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方德
(甕安縣國土資源局 貴州甕安 550400)
淺析我國林權流轉方式存在的問題及法律對策
婁方德
(甕安縣國土資源局 貴州甕安 550400)
近年來,我國森林資源流轉行為發生數量逐漸增多,與此同時,在相關法律框架方面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影響林權流轉的有序進行。對此,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林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應法律對策,以期保障林權流轉的順利進行,維護經營者合法權益。
林權;流轉;法律
土地流轉是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土地經營效率的重要途徑。而林權流轉可幫助轉出農戶獲得收入,還可促進“確權到戶”而變零散的林業生產要素得以再次匯集,從而保障林業的生產規模與生產效率。因此,對林權流轉優化對策進行詳細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如今,在林權流轉中,主要問題為林權權能規定不完善,林權屬于物權,因此其具備物權支配性特征以及排他性特征。在我國《物權法》中明確規定:所有權當事人對自己所擁有的動產及不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因此,根據我國《物權法》中的相關規定,林權所有人在林業和木業的使用方面,可以依據“誰生產誰擁有”的原則進行操作,但是,林權所有人在收益權及處分權等相關權利的使用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林木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沖突,而這一矛盾的原因與林業權能不清以及政府過度干預有一定的關聯。比如,在商品林中,材林所占比重比較大,因此,其在林權流轉市場中的地位比較重要,然而,根據我國現行法規,對于材林實行限采制度,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材林經營者對材林的自主處置權,從而阻礙林權流轉市場的自由流通。林農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主要利潤來源于收益權及處分權,而如果林農的利益沒有得到法律保護,則會嚴重影響林權流轉市場的正常發展。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流轉雙方法律意識淡漠的現象較為常見,沒有嚴格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和程序要求履行相關手續,而一般是流入方和林農或村社干部達成流轉協議,雖然流轉雙方會簽訂相關書面合同,但是合同缺乏規范性,合同中的各項規定也容易出現不合法或者不公平的問題,這樣就會對雙方的合法權益造成不良影響,容易引發糾紛問題。很多農戶對林權流轉的具體流轉程序、流轉期限、流轉范圍、流轉規模等并不明確,僅僅由村干部進行介紹和講解,而農戶在林權流轉中容易盲目跟從其他農戶,這樣就會造成林權流轉程序缺乏規范性。
目前,按照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的有關規定,辦理抵押貸款的時候應當經過專門的評估機構組織專業人員開展評估鑒定,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很多地方目前并未建立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專門的評估機構,而一般情況下,只有國家林業部門所屬的勘察設計院具備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評估權限,但是在縣級以下,及時有效地進行森林資源評估就會比較困難。所以金融機構在辦理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過程中,由于專門的森林資源評估機構建設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抵押貸款風險因素,給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帶來了掣肘。
現階段已經辦理了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業務的相關金融部門,在貸款利息的計收上往往實行的是與一般商業銀行相同的利率來計算所得,這就給森林資源流轉相對人增加了融資成本負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轉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同時,借款方不僅僅需要承擔一定的貸款利息,而且一般還需要支付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過程中發生的評估、登記、擔保等項費用支出,無形中又增加了貸款成本。而國家以往在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上給付的財政貼息,有著嚴格的審核要求,很多借款方實際得到的貸款貼息不是很多,這也給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業務的全面開展增加了難度,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林業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在我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明確指出,要在我國農業經營體制中實行“三權分置”的經營模式,2016年印發的《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對“三權分置”模式做出了更為明晰的規定:“始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根本地位”、“嚴格保護農民承包權”、“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是在我國憲法、物權法中明確規定農村基本財產權利制度的基礎上,根據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所作出的法律創新。通過應用“三權分置”,有利于引入有能力的第三方從事規模化農業、綠色農業和科技農業。
加快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對我國森林資源流轉行為進行科學地規范和約束,保障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推進我國森林資源流轉的健康高效運行;或者是依托現行的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以及農村土地承包法,修訂完善法律制度的相關內容,將我國森林資源流轉過程中形成的經營權由債權轉變成物權,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物權法進行接軌,實現森林資源流轉中的權利主張得到有效保障。
一直以來,我國林權流轉都缺少統一的監督、管理和服務機構。農民缺乏林權流轉方面的知識普及和政策指導,很多農民對此一無所知。因此,必須要建立如林地流轉中心等管理機構,解決農民在林地流轉方面的疑惑和爭議。雖然我國林業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缺少重要的信息交流和交易平臺,致使信息閉塞、市場狹小、資源浪費。因此,要建立針對市場化的中介服務機構,構建良好的信息交易平臺,為流轉主體普及知識、推薦相關政策、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等服務工作。
一個健康、公平的交易市場,是順利開展林地流轉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林地流轉交易市場主要功能是收集林地流轉的供求信息,經統計整理和信息核實后,統一對外發布,以此保證交易雙方的信息真實可靠,保障雙方經濟利益。以此能有效地解決在林權流轉中,由于信息不真實所導致的交易成本高、獲取信息難等問題,為雙方奠定交易基礎,并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和農民開展森林產業經營,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國有森林資源流轉納入市場運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2015年3月1日施行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對包括林木資源在內的不動產權屬登記環節進行了規定,這是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以此為借鑒,國有森林資源流轉也應當建立健全細化、規范的登記制度,通過頒發證件或者在流轉權屬變更時重新更換林權證,來保障和維護權利人在森林資源流轉過程中應有的基本權利。
現行的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擔保法,在國有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設定上并未做出詳細的規定和約束,盡管農村土地承包法在第49條中隱含了林權證的抵押流轉方式,但是也這是籠統的條款,具體執行環節闡述的不是很詳盡。所以在未來國有森林資源流轉法律制度建設上,應當將這項內容進行適當的完善和補充,確保林權流轉的更加規范和健全。
國家林業局于2016年5月6日發布實施的《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發適合國有林區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加大財政貼息力度”以及“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創新投融資模式”的統一要求,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借助這個東風,加快健全完善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財政補助政策,通過財政貼息、發展基金、風險補償等措施,對森林資源流轉抵押貸款增加的成本負擔和造成的損失情況進行一定形式的資金補償,降低抵押貸款風險,促進抵押貸款業務的健康有序開展。
綜上所述,森林資源流轉及抵押貸款業務的正常開展,對于森林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穩步促進林農收入的持續增長,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進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如今,在我國林權流轉方式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對此,應該完善相關法律規范,為農戶林權流轉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場和平臺,同時國家政府還應該對農戶林權流轉給予補助幫扶,促進我國林權流轉的規范進行。
[1]鞏固.林改背景下林權流轉的法律障礙及其拆除[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14(5):47~58.
[2]聶影.林權流轉的多維動因分析與激勵路徑選擇[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4):5~9.
[3]徐本鑫.生態視角下我國集體林權流轉法律制度的價值取向及其實現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4):443~446.
TU986.3
A
1005-7897(2017)18-0148-02
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