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華(遼寧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創新教育中的文化研究:進展、反思及展望
姜麗華
(遼寧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創新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主要關注文化模式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創新能力發展的跨文化比較以及創新能力培養與傳統文化、學校文化、課堂教學文化的關系。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反思可以發現:不同學科和視角下的研究各有利弊;需要正確認識文化對創新教育的影響;研究內容上要加強對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的研究;研究方法上應更加關注和采用“質的研究”。
創新教育;創新能力;文化類型
創新教育是致力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目前,從文化的角度對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培養進行研究,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相應的研究成果也日漸豐富并呈現出多學科、多視角和多爭議的特點。基于此,有必要對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的梳理,這有助于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創新教育與文化間的復雜關系,也有助于相關后續研究的深入進行。
(一)文化模式影響創新能力的研究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時代人們普遍認同的由內在的民族精神或時代精神、價值取向、習俗、倫理規范等構成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美國學者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結合猶太文化說明了文化對創造力發展和發揮有著直接的影響,開放、先進的文化有利于創造力的發展,而封閉、落后的文化阻礙創造力的發展[1]。心理學家盧伯特專門研究了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創造力問題,他認為文化影響著人們對創造力和創造過程的認識,并且對創造力的表現形式和領域有著影響,東方和西方文化在這些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同時,由于個人主義文化重視獨立、自主,而集體主義文化強調順從、合作、義務和接受群體內的權威,所以個人主義文化更有助于創造力的發展;由于樂觀主義的文化堅持進步的信念,所以可以促使人們致力于創造,而悲觀主義的文化與之恰恰相反;由于開放心態的文化傾向于靈活性和包容性,所以比教條主義的文化更會促進創造力的發展[2]。
(二)創新能力發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20世紀80代起,我國的一些心理學家就陸續開展了創新能力發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周林、查子秀和施建農采用圖形創造性思維測驗,以中國和德國5—7年級兒童為被試,在進行高智力和正常智力的區分后,對中、德兒童做了連續性的創造性思維測驗。結果表明:中國的平常及超常兒童在產生性思維或思維的流暢性方面優于德國兒童;德國兒童創造性思維的遞增優于中國兒童[3]。2001年,申繼亮通過問卷調查比較了12—15歲中英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發展特點。調查發現:英國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明顯高于中國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兩國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發展的趨勢相似;除了在問題解決項目上中國青少年的得分高于英國青少年外,在其他項目上的得分中國青少年均低于英國青少年[4]。
申繼亮在2000年進行了創造性人格的調查研究。研究表明:除了質疑性以外,中國青少年在其他各項上的自我評價均低于美國和英國青少年,而且中國青少年對自身創造力的評價也普遍低于美國和英國青少年[4]。研究者之后又編制并完善了“青少年創造性人格問卷”,對中、日、英、德四國的中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四國青少年在好奇心和冒險性上表現出相對一致的特點,且這兩個方面都較為突出;堅持性是中、英、日三國青少年相對較弱的方面;開放性是我國和日本青少年創造性人格中的突出特點;自我接納是英國青少年較為突出的特點;德國青少年的突出特點則是堅持性[5]。
(三)創新能力培養與我國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
持“阻礙論”的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性影響就是壓制和束縛人,它成為實施創新教育的一個阻礙因素。消極的傳統文化表現為:安于現狀墨守成規、保守落后不思進取、平均主義不愿競爭、“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引入君臣關系的師生關系文化等[6]。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及現實文化環境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觀點缺乏邏輯論證和事實證明,認為以儒家思想為主干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創造力因素,會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這些因素主要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鼓勵創新、追求創新并勇于創新的文化;具有獨特的方法論和思維方式,即貴中尚和;傳統文化蘊含著正確的價值原則,為創造性行為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傳統文化崇尚獨立自主的人格,強調懷疑精神,這二者構成了創造性人才的重要品質[7]。
與上述兩種觀點相反,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文化與創新能力之間并不必然構成因果關系,而且也不存在反對創新和故意扼殺創新的文化。任何一個社會、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存在可以提升民族創新力的資源,也存在沒有利用價值的文化資源,“文化與創造力的發展或抑制、泯滅之間不存在那種一旦文化如此,創造力必如此的線性決定論關系。”[8]也有研究者通過比較認為,任何文化形態都存在著價值兩難的情況,任何積極的文化中總包含有消極的因素,相較于西方科學型文化在科學技術上的創造性,我國倫理型文化在倫理性、人際和諧追求上也顯示了創造的特性。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有客觀、理性的文化心態[9]。
(四)創新能力培養與學校文化的研究
作為一般文化組成部分的學校文化是學生創新能力生長、發展的根基和土壤,應盡可能地創建有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學校文化。有研究者認為,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學校文化主要體現在:創新的學校文化環境、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教師的創新理念、校長辦學的新理念以及良好的課堂文化、班級文化[10]。也有研究者從高等教育的學校文化建設角度提出,大學應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術環境、校園氛圍,這有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良好的學校環境和校園氛圍包括以下六個方面:自由的學術氛圍、多學科交匯的氛圍、師生平等交流的氛圍、寬容失敗的氛圍、年輕人敢于冒尖的氛圍以及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氛圍[11]。
(五)創新能力培養與課堂教學文化的研究
課堂教學文化是教師文化的一個方面,也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美國學者Fleith等研究發現,教師的態度對于課堂教學文化有很重要的影響,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師態度應是:給學生選擇的自由、促進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尊重學生、不強制學生、給學生發覺自己創新能力的機會。與之相反,強制性的教師則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12]。而英國學者Cropley在其出版的《教育和學習中的創造力》一書中則提出,有益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態度應是: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容忍學生的敏感和大膽的錯誤、重視學生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在不同條件下運用各種材料的機會、鼓勵學生自我評價、鼓勵學生的勇氣[13]。
(一)不同學科和視角下的研究各有利弊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大學科,即心理學和教育學。心理學研究文化對于創新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的影響、不同國家間青少年創新能力發展的比較研究,以及文化與創新能力發展間的密切關系。研究采用了較有成效的實證性研究,通過調查、實驗、比較等方法為我們揭示了作為環境的文化對人的創新能力發展所具有的影響,進而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果。但是,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實驗和調查對象所限,研究很難將結果推而廣之應用于同年齡段的整體;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存在著以國別代替文化的問題;難以揭示文化與人的創新能力發展之間復雜、動態的相互關系等。來自教育學的研究從文化的影響力、傳統文化的作用、學校文化的特征和構建等視角集中研究了目前我國實施創新教育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研究主要采用歸納和演繹推理的方法,注重于文化與創新能力培養間復雜關系的研究,并對如何正確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創新教育中的學校文化特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有成效的探討,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對于創新教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認識深化作用。但是,來自于教育學的研究由于缺乏對具體情境中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等的實證性研究,包括現有文化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以及如何引領和構建文化等的研究,從而使得現有研究成果又難以對創新教育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
(二)正確認識文化對創新教育的影響
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言,任何文化都有其積極之處,也有其消極之處,我們既不能對一種文化妄自菲薄,也不能將一種文化理想化。但是,從這一結論出發需要防止兩種不正確的傾向:一種是認為文化與創新能力之間不存在某種重要的聯系,文化角度下的創新教育研究屬于“貼標簽”的行為;另一種則認為即使文化對于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我們不需要也不能夠通過對文化的干預來促進創新教育實施。
前一種傾向顯然是輕視了文化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為某一社會、地區、民族的個體,我們每個人在出生之后都會受到文化的浸染,形成一定的態度、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表現出作為地區或民族中個體所具有的共同性文化特征,這些共同性文化特征同樣會在我們的創新觀念和創新行為上有所表現。如有研究者曾對香港和內地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兩地學生對于“最具創造力人物的提名”都無一例外地推崇政治家和科學家,同時,香港的學生還比較多地推崇演藝明星[14]。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學生對創造力的認識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而學生的這種觀念又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創新價值觀乃至于創新行為。
后一種傾向則是一種消極放任的心態。我們承認任何一種文化對于地區、民族的創新能力影響都有利又有弊,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任何一種文化其影響力、作用力都是同樣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對創新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思考時,曾比較過他早年留學就讀過的兩所美國大學。他說:“后來我轉到加州理工學院,一下子就感覺到它和麻省理工學院很不一樣,創新的學風彌漫在整個校園,可以說,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15]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特別是學校文化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是不同的,有助于學生創新的學校文化對學生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文化來促進創新教育的實施。同時,我們也能夠在文化構建上有所作為。伴隨著社會物質、制度的變化與發展,文化會做出適應性的反應,而文化中某一方面發生變遷很可能會使其他方面也發生相應的變遷。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表現,因此,我們需要對文化進行順勢引導。
(一)研究內容上要加強對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中,對于創新能力培養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等的關系有較為深入的探討,相對于這些比較宏觀的領域,后續的研究應更加關注微觀層面,特別是關注對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的研究。這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而言,影響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是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等微觀層面的文化。學校文化、教師文化構成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小環境,而環境特別是創新活動中人身處于其中的小環境,是影響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甚至將環境列為創新能力的構成因素之一,他認為環境可以通過評價、傳播、修正創新思想來支持創新活動。其次,作為大環境的宏觀文化,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傳統文化都會在學校之中、在教師群體中有所體現,都是形成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的重要來源。因此,通過微觀文化可以更好地考察宏觀文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際影響。最后,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關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的研究在數量上還相對不足。僅以創新教育中的“教師文化”研究為例,在“中國知網”上,以“創新教育”和“文化”為主題詞,可以搜索出時間跨度為10年以上的相關文獻71 591份。這之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是13 489份文獻,而與“教師文化”相關的是8 388份。可以說相對而言,與教師文化相關的研究成果數量在總體上所占的比例不大。
(二)研究方法上應更加關注和采用“質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有的注重進行定量分析,有的運用推理與演繹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更深入地揭示文化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動態的復雜關系。特別是隨著研究內容的重心轉移到微觀文化領域上,研究方法更需要進行調整,需要采用更為適合的“質的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是研究者將自身作為研究工具,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田野記錄、開放式問題等方式收集定性資料,并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的詮釋,從而構建研究的觀點和理論。“質的研究”基于事實,也屬于實證性的研究,但是它不是對研究對象進行假設檢驗和標準化的定量分析,而是對研究對象進行現狀呈現和解釋性研究。“質的研究”關注到研究的整體性、復雜性和動態性,適合對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學校文化、教師文化進行研究。通過這樣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揭示出文化的整體性、復雜性以及作為“整體”的文化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影響的復雜機制;另一方面,有利于對文化與創新教育間的關系進行動態把握,可以揭示出學校文化、教師文化對學生創新能力影響的途徑、方式,同時也有助于對創新教育下的學校文化、教師文化的構建進行研究。
[1]阿瑞提.創造的秘密[M].錢崗南,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99-416.
[2]盧伯特.不同文化中的創造力[M]//斯騰伯格.創造力手冊.施建農,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81-288.
[3]周林,查子秀,施建農.5-7年級兒童的圖形創造性思維測驗(FGA)的比較研究——中德技術創造力跨文化研究結果之一[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1):19-23.
[4]申繼亮.從跨文化比較看我國創造性人才的培養[J].中國人才,2004(11):57-58.
[5]申繼亮,師保國.青少年創造性跨文化比較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0(6):13-14.
[6]司曉宏.文化、教育與民族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8):1-4.
[7]石中英.中國傳統文化阻礙創造性人才培養嗎?[J].中國教育學刊,2008(8):1-5.
[8]張理智.創新教育觀念誤區分析[N].中國教育報,2008-08-12(4).
[9]馬維娜.創造性教育的文化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7(12):8-10.
[10]劉東菊.學校文化建設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5):8-11.
[11]蔡克勇.大學校園文化與創造性培養[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2):11-14.
[12]Fleith,Denise de Souza.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 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J].Roeper Review,2000(3):148-153.
[13]Cropley,Arther.J.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M].London:Kogan Page,2004:202.
[14]岳曉東.誰是最成功、最可愛、最有創造性、最令人崇拜的中國人:香港與內地大、中學生的調查及思考[J].教育曙光,2006(53):732.
[15]顧雪林.“錢學森之問”帶來的痛與思[N].中國教育報,2009-12-25(4).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f Cultural Research in Creative Education
Jiang Lihua
(College ofEducation,Liaoning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9)
The cultural research of creative education focuses on how cultural patterns influence creativity;the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ative cultiv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chool culture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ulture.The reflec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finds that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ue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This study suggests correct understandingofthe cultural function on creativityand focusingon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creative Education;capabilityofcreativity;types ofculture
G 40-01
A
1674-5450(2017)01-0105-04
【責任編輯:趙 穎 責任校對:趙 踐】
2016-10-15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W2015238)
姜麗華,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