噻呋鈉注射液0.1~0.2ml/kg體質量肌肉注射,僅用1次即可。
采用以上措施3d后除個別嚴重病豬死亡外,大部分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個療程后大群豬恢復正常。
副豬嗜血桿菌病只發生于豬,病原體通過空氣和豬只接觸傳播擴散,主要侵害5~8周齡的保育豬只。由于副豬嗜血桿菌有15個血清型,容易造成疫苗免疫的血清型與實際流行的血清型出現較大差別,甚至會引起免疫失敗,一些有條件的豬場建議做自家苗免疫。
擁擠、更換飼料、天氣變化、長途運輸等應激時都會激發該病,且發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因此要減少豬只應激反應,特別是雜交品種豬應激反應更為嚴重,更要注意。如:在轉群前,最好飲用抗應激反應的藥物,如電解多維、VC、黃芪多糖等;調整好飼養密度;做好斷尾、去勢等工作。
增強豬只免疫功能,提高豬只抗病能力,降低霉菌毒素對免疫系統的破壞,堅決杜絕飼喂霉變玉米的飼料,是提高豬群免疫力和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重要措施。同時定期適量添加一些脫霉劑,防止由霉變飼料造成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或機體抗病能力下降而誘發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