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 賈敬全
摘 要 高等教育事關當代與未來社會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堅持實踐教學,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原則,堅持跨學科交流,走出教室,走進生產實踐,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創新教育模式。基于協同創新的視角,從經濟學專業教育的客觀現狀出發,探索與研究高等教育新模式,提出了創建跨學科交流教育、實踐教學學分制、設立政府產學研協調體制與機構等若干建議。
關鍵詞 協同創新 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育學分制 認知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20
0 引言
高等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關鍵環節,既要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也要培養品德優良的社會成員。改革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而后者又推動了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當前,經濟轉型對傳統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成為當前用人單位的熱點需求。面對這種人才需求變化,高等教育應隨之深化改革,重點推進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彭紀生、吳林海(2000)認為技術協同創新可從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有四個子系統,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與應用四個系統;微觀層面由個體在生產中銜接環節協作完成,從發現潛在市場到創新擴散,重塑技術創新模式,并行交叉,乃至一體化。①宏觀層面要實現協調創新,須四個系統協作。若要動態持續協同創新,則須在此基礎上再完善。知識產生、擴散、普及與創新邏輯是從發現問題開始,從實踐了解情況,從情況發現問題,從問題解決總結經驗,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規律形成知識。本質上創新源于實踐,故認識實踐是創新起點。信息搜集與發現問題屬于創新起點。解決問題是實踐創新,衍生出新方法、新技能,是經驗的基礎材料。從個例表現的共性尋找規律是總結工作的主要內容,即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升華。發現規律并加以普及形成新知識。從經驗總結到新知識形成并普及屬于理論活動范疇。但創新并未停止,而是通過新知識普及應用,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新方法,如此循環往復實現持續創新。協同創新系統應包括五方面,信息搜集,問題發現與解決,經驗總結,規律與知識形成,知識擴散五系統,環環相扣,循環往復形成持續創新機制。
1 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生成機制
經濟學衍生于哲學,哲學衍生于人類實踐對客觀世界與人類關系的思考。根本上經濟學要探索自然與人類協調發展的途徑。高教階段經濟學人才培養應結合社會與自然狀況,培養學生思考并解決兩者矛盾的能力,促進學生團隊協作、跨學科交流的思維模式。社會轉型要求傳統企業轉變思路,提高創新能力,實現產學研協同發展。日益復雜市場環境下,企業面臨的問題出現了交叉性,問題往往不再是單方面問題,涉及跨學科、網絡型問題。網絡型問題是指企業面臨的問題因自上而下、橫向交叉生產鏈產生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依靠上下游與并行企業相互協同。因此市場對人才需求由專精向復合型轉變。故經濟學教育也應由專業理論教學向復合型、應用型轉變。
(1)堅持實踐是認知真理的起點。協同創新的基本思路是產學研一體化,經濟學教育應緊密聯系生產實踐。②在展開理論教育之前,應讓學生了解掌握實踐情況。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生產車間,走進市場活動的一線,真實感受與認知市場,從豐富多彩的生產與流通活動中去了解市場。變枯燥單純的課堂教學為形象具體的實踐教學,遵從人類認知知識和真理的思維邏輯。
(2)堅持經典理論的歷史教育。經濟學經典理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只有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對經典理論的認識才有深刻的體會與理解。在現代信息資訊較為發達的情況下,學生在接受理論教育過程中會從客觀情況去認識經典理論。根據課堂教學情況,許多學生在理論教育中會提出許多質疑。原因在于學生是從當前經濟狀況去看待年代久遠的經典理論。現實條件與理論的歷史條件相去甚遠,經典理論成立的環境條件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對經典理論產生質疑與困惑也就不難理解。
(3)堅持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在實踐與理論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理論與當代客觀情況進行思考,發現并提出問題。可以是理論問題,也可以是現實問題。在問題意識基礎上,促進學生團隊協作,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尋找解決方法,或對理論不足進行總結并形成新觀點或新解釋。理論是否能夠充分解釋當前經濟現象對學生的專業教育將產生兩方面積極影響:一是培養學生用實踐去檢驗理論,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二是從理論出發,發現經濟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培養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4)堅持復合交叉學科交流,拓寬認知視野。專業認知市場活動有其局限性,既帶來了認知問題的深度,也帶來了專業視角的狹隘性。對科技進步的理解存在專業的狹隘,這是社會與自然科學分界造成的。創造跨專業合作平臺,引導學生參與跨學科交流有利于學生對于技術進步的現實認知。同時,跨專業交流也為學生在未來工作中提高協同能力,提升跨學科、交叉學科領域工作效率提供更寬闊的視野。
2 經濟學專業人才教育的新模式
堅持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經濟學教育新模式應堅持認知真理的人本位邏輯。新模式遵從認知邏輯,尊重實踐教學的首位性,堅持跨專業學科協同創新,從更全更深角度認知實踐、理論與規律。新模式要求經濟學教育突破封閉式課堂教學的限制,開闊教育思路,走出教室,走進生產,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新模式也要求突破專業的局限性,從更開放的視角認識經濟活動,發現與解決問題,探索經濟新規律。實踐是教育的起點,理論教學結合實踐平臺大量素材,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具象。繼而,從理論教學到實踐平臺為完成理論上升實踐。實踐活動非常復雜,專業視角具有深度,但難以全面。跨學科交流平臺是提高學生綜合認知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平臺。結合實踐平臺的素材,幫助學生深刻具體地發現問題。交叉復合性問題對跨學科交流提出了要求,高效率解決問題需要跨學科交流平臺。③生產實踐不斷發展,新問題不斷出現,如此往復,經濟學教育循環展開,保持專業教育先進性與科學性提供創新動力。
實踐平臺的搭建需要院校、企業、政府及專業研究機構的共同協作完成。校企合作涉及知識產權、人才交流、制度創新等多領域內容,單獨依靠院校與企業無法實現充分合作。協同創新教育新模式應利用政府在組織協調方面的優勢,促進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課堂教學也應在原理論教育基礎上更多地參考借鑒現實生產問題,結合實踐中的真問題、真矛盾進行剖析和思考,引導學生使用專業理論思考與解決現實問題。在理論教育基礎上,再次走出課堂教室,讓學生帶著理論走進生產實踐,觀察與思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完成理論上升到實踐的升華。專業理論局限了認知與研究問題的視角,實踐問題可能帶有交叉學科特點,因此,跨學科交流是擴寬學生認知、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再拓展。這種交流有助于引導學生從更廣泛、更專業、更具體的角度探索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和有效解決途徑。由此,在本科四年制教學中,經濟學專業教育從單純理論教學轉變為“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跨學科交流”新模式。新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專業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結合能力,認知與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素質。
3 政策與建議
基于協同創新教育新模式,結合經濟學教育現狀,給出若干建議。首先,重視實踐,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知規律,加強經濟學專業實踐教育。實踐教育不應局限于實驗教育,應是走進生產實踐,真實觀察與參與實踐。在四年制本科教育體系下,大學第一學期應重點安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而不是在其畢業之際,讓其匆忙完成實習報告。短期的畢業實習對于提升學生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是有限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專業學習,所以實踐學習應納入教育學分考核管理。其次,重視實踐平臺搭建,構筑實踐環境,實行集中管理。實踐是根據專業需要展開的教學活動,應根據經濟學專業對口部門進行集中實踐。活動涉及高校、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的協調,需要借助政府部門的配合進行組織協調。這種協調是長期的過程,政府部門應設置專門機制,組建專門機構,搭建實踐教學公共協調平臺促進產學研組織間的協調。其三,高校之間、內部各專業之間及高校與研究機構之間應構建交流平臺,使得跨專業交流長期化、機制化與規范化,拓寬專業研究與學習的視野,提高解決復雜性、交叉性難題的能力。
注釋
① 彭紀生,吳林海.論技術協同創新模式與建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0(5):12-16.
② 許曉東,孫曉程等.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高校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2):72-75.
③ 何自力,沈亞平.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南開大學經濟、管理、法學跨專業人才培養實驗[J].中國高等教育,2006(9):55-57.
參考文獻
[1] 嚴龍茂.政校企協同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6(11):63-66.
[2] 王晶彥,王靜.經濟全球化視角下交叉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經濟師,2016(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