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閆鵬 王君言 周陽
摘 要 在新媒體閱讀形勢急速發展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方式、閱讀習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們需要了解大學生在新媒體閱讀方面出現的問題及不足,以此來探討相應的對策。本文首先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大學生在新媒體閱讀方面的基本情況,再通過SWOT法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態度,在閱讀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 新媒體閱讀 SWOT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16
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載體,近年來由于其硬件條件的不斷發展,已經發展得趨于完善。與之相應的,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只有了解、分析、追蹤大學生在新媒體閱讀下的心理精神狀況,才能讓新媒體和大學生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充分利用新媒體閱讀的優勢成才成長。筆者在徐州工程學院進行了問卷調查,隨機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最后回收調查問卷分數450份,有效份數446份。參與調查者均為在校的一、二、三年級文科、理科、工科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基于SWOT的新媒體閱讀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精神狀況
在大學生中,使用新媒體進行閱讀已經相當普遍。但有些人執著于紙質閱讀,對新媒體閱讀有著較深的偏見,認為新媒體中存在著傷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因素。而有些人癡迷于新媒體閱讀,以致于不分是非對錯。針對此種情況,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地面對新媒體閱讀,筆者使用了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通過對被分析對象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加以綜合評估與分析得出結論,通過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來清晰地確定被分析對象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對象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調查研究從“優勢因素、劣勢因素、機遇因素、威脅因素”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全面了解大學生對這種閱讀形式的理解和使用,從而幫助當代大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和態度面對新媒體閱讀。
1.1 優勢因素
(1)新媒體閱讀包含互聯網閱讀、手機閱讀、電子書閱讀等多種閱讀形式,學生通過以上形式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了解實時資訊。據統計,當下大學生普遍利用過新媒體進行閱讀,近85.3%的學生會經常進行新媒體閱讀。各種新媒體閱讀形式,也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可以給學生提供多種看待事物的觀念和方法,也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知識,讓學生可以主動地拓寬視野、了解社會。
(2)大學生打破傳統紙質閱讀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在瀏覽信息、發表評論和網上與他人交流時,由于新媒體的虛擬性、便捷性、個性化的因素,大學生更容易釋放自己的個性,展現自己的風采,有利于學生豐富自己的情感,通過新媒體可掌握如何表達、控制、發泄情緒的方法。通過個性的新媒體閱讀,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職業興趣和價值觀念等。
(3)由于當下互聯網+的特點,大學生通過新媒體閱讀可以更好地參與到當下的社會活動中去,更好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結合互聯網+的線上與更多人的交流和線下與同學舍友的分享,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結合線下傳統的學習、考試和線上網絡教學平臺和電子閱覽的學習,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專業,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
1.2 劣勢因素
(1)新媒體閱讀會占據大學生過多的學習生活時間,調查發現,近95%的大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新媒體閱讀的目的是娛樂放松心情,且大學生新媒體閱讀的頻率相當高、持續時間相當長。據統計,82%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兩個小時,每周進行新媒體閱讀的次數在3-5次和5次以上的占總人數的80%。適當地通過新媒體調整心情和狀態是可取的,但是部分大學生沉迷于這類活動,對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起到了消極作用,甚至部分大學生過分沉迷其中,導致精神萎靡不振。
(2)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而大學生因為自身經驗不足,對待這類問題更容易缺乏理智和冷靜的思考,容易對學生的價值觀和精神產生負面影響。從問卷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遇到虛假信息、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等,都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予以規避,但是仍有30%-40%大學生對這些信息不知如何處理,甚至輕信這些信息。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恰當解決,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負面情緒等。
1.3 機遇因素
(1)在新媒體中有大量的信息,很多信息資源依然在不斷涌現,逐漸構成一個復合的信息網絡。據統計,79.8%的學生是用新媒體進行學習、39.3%的大學生瀏覽相關專業網站。我們可以利用引擎搜索、網絡導航等,將學生們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彌補平時單一教學課程的缺點,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成效。
(2)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有一定的判別能力,對于網絡的糟粕,大多數人會去選擇關閉不去閱覽。據統計,有66.7%的學生對于宣傳的思想道德內容會進行選擇性的閱讀,僅有6.9%的學生會認真閱讀。所以可以適當結合學生的個性需求,通過新媒體閱讀平臺,去弘揚、傳播社會正能量,借這個機遇,通過這個平臺對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1.4 威脅因素
沉溺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將在新媒體閱讀中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通常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交流,與之帶來的就是大學生在實際交流中的能力缺失。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只能在網上交流,面對面交流時會呈現出緊張和不安情緒,不能表現出自己的真實和坦率。由此,可能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學習之余,這方面的心理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2 新媒體閱讀背景下大學生精神狀況建設對策
2.1 從大學生本身著手,引導其對待新媒體閱讀正確的態度
(1)據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新媒體中發布的一些消息存在著不同的看法。24.6%的學生對發布的信息非常相信并受其影響或者是完全不相信,可謂是兩種極端。前者這種做法太容易受到新媒體消極因素的影響,而遭其禍害;而后者這種做法卻武斷地將新媒體中的積極因素拒之門外,可以說是對自己內在提高的一種機會錯失。在筆者看來,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面前漸漸缺失獨立思考能力,而一味地迎合或者拒絕外來信息,漸漸地喪失了自我創新與探索的激情。因此我們在接受新媒體給我們帶來信息的同時,應積極思考甚至通過親身實踐來驗證它們的可靠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拒絕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
(2)在運用新媒體時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要在新媒體上發布虛假、迷信、色情等不良信息,并且呼吁身邊的朋友參與其中。大學生需要履行社會義務,承擔起社會責任,杜絕一切不良行為在新媒體環境中發生。在運用新媒體時要做到遵守社會道德與法律,此外,還要積極響應并發起具有正能量的活動。
2.2 從教育工作者著手,更好地使用新媒體,建立高素質的教育工作隊伍
據調查發現,面對新媒體閱讀,大學生仍有許多問題無法獨自處理,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必要的引導。所以教育工作者也必須參與其中,將利處擴大,將弊處消除。
(1)新媒體的出現有利于大學生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網絡傳播速度快,言語思維表達較開放,言論較自由,這些都比較符合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大學生充分利用新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同時也通過新媒體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開闊了眼界和思維,對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有一定的好處。教育工作者正好可以利用學生喜愛新媒體的這一特點,在網上發布學校新聞,傳播正能量;借助微信或其他平臺進行師生交流,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也可在新媒體中組織論題辯論,讓學生們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而強化思維邏輯、開拓眼界……
(2)新媒體的信息泛濫,容易使大學生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在新媒體的利用中,人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所以在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不但需要學生的自律,更需要學校教育的引導。因此需要學校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新媒體的本質所在;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深刻體會有益信息與有害信息對人們不同的影響;培養大學生對信息的分類、鑒別能力,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2.3 從社會大環境入手,創造更好的新媒體閱讀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腦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隨著一種新生事物的誕生,總會產生許多附帶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電腦的附帶品網絡便像一場熊熊大火,蔓延了整個地球,似乎網絡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網絡的虛擬性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自由,因而贏得了無數人的青睞。網絡的發展也產生了它的附帶品——網絡語言、網絡詐騙、網絡暴力……
在如今的社會中,有人為了大把鈔票、為了所謂的知名度,放棄道德底線,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在這些人眼中,網絡成了可以胡作非為的“法外之地”。造謠中傷、惡意污蔑、低俗炒作成為慣用伎倆。“網絡蛀蟲”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互聯網輿論生態卻被污染得烏煙瘴氣。正所謂“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當“不信任”成為習慣反應,傳播真相有時反倒成了“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既可悲,又可憂。謠言既要止于智者,更要止于“知”者。對法律的敬畏,對道德的尊重,就是最好的“知”。網民不要隨意跟風,新媒體這個大環境也需要法律來維護其純潔性。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揭秘造謠“專業戶”的炒作手法和生財之道[N].海東時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