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偉,劉記強
(1.河南省工程咨詢中心,河南鄭州450002;2.河南省科協)
基于“糧改飼”政策下南陽市畜牧飼草產業發展路徑
陳軍偉1,劉記強2
(1.河南省工程咨詢中心,河南鄭州450002;2.河南省科協)
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入手,推進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和農村改革,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糧改飼”以推廣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以發展規模養殖為載體,以提高種養效益為目標,抓住“種、管、收、貯、用”等關鍵環節,通過“以養定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草企結合”,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能夠從供給端入手,實現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有效對接,搭建大農業層面的產業鏈條,形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機制,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最佳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國農業面臨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生產效率較低、資源約束較大、收入增長緩慢等嚴峻現實,20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2016年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頂層設計逐漸明晰。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圍繞“糧改飼”政策實施,有效解決去玉米產能、去玉米庫存、降畜牧成本、補奶業短板等現實問題,加快種植業二元結構(糧食—經濟作物)向三元結構(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轉型,全面提高種植業發展質量,保障國家“糧畜安全”已經成為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農業的根本任務。近年來,玉米作為重要的糧食品種,在糧食產量的增長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國際市場玉米供給寬松、價格下跌,形成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的局面。受此影響,玉米及玉米替代品進口量快速增長,玉米出現了階段性的過剩。充分依托當前優質飼草有效供給不足的現狀,以玉米為突破口推動“糧改飼”,適度引導玉米利用方式的轉變,改籽粒收儲利用為全株青貯利用,實現玉米從跨區域銷售轉向就地利用,促進玉米優勢產區向牛羊生產基地轉變,這既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農業發展提出的潛在需求,也成為三元種植結構調整的關鍵。
草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草食畜牧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生產總量和生產方式仍明顯滯后于畜牧業整體發展水平,尤其是飼草料供需缺口巨大的突出問題,嚴重阻礙了草食畜牧業乃至整個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十三五”規劃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路徑,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必須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農業發展道路。通過實施“糧改飼”,以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為重點,推進糧食作物種植向飼草料作物種植的方向轉變,實行草畜配套,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是我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當前優質飼草料不足已經成為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制約瓶頸之一。實施“糧改飼”,將部分籽粒玉米改種為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堅持需求導向,按照為養而種的原則,推動種養關系進行第二輪調整,構建糧草兼顧、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和諧格局,這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選擇,是“糧食安全”到“糧畜安全”轉變的重要體現。同時,使用全株青貯玉米,能夠使我國奶牛的平均單產從目前的6 000 kg提高到7 000 kg,縮短肉牛和肉羊的出欄時間,有利于提高牛羊養殖生產效率,帶動秸稈等資源循環利用,同步提高種植和養殖兩個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南陽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地形,擁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優越區位。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橫穿東西,許平南襄、滬陜高速公路兩個“十字”形重要通道為市域城鎮與產業發展軸。南陽飛機場是河南三大民用飛機場之一。已經形成了以鐵路、航空、高速公路為骨架,干線公路為支撐,農村公路為網絡的立體交通運輸格局,為畜牧飼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交通區位基礎條件。
南陽市畜牧業產值、肉蛋奶產量、牛豬羊禽存出欄數等多項指標均在河南省位居前列,擁有4個現代農業發展肉牛大縣(新野、社旗、宛城、唐河),1個國家級、9個省級、27個市級農業產業化畜牧龍頭企業。唐河、新野等7個縣市被列入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內鄉、南召等6個縣區被列入全國肉羊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宛城區被列入全國奶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擁有南陽牛、南陽黑豬、伏牛白山羊、淅川烏骨雞等四大地方畜禽良種;擁有全國最大的地方黃牛良種南陽牛群體、德國黃牛種群和皮埃蒙牛改良基地。
根據南陽市畜牧業現狀,截至2015年年底,南陽市肉蛋奶總量達130萬噸,畜牧業產值22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2%。牛、豬、羊、禽、奶牛常年飼養量分別保持在170萬頭、960萬頭、450萬只、9 200萬只和6萬頭左右。據此測算,南陽地區年需飼草超過2 569.6萬噸,而全市每年秸稈總量1 000萬噸左右(夏季約470萬噸,秋季約530萬噸),未來每年的飼草缺口約1 500萬噸以上,這為畜牧產業發展,尤其是構建畜牧飼草產業良性發展格局,推動“糧改飼”在全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優質的飼草供應是畜牧業尤其是草食畜牧業質量效益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飼草站的建設可以充分解決飼草的生產和存貯問題,形成標準化的飼草產品。通過在南陽市宛城區、臥龍區、內鄉縣、鎮平縣等區域建設裹包青貯飼草站和全混合日糧(TMR)站,實現飼草的儲放、辦公、質檢、化驗、調度、輔料倉儲等一體化,將能夠充分發揮飼草站的技術服務優勢,形成“各區聯動、互為支撐”的區域優質飼草供應格局。此外,圍繞縣域飼草站的建設,將飼草產業覆蓋全域,能夠為農民種植全株青貯玉米等飼草提供支撐服務,為飼草交易提供基礎,有利于打破飼草產業信息壁壘,為農民創收提供“種植—存貯—交易”便利途徑。
飼草作為草食畜牧業上游重要環節,以飼草站為基礎,通過對貯存期較長的青貯玉米為代表的優質飼草進行標準化包裝作業,即可形成可上市交易的飼草產品。南陽市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和畜牧產業發展基礎為創新性的打造飼草交易系統提供了條件。在南陽市建設區域飼草交易中心,前期以青貯玉米為主打造青貯玉米交易平臺,并加大創新力度,增強畜牧業所需其他飼草的標準化方式,將畜牧業前端飼草行業整體實現線上交易,以市場交易平臺的建設助推產業鏈條的發展,提升畜牧產業上游產業鏈的收益水平,增強畜牧產業發展整體競爭力。在市場交易的同時積極打造物流配送中心業務運行平臺、信息采集發布平臺、信息基礎平臺,通過信息網絡的建設使原本分離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生產、采購、運輸、倉儲、代理、配送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供應鏈,進一步打通“糧經飼”核心交易環節,主動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的構建提供新的示范。
堅持畜牧產業綠色發展理念,以飼草站的建設為基礎,針對畜牧產業鏈條中形成的廢棄物(生活廢棄物、牛羊糞便、飼草加工廢棄物等),積極采用好氧生物高溫發酵固體糞污減量技術處理干清糞、厭氧發酵污水/尿液減排技術,以沼氣資源開發為重點,建立“養—沼—種”三位一體生態系統,實現養殖場糞污水的綜合利用及零排放。同時,圍繞畜牧產業鏈條,打通“種植—畜牧—種植”全過程的資源循環再生系統,提升畜牧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為構建畜牧產業良性生態提供基礎。
以區域肉類、奶類食品國家級檢測中心為目標,在南陽市建設國家級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為區域內及周邊的肉、奶等食品提供檢測服務,同時為當地及周邊肉類加工及奶類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實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案,確保區域內生產及銷售的肉、奶等食品全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的要求。以此為基礎,與飼草供應、飼草交易、廢棄物處理等聯動,進一步完善和整合畜牧產業全流程質量監督系統,增強南陽畜牧產業品牌形象,為南陽市畜牧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質量保障。
積極適應畜牧產業發展的新環境、新趨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以開放創新作為規劃的核心理念,著眼于大農業發展格局,立足南陽實際,充分發揮南陽比較優勢,加快南陽市畜牧產業發展體系、畜牧飼草交易中心建設等規劃編制工作,加強規劃對實踐的引領指導作用。
圍繞南陽畜牧產業發展體系建設,積極布局飼草站、飼草交易、廢棄物處理及質量檢測等重點項目,強化項目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成立南陽市畜牧產業發展項目推進工作組,積極發揮本地畜牧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強招商引資,在規劃編制的基礎上,通過全市畜牧產業發展條件評估,科學布局和推動項目的落地。
以政府為主導,統籌畜牧飼草產業發展,通過“搭建平臺、開拓市場、打造生態、強化監督”,增強政府對畜牧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能力。積極發揮南陽的資源優勢,吸引畜牧行業科研機構等入駐,鼓勵開展畜牧產業基礎性創新研究。
圍繞財政稅收等政策,積極支持畜牧產業鏈條各類主體獲取更多的政策優惠。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發揮社會資本的優勢,共同建設開發畜牧產業重點項目。率先成立南陽市畜牧產業發展基金,為畜牧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
S816
B
1004-5090(2017)08-0003-02
201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