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新疆克州中心苗圃 845350)
淺析蘋果樹高產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
劉麗
(新疆克州中心苗圃 845350)
隨著國家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群眾對于蘋果栽培的重視性已經極大提高。蘋果果樹栽培擁有經濟效益好,回報快的特點,與農業作物不同。因此,進行蘋果果樹栽培需要學習一定的栽培技術知識。本文對蘋果樹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進行闡述,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蘋果產量的提升有所幫助。
蘋果樹;栽培技術;管理措施
近年來,我國的果樹栽培業發展前景非??捎^。但果樹栽培業對專業性的要求非常嚴格,每一個階段的栽培管理技術都對果樹的高產穩產以及優質有重大影響。因此,在蘋果樹的栽培管理中,應根據蘋果樹的生長習性,針對蘋果樹栽培管理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提高栽培管理技術的有效性。
繁育大苗可以有效提高蘋果樹的產量。可建造蘋果樹大苗繁育苗圃,苗與苗之間的株距保持在1~1.5m之間,同時要保持適當的行距。育苗成功后進行移栽,可避免出現果實成熟過晚、個頭過小、大小不均勻等問題。也可采用營養缽大苗,出圃時將苗木移栽至口徑在40cm左右的容器里,將容器內的土壤加入含有有機質、生根粉等物質的營養基質,營養基質養分充足,能保證苗木快速生長發育。經過一年的培育后,苗木已發育健壯,可去掉營養缽容器,將苗木移植入大田進行種植。
整形修剪是在蘋果樹生長到擴冠期時,根據果樹的生長情況對樹枝進行修剪、截放、疏剪枝葉,從而控制果樹的生長形態,保持主干直立。蘋果樹的整形修剪應根據生長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蘋果樹的初期與盛果階段,要注意減少修剪的次數,控制枝葉的修剪數量,以提升果實品質。對不同情況的果樹也要采取不同的修剪方式。對適齡但不結果的果樹,可適當延遲冬剪,在發芽后進行冬剪,以穩定、緩和樹木生長態勢。對長勢較旺的樹,不僅要對骨干枝進行冬剪,其他枝條要等發芽后進行修剪。對進入結果期的樹木,如果花量過多,可截斷一部分中長的花枝,縮減串花枝,減少花枝量。
蘋果樹栽培過程中一旦水肥供應量達不到植株的營養要求,則會加強果樹的衰落,因此除了要在栽植初期施肥外還要注意及時追肥。在花期前要追肥,因為此時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追加肥料可以加快植株發芽,使花期整齊。而在落花后該時間段內速效氮肥會急劇缺乏,因此要及時追肥,促進新稍生長,充分進行光合作用,防止落花落果。在果實快速生長期要施以適量的氮磷肥,促成養分的積累。在果實生長后期主要是要追加氮、磷、鉀,以提高果實產量,改善果品品質。注意在水肥管理中除了追加肥料還要結合施有機肥和灌水。在花期前大水澆足,果實生長期要定時澆水,冬季灌溉封凍,以提高抗旱越冬能力。
在栽培過程中,為了有效避免果樹中生長期間出現枝葉和果實過密的情況,需要對果樹進行矮化處理,保證果園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保證果實群體健康生長,這樣有利于促進果實健康生長,增加產量,提高果實品質。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可以采用矮砧密植技術,讓果樹生長成為矮細的紡錘形,并且要保證數量結構合理,對于果樹周圍生長過于旺盛的枝條應該會及時修剪,保證里面枝葉能夠活動更多的光照和養分,而對于一開始移栽沒有控制好密度的果樹,可以適當的修剪樹枝,解決好光照問題,保證果實的質量和品質。
蘋果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輪紋病、早期落葉病、白粉病、腐爛病等,蟲害主要有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桃蛀螟、螨蟲類、金紋細蛾、天牛等。①對于輪紋病的防治可以選擇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5%安索菌毒清50倍液。也可用蘋腐速克靈35倍液直接涂在病瘤上,不用刮除病瘤。在蘋果樹發芽前噴鏟除性藥劑,常用藥劑有波美35度石硫合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35%輪紋鏟除劑100倍液、腐必清50倍液、蘋腐速克靈200倍液;②對于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選擇使用75%達科寧(百菌清)、10%世高水分散粒劑(苯醚甲環唑)、64%殺毒礬、70%霉奇潔、80%普諾等;③對于蚜蟲和紅蜘蛛的防治可以選擇使用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500倍液,或3%啶蟲脒(金世紀)乳油2000倍液,或40%允樂乳油800倍液,或4096水胺硫磷乳劑2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1000~2000倍液,或75%克螨特油3000倍液進行防治,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有效提高蘋果樹產量的技術主要在樹苗培育、移栽、修剪、施肥及防治病蟲害等方面,果農及時掌握這些技術與知識,有利于提升其果園的產量,改善蘋果的品質,可以增加果農的經濟收入,因此,在以后的蘋果樹培育過程中要合理有效的應用好高產栽培技術,以此來達到培育出高產量、高質量的蘋果的目標。
[1]劉仁峰,劉淳浩,高廣民,白樹人.栗樹豐產栽培技術[J].綠色科技,2011(03).
[2]王澤如.蘋果高光效樹形改造綜合配套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06).
[3]張源潤,季波,許疇,蔡進軍,李娜.寧夏黃土丘陵區杏樹栽培技術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10(01).
[4]高廣平,易干軍,魏岳榮.香蕉栽培管理技術研究概況[J].中國農學通報,2010(10).
S661.1
A
1005-7897(2017)18-0219-02
20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