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哲峰
(同濟大學 上海 201199 上海鴻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上海 201199)
在小區生態環境營造中植物生態學應用分析
廖哲峰
(同濟大學 上海 201199 上海鴻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上海 201199)
當前,人們對自然的渴望度越來越高,希望縮短和大自然的距離,受這一心理的影響,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城市小區的綠化。而作為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動區域及市居住空間結構的基本單位,居民小區也對自然生態環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植物生態學;小區;生態環境
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和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均讓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標準要求,一個遮風避雨之所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居住的環境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人人紛紛呼吁建設生態住宅,綠色住災,為此諸多房地產開放商為了向住戶提供優美的居住環境,通常都是同時進行住宅小區與園林綠化的建設。
植物生態學這門科學主要是對植物之間以及植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諸如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與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植物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是其研究的主要內容。
植物生態學的基本涵義是通過植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將植物與環境間正常的或失常的關系揭示出來,對自然規律有一充分掌握,方便人類對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對環境予以有效保護,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1]。作為景觀設計者必須要對植物生態學做到熟練掌握,在設計中充分運用植物生態學原理,如此方可使景觀設計滿足美學和科學性要求。
創建生態型居住環境是人們身心健康的要求,可以說一個人的大多數時間均是在居住環境中度過,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居住環境狀況優劣的直接影響。在營造生態型環境過程中,不僅要將以上因素考慮到,還需根據周圍環境特點,如交通量大、環境污染強等營造植物景觀,所選植物盡量具備抗污染、強滯塵、降噪聲的特點,可對諸多外界污染物、粉塵與噪聲起到有效吸收作用,保護人體健康,創造景色宜人的人居環境。尤其是要將綠色隔離帶設置于居住區和市政道路中,借助植物特性,營造帶狀植物景觀,圍合形成特色鮮明的小環境植物景觀。
在營造植物景觀時,設計師需結合小區的實際情況設計植物生態群落,在其中應用共生、競爭、生態循環等原理,巧妙的組合具有多種作用的植物,打造多個微型生態環境,同時溝通與組合所有微型生態環境,進而打造一個具有綜合能力的生態系統。
結合小區的分區功能和小區總體特色,可以有效防止破壞整體的秩序性,使各自的完整性得到保證,這樣更有利于綠化規劃布局小區的用地范圍。在對建筑和植物的關系進行處理時要尤其注意:①協調配景數樹形和建筑物;②喬木和建筑距離應在5m以上,北面距離可近一些,不僅要對遮陰的功能有所考慮,同又要對透光有利,做好避免種植根系發達、高大濃蔭的常綠樹,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樹木對房屋墻壁造成的機械損傷,有利于底層房屋更好的進行自然采光,使樹木的得到更優良的生活環境,促進損傷樹木根系和枝條的伸展。其次,高大建筑物周圍也有著不同的小氣候。由于建筑物南側具有較長的光照時間,因而也就提高了這一區域的氣溫與土溫,而北側較為陰涼,因為植物接近建筑物,受其影響較大,因此在樹木選種時,應將這種小氣候差異考慮到,結合實際情況對樹種進行選配,使樹木得到更好的生長。
所謂多樣性就是綠地形成豐富的種類的群落結構的基礎,其對利用群落來對更好額景觀進行創造十分有利。對植物的多樣性進行增加,借助植物自身的調節功能,以此形成綠地群落的自我保護機制,比如,若綠地擁有豐富的物種,則其植物往往很少受到污染;在抵抗大規模病蟲害的侵襲時效果明顯;也可以較好的抵御認為破壞、火災、污染,即使植物遭到破壞也容易恢復;與此同時,也能夠將受小區建筑物的單調和高大的影響,造成的壓抑感減輕。
園林植物生態效益得以完成的主體即為葉面,所以單位面積綠地的葉面積和生態效益的關系極為密切,生態效益越大,單位面積綠地的葉面積就越大,生態效益的增加等同于將葉面積增加[2]。草坪、灌木和喬木的葉面積都不一樣,低矮的灌木與草木的葉面積量自然不及喬木。所以,應堅持主體為喬木,襯托為灌木,點綴為灌木的原則,在結構上將喬木作為中心,在整個營造的過程中融入喬灌木立體式多層配合。配置小區內的植物應力求簡潔明快,將平面和立體相結合,對優化的植物群落進行選擇。相互生養,以塊狀草坪同紅瑞木、大葉黃楊球等修剪成型的觀葉灌叢相配,將園林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在小區生態環境營造過程中應用植物生態學理念,既有助于人們居住環境的提高,也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諸如人們設想的平衡系統最終實現與否等一些和實踐相關的問題還是存在于應用過程中,這是今后需要我們展開進一步探討的。
[1]況 平,艾麗皎,王萍,余居華,王 勝.植物生態學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4,11(11):26~37.
[2]吳 揚.論植物生態學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04):346~348.
TU984.12
A
1005-7897(2017)18-0216-02
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