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娥,崔秀妹(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互聯網金融促進遼寧農村商業銀行發展路徑
趙慧娥,崔秀妹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近年來,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產物已經成為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作為互聯網和金融兩行業結合的新興產物——互聯網金融對我國農村金融產生了深遠影響?;ヂ摼W金融對遼寧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如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低成本、高速、簡單易行等特點滿足人們的金融活動需求。然而,遼寧省農商行還存在風險防范制度不完善、產品單一與創新不足、技術人員缺乏等問題,為此,要積極促進農商行改革,積極發展電商服務,加大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引進與建設,以促進遼寧農商行不斷發展壯大。
互聯網金融;農村商業銀行;SW O T模型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金融業的繁榮提供了機遇,而互聯網金融是信息技術與現代金融業的融合。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為當今金融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國民經濟的高速、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與源泉[1]。作為中國最基層的農村金融組織,農村商業銀行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商業銀行在農村金融服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對農村商業銀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新型金融模式,通過互聯網實現隨時隨地的支付業務等,最終能夠實現資源優化組合。與傳統金融活動相比,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將移動支付、云技術、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數據挖掘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了一種新的參與方式——在電子空間中存在,形態虛擬化、網絡化。
(一)互聯網金融的含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互聯網企業沒有僅僅滿足于自身的發展,而是根據自身長期積累下來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并將其運用到了金融領域,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將互聯網技術和傳統的金融行業結合在一起

表1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比較
(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1.第三方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獨立于買賣雙方,由第三方機構單獨提供的支付交易平臺,以發揮網絡支付中介功能。根據其獨立性與否,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不依賴于電商并且不具有擔保,如匯付天下、快錢等;二是依賴于電商網站且有擔保性,如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迅猛發展對農商行的傳統業務提出了挑戰,兩者由開始的合作慢慢走向競爭與合作同在。
2.P2P及眾籌模式
P2P(Peer to Peer)即人們常說的人人貸。它的本質是直接借貸模式的一種,而且是發生在個人之間的,如宜信、人人貸、拍拍貸等。眾籌又叫大眾籌資,指的是有創新能力但缺乏資金的人借助互聯網平臺,集中大眾資金來為自己或某個項目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如點名時間、追夢網、眾籌網等。
以上兩者的共同之處: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資金融通,該模式的優勢在于將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利用起來,進而滿足一部分人的資金需求。
3.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模式
大數據金融模式指的是首先運用云計算等先進的處理方式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演算與分析,再把分析得出的結論運用到傳統金融活動中為人們提供金融服務。迄今為止,大數據金融的服務平臺分為平臺模式和供應鏈模式兩種,其中平臺模式中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額信貸(簡稱“阿里小貸”,主要形式為“封閉流程+大數據”),供應鏈模式以京東、蘇寧為代表。供應鏈模式主要是把電商作為核心企業,以未來收益作為擔保來獲得銀行的信用,從而為供貨商提供資金。
4.信息化金融機構
目前,信息化金融機構可以分三種:金融電商模式(以工商銀行的“融E購”電子金融服務平臺)、傳統金融業務電子化模式(如網銀、手銀、電銀等)、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主要有直接銷售型銀行、全自動化銀行等)[2]。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最基本的,即借助互聯網平臺來推廣自身的金融服務,并將自身的金融業務拓展與擴大。這也是傳統銀行在應對互聯網金融時所做的改革,以便更加適應社會需要,在競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5.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核心是“搜索比價”,即人們可以在該平臺上實現貨比三家,進而選擇能滿足自身需求、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產品?;ヂ摼W金融門戶主要有三種:第三方資訊平臺,網貸之家為典型代表;垂直搜索平臺,典型代表為融360;在線金融超市,典型代表為91金融超市。

表2 互聯網金融模式簡要解析
(三)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原因
1.互聯網普及率上升
根據CNNIC 2014年發展報告所示:2014年網民數量為6.49億人,比2002年的5 910萬人增長了將近10倍?;ヂ摼W普及率也從2002年的4.6%飆升至2014年的47.9%。其中農村中互聯網的規模也在不斷地增長,從2007年的5 262萬人上升至2014年的1.78億人,而且互聯網的普及率從7.4%增加到2014年的28.8%?;ヂ摼W普及率的迅猛增加為互聯網金融創造了更多的發展契機。

圖1 2002—2014年中國網民規模

圖2 2007—2014年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和農村互聯網普及率
2.用戶的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銀行業務呈現出多樣化的需求,而傳統的銀行業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由于互聯網具有交易成本低的特性,一些民間機構利用其特性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在監管不完善的條件下,這些民間機構能夠更好地順應潮流,抓住人們的心理,使用戶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3.消費習慣的形成
2013年互聯網金融興起后,一些新型支付方式也相繼出現,支付寶、余額寶、手機銀行的出現使得“無錢包”支付時代到來,如買完東西只需要掃掃二維碼付款,方便快捷,即時到賬?;ヂ摼W金融行業的便捷性使得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理財、股票投資等,節約了人們的交易成本。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也為互聯網金融的崛起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
(一)農村金融普及率低
遼寧省農商行主要有沈陽農村商業銀行、大連農商銀行、丹東農商銀行、鳳城農商銀行、寬甸農商銀行和遼東農村商業銀行等。大部分農村商業銀行的分行分布于縣城,無法觸及邊遠地方,邊遠地方的人們無法便捷地享受到金融服務,致使這些人的多樣化需求無法滿足。在服務對象上,農村金融一般選擇種養專業大戶或者一些前景比較好的客戶,使一些農民享受不到國家對于“三農”的政策性支持。
(二)金融產品單一,人才匱乏
遼寧省農商行機構金融產品單一,沒有拓展除轉賬、租賃、抵押、養老金及小額保險等以外的業務。從業人員的學歷大專及以下比例高,而且年齡偏大,多數在40歲左右;從業人員不具備創新服務意識,思維模式僵化,難以契合農民多樣化、特色化的金融需求。由于門檻較高和具有地域歧視性的選拔制度,農商行機構往往招收不到滿足要求的人員。相較于其他商業銀行,尤其是一些外資銀行培訓機制的完善和科學的選拔制度,農商行機構在短短的時間內很難吸收到優秀的管理人才[4]。
(三)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以及支農的動力不足
與其他銀行相比,農村商業銀行較為年輕,在風險管理方面不完善,國家相應的法律關于這方面的保護也存在缺陷。由于難以把握農業經營的自然風險(如有的地方看老天爺吃飯)和市場風險,使農商行沒有很大的動力來為農村經濟提供貸款。
(一)優勢
互聯網具備海量數據這一特性,可以幫助農商行拓展客戶基礎。眾所周知,客戶是銀行各項業務得以拓展的基礎,沒有客戶,銀行就無法存活下來。因此,農商行要懂得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拓展自己的業務,從而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就支付方面而言,遼寧省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利用互聯網金融具有低成本、高速、簡單易操作等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二)劣勢
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遼寧省農商行主要不足在于:第一,風險防范制度不完善。由于遼寧省農商行自身的資產總額、凈資產比較少,以及成立時間比較短,在面對變化多端的金融市場時,往往自身難保。第二,產品單一、創新不足。目前,遼寧農商行的業務主要有存款、借款、個人理財等,不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產品以及業務上沒有自身的特殊性,往往都是模仿其他一些銀行的做法,沒有展示出自身的特性。第三,缺乏金融技術人員?;ヂ摼W金融主要涉及網上交易,而農商行的業務人員年齡偏大而且對計算機知識了解和掌握不夠,不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進行操作。第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使得農商行的傳統業務量在不斷地減少。第三方平臺的快捷性、無地域性、無異地手續費等優勢條件迅速奪得了人們的眼球,這也直接降低了農商行的利潤[5]。
(三)機遇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客戶的滿意度在不斷提高,這在促進農商行改革的同時,也為農商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促進農商行改革和拓展客戶
互聯網金融對遼寧省農商行不僅僅是挑戰,同時也使得農商行有了新的機遇。首先,互聯網金融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發展不僅僅是從傳統業務上進行改革與創新,更重要的是金融產品的創新;其次,農商行可利用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打破營業時間、地域等的限制,使得原本的線上服務慢慢轉變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最后,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商行拓展了客戶。
2.促進農商行發展電商服務
農商行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而且農商行的網點分布也廣泛。發展電商服務有兩個途徑:一是自建電商平臺,在平臺上進行交易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客戶信息以及了解客戶的信用,這為以后客戶貸款提供了便利。二是與電商企業合作,如中國銀行和京東商城達成了深度的供應鏈金融合作關系;平安銀行和eBay合作,為eBay上的賣家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最高額度可達100萬。
相比較這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成本較高,因為農商行需要雇傭專業的人員進行系統維護以及平臺的操作,這方面職員的薪資要求都非常高,大多數銀行很愿意采用第二種方式。電商企業會有專業人員進行管理或建立自助服務,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農商行無須雇傭專業人員,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營成本。另外,電商企業具有海量的相關數據,彌補了農商行自己建立平臺資源的不足問題,為以后金融業務的創新提供了參考。
(四)威脅
1.農商行傳統支付業務
現在流傳一句話:“手機不離手,事事全都有”。第一,該支付模式將會給農商行帶來支付結算、銀行卡、代理業務等手續費收入的降低,削弱了農商行作為支付結算渠道的地位。第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如Wi-Fi等技術的發展,使得移動支付與通信設備緊密聯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和以任何方式進行支付。第三,移動支付的安全性能正在不斷進行更新與完善,這使得一些客戶的信息、賬戶等不再被銀行獨有[6]。網絡支付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農商行的支付功能被邊緣化。
2.農商行的存款業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與完善,以余額寶、陸金所為例的一些金融理財產品也在不斷出現。余額寶是由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共同創建的,它3%—5%的貨幣基金收益,加上支持隨時在線支付、小額轉賬取現、信用卡還款等功能,比如支付寶上面新推出的“螞蟻花吧”,這些新功能的出現完全可以滿足工資不夠花的年輕人的需求。它的利率大約是農商行活期款的3—4倍,而且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使用余額寶里面的余額進行支付和消費,這就使得一些客戶將銀行卡里面的閑置或者全部資金轉到余額寶,導致農商行的存款業務減少。
3.農商行物理網點的數量
農商行的服務模式在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由最初的“物理網點+電子銀行”轉變成“水泥+鼠標+拇指”的新模式,這一變化使得物理網點的地位沒有那么重要。在這種形勢下,農商行的管理者應該從大局出發,權衡利弊,重新部署服務渠道?,F在不再是占地面積大就可以使存款增加、利潤增加的。在互聯網大潮的推動下,我們的交易主要依靠移動支付,而不是單純地依賴于物理網點。
4.農商行運行格局
目前,遼寧省農商行的銀行業務單一,金融或理財產品沒有創新,大部分是模仿其他銀行,再加上農商行起步晚,在客戶心中沒有那么好的信譽度,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改變了客戶交易的方式,它涉及面很廣,幾乎包含了整個金融領域的服務項目,很多農商行是沒有這些業務的,這為吸引客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對農商行的運行格局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處理好“支農”與“盈利”的關系
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商行與一般商業銀行不同的是:它不僅要顧及自身的盈利狀況,還要為“三農”發展以及經濟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農村商業銀行是企業法人,需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有時候往往會出現“盈利”和“支農”相矛盾,這就需要農村商業銀行正確處理好“盈利”和“支農”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雙贏目的。不管從國家角度還是企業自身的角度來說,農商行應加大支農的力度,即農商行應該了解當地農民的需求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優惠政策來滿足農村的需要。對政府來說,政府應該適當給予一些優惠政策,使農商行有動力、有激情為農村提供支持,進而使遼寧省呈現出農商行與農村經濟發展共贏的局面。農商行的穩定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支持才能為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健康有序的競爭環境[7]。
(二)擴大農商行業務,加大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力度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因為方便快捷、操作簡單等特性,一直是農村人們的首選支付方式。因此,農商行應該與第三方支付企業合作,擴大自身業務的覆蓋領域。由于農商行貸款手續多、提供抵押物等的限制,一些農民開始轉向人人貸、拍拍貸等網貸平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對農商行的利潤形成了挑戰?;ヂ摼W金融具有海量數據、科學的分析方法,而農商行可以借助自身較完善的運行機制與電商企業合作,了解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注重客戶體驗,提升質量
遼寧省偏遠地區的農商行的服務水平差、效率低且業務煩瑣,客戶的滿意度不斷下降。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農商行應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根據客戶的消費習慣和偏好來為客戶量身定制,提高服務質量,在客戶離行后可進行跟蹤服務;第二,農商行應該在業務流程、銀行卡申請等審批環節上縮減和提高效率;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微信客服、電子郵件等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營銷,真正實現隨時、隨地與客戶進行交流與探討,高效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8]。
(四)加強人才隊伍的引進與建設
如前所述,農村商業銀行中的工作人員學歷低、操作技術不全面,越來越不能滿足客戶多樣化和特色化的需求。故在人才建設方面,要改變選拔人才的制度。第一,杜絕裙帶關系,真正為銀行的發展選拔出高素質、經驗豐富的優秀人員。第二,可以借鑒國有銀行的近親回避制度,避免以權謀私給銀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之間進行輪換,熟悉并掌握不同的業務流程,同時進行監督。第三,農商銀行可以選擇與高校進行合作,利用高校優秀的教學資源為自己培養復合型人才。第四,在招聘的時候,農商行的人才應該偏重于集金融知識、計算機知識、營銷知識等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不應有地區保護主義傾向,這樣才能使高層次的優秀人員加入進來。
[1]蔡林正也,梁劍.互聯網金融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啟示——以P2P、B2B和余額寶為例[J].中國市場,2014(37):65-67.
[2]陸笑笑.淺談農信社員工隊伍建設與管理[J].現代商業,2010(29):209-210.
[3]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5):38-39.
[4]陳明照.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對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31):52-64.
[5]劉俊峰.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營業網點應對建議[J].中國金融電腦,2014(1):25-36.
[6]鄭曉鵬.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及其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4(2):28-37.
[7]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4):14-16.
[8]邱勛.互聯網基金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以余額寶為例[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3(4):75-83.
Internet Financial Path for Rural Commercial Bank in Liaoning Province
Zhao Huie,Cui Xiumei
(College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In recent years,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have become a major force as the product of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Currently,the emerging product which combines the Internet and finance,Internet financ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ural finance.This study chooses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Internet finance.It summaries the concept and models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Internet finance.It generalizes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Liaoningprovince,applyingthe SWOTmodel toanalyze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Liaoning.At last,it puts forward the path for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s,hopingto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institutions tomake policies.
Internet finance;rural commercial banks;SWOTmodel
F272
A
1674-5450(2017)01-0011-05
【責任編輯:李 菁 責任校對:趙 穎】
2016-11-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JL026);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L15BJY021);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2017lslktyb-161);沈陽師范大學重大孵化項目(ZD201611)
趙慧娥,女,遼寧凌海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管理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世界農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