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合格的專業人才,才是學院發展的硬道理。高職院校是培養一線專業技術人員的搖籃,要想使學校能夠在歷史的洪流中長存,必須抓住“育人”這個根本。民辦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相對缺乏,更需要找準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利用有限的資源,不斷進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各種探索和努力,通過切實有效的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院專業建設,才能使“育人”真正的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職 ?財會 ?改革
【課題項目】河北省民辦教育協會2016年度立項科研課題(河北民辦教育研究基地分管)《新常態下民辦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改革研究——以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為例》,編號:HBMXYJJD1612。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250-02
根據《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共有民辦高校734所(含獨立學院275所),比上年增加6所”。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民辦高職院共同關心的問題。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合格的專業人才,才是學院發展的硬道理。高職院校是培養一線專業技術人員的搖籃,要想使學校能夠在歷史的洪流中長存,必須抓住“育人”這個根本。民辦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相對缺乏,更需要找準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利用有限的資源,不斷進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各種探索和努力,通過切實有效的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院專業建設,才能使“育人”真正的落到實處。本文以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為例,對民辦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改革進行探究。
一、研究的思路
通過對財會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情況和國內先進院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研,經過深入細致的討論分析,結合學院的具體情況,在借鑒同類學院的先進經驗的同時,對現行人才培養體系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進行拓展,制定了新的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財會人才分層次培養(精英型、專業型、通用型)的思路,與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建立差異化課程體系培養財會專業人才。具體內容如下:
1.根據社會崗位需求及學情差異設立不同培養方向
在財會大類專業下細分多種人才培養方向,設立包括以培養精英型會計人才為目標的注冊會計師(助理會計師)方向,滿足自我管理能力強、學習上高要求學生的需求;以強化某專項崗位技能為側重的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等培養方向,滿足大多數以就業為目標的學生的需求。
2.將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理念融入課程體系
根據培養方向的不同,在其相關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一是,適度增加財務信息分析、財務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培養學生財務分析、企業運營管理能力的高端課程,教給學生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培養學生財務問題的分析能力,為進一步的求學或走向高級財務管理崗位夯實基礎;二是,根據專業培養方向,有選擇的增加多種類型行業企業的會計業務處理課程,增加會計職業技能類實訓課程,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其未來的就業空間。
二、遇到的困難
在教學改革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如下:
1.現行會計專業課程內容偏重理論,技能培養相對薄弱
問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教學條件限制和師資能力不足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現代會計工作離不開電腦和網絡,小到發票的取得和認證、勾選,大到企業賬務處理、報表編報、稅費的申報繳納等都需要通過電腦、軟件、網絡的支撐。會計職業技能的培養,需要學生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進行仿真實操練習,從做中學。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資源配置相對不足,實訓條件有限,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需要適當改善。
在師資方面,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本專業知識完整,而且在工作中都非常認真盡責。但大部分教師沒有或少有真正的、獨立的在企業中從事會計工作的經歷,使其在會計職業技能實訓課程的授課受到局限,無法以會計的職業思維和工作手法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
2.現行會計專業課程內容涉及行業較為單一
經濟社會中存在多種經濟業態:工業、商業、建筑業、房地產業、服務業等。各行業對財務人員都有一定的需求,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會計工作也是各個行業都有涉及。但傳統的觀念認為:工業企業的會計核算流程是最基礎、最全面、最完整的,掌握好工業企業的會計核算對其他行業會計知識可以觸類旁通。所以,現行高職院校的財會教育多以工業企業會計核算相關知識為主,少見其他行業會計課程,這就忽略了除工業之外的其他行業的會計核算自身的特殊性,學生面臨職業選擇時也會缺乏自信。
3.關于“考證”與“就業”對知識體系的不同要求
現行高職院校會計類教材均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的,所有會計考試(包括從業資格證考試和職稱考試)也都是依據《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但自2011年財政部對會計準則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出臺了新的《小企業會計準則》。這就使得不同企業的會計工作有了不同的“行為規范”。大中型企業遵循《企業會計準則》,中小型及小型微利企業適用《小企業會計準則》。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小型微利企業。(國家稅務總局對于小型微利企業的劃分標準是: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會計類相關證書的通過率是衡量一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切實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以現行教材為依托,重視對《企業會計準則》的學習。但是同時還需要兼顧學生就業后的實際應用,考慮《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如何在“考證”與“就業”對知識體系的不同要求下達到平衡,是我們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遇到的難題。
三、解決的對策
1.完善基礎設施
培養適應時代特色,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需要高職院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保障電腦資源配置、購置企業財務軟件、升級報稅操作系統,建立與社會真實財稅環境相匹配的會計實訓教室,給學生創造培養職業技能的外部環境。
2.提升教師技能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教師掛職到企業進行業務實踐的機會,鼓勵教師積累本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培養專業教師的會計實踐技能,提升專業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切實提高會計職業技能相關課程的教學能力,從而更好的開展會計類專業實訓課程教學。
3.夯實專業教學
切實做好實踐課程的內容設計,將社會對就業者的專業需求融入教學,有選擇的把除制造業之外的其他行業類型介紹給學生,把各類型企業的會計專業知識教給學生,拓展其財會知識的廣度;增加《小企業會計準則》相關課程,或是要求專業教師在授課時將《企業會計準則》與《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差異對比融入課堂,豐富學生知識貯備,延展其專業知識的深度,為學生構建相對完整的財會專業知識體系。
總而言之,教書育人,責任重大;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完善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艷.會計教育理念與創新能力培育.會計研究.2016(2):89-96
[2]孔全會.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規劃教材建設的思考與實踐.課程與教材.2016(26):57-61
[3]劉慧敏.會計教學中理論與實訓的有效結合.經營管理者.2016(9):435
作者簡介:
趙輝,女,大學講師,管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