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月(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演進及其特征
勾月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伴隨著女性主義的發展以及其對教育領域的涉入,女性主義教育學應運而生。從女性主義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女性主義主要歷經了三次浪潮,與之相對應,女性主義教育學也出現了三大流派,分別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和后現代女性主義,這些思想流派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通過研究這三個流派的主要教育思想,可梳理出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演進過程,同時通過對其發展歷程的研究,可概括出女性主義教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特征以及思想的轉變。
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教育學;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后現代女性主義
早在18世紀的法國,以盧梭與洛克為代表的“父權制”女性教育觀主張培養兩性不同的性別角色。20世紀興起的女性主義教育學對這種性別化教育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倡教育的公平化,尤其是消除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女性主義教育學是隨著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而產生并發展的,在此過程中,女性主義內部也衍生出多個流派,這些派別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相互批判甚至相互矛盾,且在一定時間內某些派別彼此共存,從而形成了紛繁復雜的思想體系。
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產生源于歐洲等地女性主義思潮的出現。“女性主義”一詞的內涵包括甚廣,它可以指政治運動,也可指思想傾向或學術旨趣,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包括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等領域。女性主義者宣稱捍衛女性利益與女性準則,消除社會中存在的性別歧視、男女地位不平等,改變女性的從屬地位。其中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也為許多學科所借鑒。從女性主義發展歷程來看,其主要歷經了三個歷史時期,出現了三次發展浪潮。
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20年代,代表派別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其產生受到了啟蒙運動、新教發展以及個人主義的影響,是女性主義的早期代表,至今也有較大的影響。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又稱溫和的女性主義,主張不反對現有體制,希望通過民主改革而獲得女性的平等地位。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關注女性的自然權利、公平和民主,理論前提是“男女都一樣”,否定性別差異,強調男女的共性,希望社會把婦女當作男子一樣接納,主要表現出自由主義的和個人主義的顯著特征[1]。
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其產生深受民主運動的影響,并與人權運動、“新左派”運動和反越戰運動關系密切,這個階段的代表派別是激進女權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此流派以批判性別主義和性別歧視為目標,試圖消除兩性之間的差異,從這一目標來看,確帶有激進的色彩。貝蒂·弗里丹(BettyFriedan)指出:“西方文化中最大錯誤,就是低估了女性特征的價值……這種女性特征決不比男人的本性特征更低劣,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還要優于后者。”[2]激進女性主義的觀點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些極端,但也有其重要的貢獻。首先,她們提出了“父權制”(patriarchy)這一重要思想,繼而成為女性主義研究婦女受壓迫的基本理論;其次,提出了“女性受壓迫的普遍性”假設;最后,提出了“培養女性意識”的主張[1]。正是這些重要的觀點成了當代女性主義運動的思想基礎。
女性主義第三次浪潮的代表是后現代女性主義流派,此流派受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影響,并吸收了后現代主義的部分內容。后現代女性主義對傳統理論進行了批判,突出的特點是更強調多元、關注差異和致力于建構自己的話語。這一理念涉及各科學門類,對各學科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較之激進女性主義的觀點更為緩和,突出差異的絕對性和相同的相對性。毋庸置疑的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確存有生理、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別,并且單就男性群體內部和女性群體內部也千差萬別。
女性主義自產生至今已有兩百余年,其間各個時期不同流派間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女性主義思想體系,其理論的核心思想在于實現兩性平等,結束女性在父權制社會制度下的從屬地位。而教育作為女性主義者一直關注的領域和陣地,她們試圖通過實行教育平等進而實現性別平等和社會的進步。
女性主義主要從性別視角對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指出教育體系中普遍以男性經驗為主,強調應重新審視女性經驗,其研究內容界定為教育中所有與女性相關的問題,而核心問題是關注教育系統中性別間的不平等,以及這種不平等對整個學校教育體系的影響。本文從這三大流派的基本觀點及其教育主張出發,簡要闡述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演進。與女性主義發展的三大浪潮相對應,將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演進過程定義為“自由主義時期”“激進主義時期”和“后現代主義時期”。
(一)“自由主義時期”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平等的機會、社會化和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性別歧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思想主張通過教育改變男女不平等的狀況,主張去除存在于教育各方面阻礙女性發揮潛能的障礙,提倡男女接受平等的教育。然而,隨著女性在各級學校中人數和比例的增加,并沒有出現那種平等的局面,反而加劇了女性的從屬地位。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思想還關注非智力因素對學業成績的影響,試圖打破學校在性別化社會過程中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以揭示出學校教育過程中所傳遞的關于性別歧視的隱性內容對學生的負面影響[3]。在男性化的學校教育中,女性被認為在數學推理、空間能力和機械動手能力等方面處于劣勢,因此女性在選擇某些男性為主導的專業時受到限制。沃斯通克拉夫特指出,“在理性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人與人之間具體到某個人可能或多或少會突出一些,所有人的理性的性質應該是完全一樣的。”[4]
針對教育系統中存在的問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思想主張:一方面,通過收集教育過程中性別不平等的證據,加強對父母、教師等的宣傳,以提高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另一方面,提倡在反性別歧視方面立法,以此促進男女教育機會均等。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思想是這個時期最鮮明的代表,但同時也招致其他女性主義派別和社會組織的批判,認為其教育主張過于溫和,其教育理論無法觸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深處,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問題。
(二)“激進主義時期”
激進女性主義教育思想以其鮮明的特點可謂是這一時期最為絢爛的一筆,在教育上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激進女性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在父權制教育體制中知識也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由人創造的,同時知識與權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以男性為主的統治階級把具有利益偏向的知識偽裝為具有普遍性的知識,因而激進女性主義者認為知識具有個性化和局限性,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都帶有“男性中心”的價值取向,而女性所特有的經驗、情感被無形地忽視了。
激進女性主義教育思想所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第一是批判男性對知識的壟斷。在學校,課程的設置以及課程內容的選擇是由男性決定的,并且使得男性創造知識的特權地位得以維持和繼續。達勒·斯朋德(Dale Spender)認為,當前人類掌握的所謂“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學校通過傳授“男性的”學習科目,以及男性在學校中的支配作用等機制不斷地再生產了男性對女性的統治[5]。激進女性主義教育思想主張開發一種女性主義課程,以對抗男性中心的課程。第二是澄清學校教育中的性別權力關系。激進女性主義者指出,在兩性混合的學校中處處存在兩性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并且學校中男性和女性權利分配不平等狀況不斷地強化和持續。因此,激進主義教育者主張變革整個教育系統和教育制度,其主張的激進之處可見一斑。
激進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直指學校教育中不平等的根源,進而導致了男性支配和女性屈從的二元論。激進女性主義教育思想雖然在理論的創造性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正如其名,由于其主張過于激進,發展過于急促,因而受到其他流派的抨擊。
(三)“后現代主義時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思潮給西方哲學界以很大的震動,后現代女性主義與教育學融合,逐步產生并形成了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從社會文化層面對女性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完善,強調詮釋差異比一味地追求平等更有意義。后現代女性主義者對某些假說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呼喚對知識結構以及生命的重新創建。
首先,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強調兩性之間經驗知識的差異,以“教育公平”的目標代替“教育平等”的目標。“平等”的前提是男女都要一樣,而“公平”的前提是承認差異。其次,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提出了“話語就是權力”的論斷,借助于教育實踐,使女生和女教師可以積極地參與對話,用反抗的話語形式來維護女性的主體性,進而形成新的權利關系,以真正實現男女兩性的教育公平。最后,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強調對課程的解構,現有課程所傳授的內容是被現有的權利結構事先已經規定了,在此過程中,男生和女生的社會位置也事先被人為地確定了。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強調知識的習得性和知識與經驗的結合,而反對知識權威,反對知識是獨立于個體而存在的純粹客觀的事物,認為知識應與個體的經驗結合起來。從這一觀點出發,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主張改變現行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轉變教師的知識傳授方式,強調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試圖從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教育問題,其對女性主義的教育問題有著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為現代女性主義教育提供了警示,但是同時也給女性主義的教育實踐增加了難度,強調解構卻沒有更好的建構,理論與策略之間不相平衡。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如果過分地強調女性內部的差異性將導致女性主義的消亡。
從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演進過程中,可以看出她是建立在批判教育實踐中男女兩性的不平等這一根本問題之上,隨著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發展,各派別之間同時存在著深刻的矛盾與分歧。然而,這些矛盾和分歧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演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轉變,并表現出一些顯著的特征。
(一)由相互批判到彼此融合
縱觀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女性主義及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發展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之上,也包括批判其他流派的教育理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是所有女性主義流派的批判對象,也是各流派批判的起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思想被批判為太過“溫和”且不夠徹底,認為其教育主張沒有觸動根本的社會與教育制度。激進女性主義教育主張雖直指根本的社會制度和教育結構的變革,但在實踐中缺乏可行性,且影響有限。在當代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保守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主張呈現出日益激進的趨勢,而激進女性主義教育者也逐漸轉變策略,在實踐中逐漸放棄那種徹底變革教育制度的激進目標,轉而提倡改良性質的教育改革,為了更好地發展和目標更好實現,開始謀求與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結盟。這種批判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使原有理論模式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得到繼承和保留,并且各派別間日益出現相互融合的局面。透過各派別之間的批判,可見女性主義各流派的共同核心和追求,只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且與當時的價值目標相一致的內容才能得以保留和轉化。
(二)由二元對立到多元發展
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到激進女性主義,其教育思想是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逐漸整合的過程,而后被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所強調的多元化所替代。傳統的女性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存在一種根本的甚至唯一的原因,導致了女性在教育系統中處于從屬地位,即把性別作為一系列不平等的根源。而導致兩性在理性上的差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機會不均等。自由女性主義教育者否定生物決定論觀點,不承認兩性不平等是由生理差異造成的,希望從絕對的二元平等的闡釋中實現絕對的公平。激進女性主義教育者又將其矯枉過正,主張用徹底的革命來消除不平等的體制根源,從而陷入了男性主導與女性從屬二元對立的誤區,認為學校教育體系中的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男性權利和男性主導的權利關系[1],而忽視了兩性間經驗的差異和身份的多元,所以沒有從根本上鏟除二元對立的構架。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繼承和超越,并逐步意識到兩性之間的差別是現實存在的,從而建立了一種新的男女兩性教育平等觀,即由追求兩性受教育的平等而過渡到在尊重兩性差異基礎之上的教育公平,開始在差異中追求公平,在平等中體現個性與獨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主義在現代社會文化多元的環境中對自身使命和追求目標認識的深化。
(三)由兩性對抗到相互合作
在女性主義教育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中,對性別身份的認識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長期以來,女性主義者一直持性別本質主義觀點,后現代女性主義更強調相同性或相似性的相對性和差別的絕對性,這也促使女性主義教育學中將差別概念的范圍逐步擴大,不僅包括兩性之間在教育方面的差別,也包括除此之外的個體差異,這使得女性主義教育學的視野更加廣闊,手段和途徑也更為多樣化。同時,這一轉變也促使男性與女性之間由對抗關系向合作關系轉變。自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教育理論之始,就將男性作為女性的對立面看待,而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轉而主張在教育的各領域內女性應與男性合作,以建立盟友關系與和諧共處的共存模式。
女性主義教育學各流派之間經過相互批判到融合發展,思維模式也由二元對立向多元化發展,使教育理論中對兩性關系的認識也經過了從對抗向合作發展。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中差異化的教育主張,給現代女性主義教育理論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方法與視角,實現了對傳統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繼承和發展,盡管其受到其他派別的批判,但不可否認后現代女性主義教育學對女性主義教育學的促進作用。
[1]徐輝.試析西方教育理論中的女性主義思潮[J].比較教育研究,2000(2):1-7.
[2]南希·弗雷澤,琳達·尼科爾森.非哲學的社會批判——女權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相遇[G]//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81.
[3]強海燕.西方女性主義教育述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26-32.
[4]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66.
[5]Coole,D.H.,Women in Political Theory,From Ancient Misogyny to Contemporary Feminism[M].New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55.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eminist Pedagogy
Gou Yue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Feminist pedagogy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feminism and its entrance tothe field ofeducation. There are three waves in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development.Correspondingly,the three schools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fromthree periods,and theyproduced an effect on education.The three schools were liberal feminism,radical feminism and post-modern feminism.The three periods were liberal period,radical period and post-modern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pedagogy can be identified through researches on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the three schools. Meanwhile,the different though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feminist pedagogycould be reflected through its development.
feminism;feminist pedagogy;liberal feminism;radical feminism;post-modern feminism
G 40-09
A
1674-5450(2017)01-0109-04
【責任編輯:趙 穎 責任校對:趙 踐】
2016-09-15
勾月,女,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外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