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俊
【摘要】21世紀的到來,工業革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便利,以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開始反思自身的生存空間以及生活方式,環境藝術設計應運而生。環境藝術設計關注的是生態理念和生態理念的應用。為了更好的發揮其作用,這篇文章首先介紹它的含義、設計理念和特點,進而詳細介紹了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和實踐。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生態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226-01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世界各個國家都舉辦了“綠色運動”,20世紀下葉,西方國家興起了基于綠色的環境藝術設計熱潮,生態理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如今,隨著社會主義進程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中引入生態環境理念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人們開始反思環境問題、改變破壞環境的方式,使得環境設計和生態相互相成、緊密結合,進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含義
環境藝術設計要結合環境的光學、力學、成本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然后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再進行相關設計工作。環境藝術設計主要包括:(1)園林設計,(2)室內設計,(3)建筑設計等。其相關的設計理論有多方面,同時設計很多基礎工具的使用,例如:(1)繪畫,(2)制圖,(3)色彩構成等。
二、該項設計中生態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高效性
在設計中應該始終堅持杜絕浪費、轉變粗放模式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以低成本、高效益為追求的目標。
(二)持續性
這項設計不論在結構布局還是在設施的設置以及設計構思等方面都不僅應該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且應該適當的考慮后代的需求。
(三)多樣性
產品的設計應該具有多樣性,這樣才便于消費者進行選擇,引導消費者主動消費,避免消費者無選擇的壓力。
(四)循環性
該設計在材料和資源上要盡量的自行分解和消耗,以達到循環利用的效果。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要有一條有效的資源利用到污染物分解的閉合循環線路。
三、該項設計中生態理念的原則
(一)科學指導
在設計初始,一方面,應該考慮合理的使用高科技材料,降低對資源的浪費。另一個方面,可以利用先進技術提高高科技材料的使用率,創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藝術的參與設計
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環境,把它歸納到環境設計中必須堅持藝術的原則。所以設計師應該用現代的眼光去分析和設計產品,創造出不僅美觀而且符合當代社會的環境。
(三)尊重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具有自我恢復和維護的能力。所以在設計環境藝術時,設計師要充分考慮大自然自我恢復的能力,促進大自然生態的自我修復。除此之外,也要知道大自然發展的進程,從而使得設計出的產品更親近大自然。
(四)材料利用原則
指的是設計時要遵循合理利用的原則,考慮原有的材料和需要用到的材料等;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環境的破壞,充分利用不可再生能源。整個過程中遵循合理利用和開發原有景觀,那么設計師需要考慮原有設施和材料,還需要考慮以后要用的材料等;應遵循減少資源的浪費、破壞環境的現象,慎用不可再生能源;遵循有效利用材料和設施、回收材料、資源等循環利用的原則。
四、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利用天然材料
在設計中要求設計師在使用天然的材料之前要深入了解該材料的各個屬性,比如:(1)用途,(2)自身特點,(3)加工技術等,以便對天然材料合理的使用。舉例說明,為了創造舒適的環境,可能會用到某些帶有清香味的樹木,但是這種樹木絕對不能對人們的健康有害;利用鵝卵石的形狀和性質,可以用于鋪路,人們方便行走的同時可以活血健身。合理的使用天然材料可以加強人們的生態理念。
(二)注重環保設計
這不僅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精髓,而且是生態理念的精髓。環境保護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充分節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所以,設計師應該把能源低損耗和低碳生活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綠色環保和節能有機的結合起來。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整個設計最終的目標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人們。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的滿足人們的需求,達到該設計可以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舒適的生活的目標。除此之外,該設計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要滿足環保的需求,也要體現對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的關愛。
綜上所述,生態理念必須貫穿于整個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師應該合理使用各種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嚴格污染、耗費等,同時始終堅持生態理念,設計出良好的設計,更好的服務于人們。
參考文獻:
[1]馮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化研究初探[J].藝術教育,2014(6):17-18.
[2]杜異.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系統的基本理念[J].裝飾,2015,151(11):10-11.
[3]揚維.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設計,2014(2):78-79.
[4]王淮梁.生態視野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展望[J].當代藝術,2014(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