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之上的格局與陷阱
在號稱是“資本寒冬”的2016年,共享經濟一路呈現繁盛之勢,成為互聯網創投圈絕對的主角。資本競投的故事離我們較遠,街頭五顏六色的單車卻離我們很近。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已有數十家企業進入共享單車領域,包括摩拜、ofo、小藍、優拜、騎唄等。據了解,截至今年2月,摩拜單車已進入北京、上海、武漢等15座城市,在上海就投放了10萬輛;ofo共享單車則覆蓋全國33座主要城市,投放單車80萬輛。
從今年1月25日在濟南投入運營開始,摩拜單車憑借環保、健康、時尚的出行理念和人人可負擔得起的租車價格,受到了濟南市民的廣泛歡迎。春節期間,有超過10萬人次使用過摩拜單車,總騎行距離超過22萬公里。
就在共享單車一路乘風破浪,向著更多城市高歌猛進的時候,亂停亂放、惡意破壞甚至直接騎回家等不文明現象隨之而來。正如滴滴的野蠻生長必然迎來法規的“早產”出臺那樣,共享單車市政公益的重疊使其未來的發展變得更加復雜。
共享單車只是共享經濟浪潮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有人將家里空余的房間布置成精致的主題小屋,成了旅游者搶手的“客棧”;有人得閑后在家燒飯,便宜賣給忙碌的上班族,結果成了有名的“大廚”;有人分享自己擅長的技藝,獲得了許多關注,還出了暢銷書……
這些看似“非常規”的聯系正在產生實實在在的價值:供方獲得了額外的收益,而需方則以更低的成本獲得了產品或服務。這就是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而來。業內預計,未來5年我國共享經濟增長年均將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或將占我國GDP的10%以上。
在全球范圍內,我們看到:共享WiFi的代表必虎WiFi,共享出行的代表UBER,滴滴打車,ofo;共享空間代表Airbnb,面向全球的在線工作平臺AAwork,共享資金價值代表Prosper,共享飲食的Eatwith等。2013年3月9日,《經濟學人》雜志在其封面文章第一次詳細描述了“共享經濟”的場景后,共享經濟的模式已在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生活。無論在金融業、旅游業,還是教育業與零售業,共享經濟都在以方興未艾之勢,野蠻生長。
共享革命與“我們”的時代
“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的。從本質上來說,共享經濟是一種“合作消費”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模式下,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擁有創造收入的能力。
作為入選美國《時代周刊》的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它在初始階段,卻是個傷心的故事。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后,遇到當頭棒喝的人們對于自己買了太多“無用”物品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經濟的寒冬里,人們開始清點自己家閑置的房間、汽車、物品,放到互聯網的平臺上換錢貼補家用或者以物易物省錢——這是“共享經濟”的前傳。
實際上,從古羅馬到法國大革命,支配權和使用權一直是分離的。古羅馬的財產取向跟互聯網有類似的地方,重視財產利用的權利,財產閑置不用,又不讓別人使用,是一種浪費。而伴隨著以租代買的興起,支配權和使用權再次分離。與此同時,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還從互聯網里帶來了合作、個性與務實。
然而,發展的方向是開放式的。它對傳統產業的破壞力、它在事故中承擔的責任、它的收益多寡、它的盈利模式等都成為前行道路上的重重障礙。歐盟的研究報告里還指出,從客戶的角度講,這種創新最大的挑戰是信任。上陌生人的車、住陌生人的房子、與陌生人共享美食、美酒與美景……共享經濟為整個社會信用體系重建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從經濟學的角度為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吹響了號角,在該書作者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杰里米·里夫金看來,協同共享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21世紀的下半葉甚至會取代資本主義,成為人類社會主導的經濟形態。那個時候,生產率極高,物聯網發達,導致邊際成本趨近于零。數十億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互聯網上共享能源、信息和實物,所有權被使用權代替,“交換價值”被“共享價值”代替,人類進入新紀元。
共享革命已經到來,它從理論上和價值觀上都像人類經濟與環境的一條新出路。然而在這個黑天鵝亂飛的時代,它到底能走多遠?我們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它具備改變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