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榮
2016年的中東歐地區形勢,在政治和經濟上基本實現了穩定發展局面,在整個歐洲范圍非傳統安全政治躍躍欲試下,各國傳統左右翼政黨仍居政壇主流,一些政黨對治理模式進行調整,但經濟能否持續回暖,面臨諸多挑戰。外交上,中東歐國家在大國博弈中,謀求多元務實發展。
2016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深度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歐洲整體因受到英國脫歐導致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受挫、烏克蘭問題持久化、難民潮、恐怖襲擊和經濟復蘇緩慢影響,形勢更加復雜。在此背景下,中東歐各國積極應對,對內以穩定和發展為先,局勢相對平穩,經濟企穩向好;對外力求務實多元,成為歐洲相對穩定的板塊和經濟新興力量。
政局總體穩定,
政治生態呈現新特點
各國當局控局能力較強。中東歐地區主要國家政府基本保持穩定,部分國家政府改組或執政聯盟分化組合,但總體態勢未變,對政局仍能掌控。波蘭法律與公正黨一黨獨大,積極推動改革、踐行競選承諾,政府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匈牙利青民盟政府加強經濟建設和民生治理,巧打“難民牌”,民意支持率持續攀升。捷克三黨執政聯盟斗而不破,信任度達到40%。塞爾維亞前進黨聯盟同社會黨再次聯合執政,前進黨主導優勢擴大,決策力和執行力提升。
多國選舉有序進行。2016年年內,保加利亞舉行總統選舉,斯洛伐克、黑山、羅馬尼亞舉行議會選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提前舉行議會選舉,捷克、羅馬尼亞、波黑舉行地方選舉。總體看,東歐劇變27年來,中東歐地區政治運行成熟度不斷提高,各國選舉均在法律框架內有序進行,未引發政壇強烈動蕩,選舉后社會情緒平穩,大政方針未有顛覆性調整。
部分國家主要執政力量失去優勢。捷克社民黨在地方和參議院三分之一換屆選舉中戰績不佳,支持率降至2013年以來最低,2017年議會選舉形勢嚴峻。保加利亞公民黨總統競選失利,自2009年以來初嘗敗績,政府辭職,將提前舉行大選。斯洛伐克方向黨雖贏得議會選舉,但失去一黨獨大局面,被迫同政見不一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目前看,上述政黨的支持率下降將增加執政難度,面臨的挑戰增多,不確定因素上升。
民粹主義和“非傳統”勢力有所上升。整體看,中東歐地區傳統左右翼政黨仍居政壇主流,左右勢力相對均衡,但受官員腐敗、英國脫歐、難民沖擊等內外因素影響,民眾不滿和憂慮感增加,一些“非傳統”政黨黑馬頻出。捷克AN02011運動利用領袖魅力和傳媒優勢,影響力不斷攀升。斯洛伐克“我們的斯洛伐克—人民黨”和標榜非政治化的新興政黨“我們是家庭”、羅馬尼亞成立不久的“拯救羅馬尼亞聯盟”、克羅地亞“人墻黨”均一舉進入議會。隨著難民問題、烏克蘭危機、恐襲等不穩定因素的長期化,中東歐地區“非傳統”政黨有可能進一步走強。
一些政黨對治理模式進行調整。近年來,在歐盟社會、經濟問題積重難返,一體化進程出現倒退,黨爭激烈遲滯國家發展背景下,以匈牙利青民盟、波蘭法律與公正黨為代表的中東歐地區部分政黨開始反思、質疑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下的治理模式,逐步認同并趨向“集中力量好辦事”的理念。青民盟頂住外部壓力,通過修改法律、推出系列新政和惠民舉措同自由主義決裂,追尋“匈牙利模式”。法律與公正黨以“民族性”、“獨立性”為思想基礎,提出“修補波蘭”口號,推行有悖于西方規范的“新發展模式”。兩黨執政新思路和新模式均取得較好成效,執政地位進一步鞏固。
經濟保持增長勢頭,
但仍面臨考驗
區域經濟整體持續增長。繼2015年中東歐13國全部實現經濟正增長后,2016年區域經濟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勢頭,各國增長水平普遍高于西歐國家和歐盟平均增長水平。其中羅馬尼亞經濟預計增長近5%,居歐盟前列。捷克、波蘭、斯洛伐克經濟預計增長3.1%,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在2%—3%左右,匈牙利預計增長1.9%,主權評級已由垃圾級上調至建議投資級。
內外因促進經濟增長。從內部看:一是相對寬松的財政政策,在歐版量寬政策大背景下,各國利率維持較低水平,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推出減稅政策,降低增值稅、股息稅等稅率,增加了市場流動性;二是個人消費拉動,多國政府增加了公共系統雇員工資并降低所得稅,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增強;三是各國普遍推出再工業化戰略,著力發展制造業,如旨在將匈牙利打造成“制造中心”的伊里尼(工業4.0)計劃;四是政府公共投入增加,如波蘭推出約合23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從外部看:國際油價低位減少了企業成本;德國等經濟體出現復蘇拉動了西歐企業對中東歐投資;該地區國家對歐盟及第三方市場貿易上升,例如羅馬尼亞前九個月對歐盟內貿易額同比增長7.2%,捷克預計全年歐盟內貿易增長3%。
經濟持續回暖面臨考驗。2017年中東歐地區經濟有望保持增長勢頭,但也面臨多方面考驗。從經濟運行規律看,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給中東歐國家帶來的影響不同以往,區域內經濟并未進入實質上升通道,而將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調整階段。從內部因素看,大部分國家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結構調整遠未完成,先進制造業未形成規模,難以對經濟長期發展形成多元支撐。從外部環境看,各國對歐盟經濟依賴性較強,歐盟經濟復蘇仍然緩慢,2017年歐盟多國舉行選舉、英國脫歐進程、意大利公投后遺癥等不確定因素疊加,有可能對歐盟經濟產生沖擊并傳導至中東歐。英國脫歐也會在短時期內直接影響中東歐國家同英國投資和貿易往來。
外交積極進取,謀求多元務實
繼續支持歐洲一體化。隨著地區國家經濟同歐盟融合度不斷提升,各國都意識到實現長期發展重點要依托歐洲大市場、人員自由流動、歐盟援助資金以及歐盟企業投資。捷克2016年出口的80%以上面對歐盟市場,羅馬尼亞入盟后累計凈吸收歐盟資金265億歐元,克羅地亞75%的公共投資來自于歐盟資金。基于現實利益,盡管歐洲一體化遭受沖擊,但中東歐地區無論是歐盟成員國還是入盟候選國,總體上對歐洲一體化持支持態度。斯洛伐克在2016年7月1日出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積極作為,重拾民眾信心。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前,匈牙利、羅馬尼亞等盟內國家領導人公開呼吁英國留在盟內。西巴爾干五國(塞爾維亞、馬其頓、黑山、波黑、阿爾巴尼亞)雖距入盟標準相差不小,仍按歐盟要求積極改革,爭取早日入盟。另一方面,隨著歐盟核心力量削弱,中東歐成員國趁機補位、提升盟內話語權愿望更為強烈,波蘭、匈牙利等國在內政、難民等問題上多次公開同歐盟叫板。
在大國博弈中謀求多元務實外交。中東歐地緣政治復雜,美、歐、俄長期在此博弈,地區國家時常面臨選邊站隊。與此同時,主要國家采取靈活務實策略,開展多元外交,拓展安全、經濟對外合作空間。匈牙利在致力穩固同西方盟友關系的同時,在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堅持立場,繼續推進“東向南下”戰略,強化同俄羅斯、中國、中東、中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能源與經貿合作。塞爾維亞一方面開啟入盟進程,另一方面繼續發展同俄羅斯的政治、經貿關系。地區多國領導人年內多次出訪中東,在確保能源安全、擴大出口市場、增加引資渠道等方面尋求多元保障。
加強同北約軍事合作。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安全需求,處在對俄前沿的波蘭、羅馬尼亞等國一直要求北約加強軍事部署。2016年5月,北約正式啟動在羅馬尼亞南部軍事基地部署的反導系統,并開始建設在波蘭的反導系統陸基站點,計劃兩年內投入使用。2016年10月,北約防長會議后宣布,多個北約國家表示參與組建部署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4000人規模的多國快速反應部隊,將成為冷戰以來北約在東部前沿部署的最強軍事力量。俄羅斯對北約的舉動強烈不滿,公開表示如爆發沖突,羅馬尼亞等國將成為打擊目標。這些國家對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是否保持并加強地區軍事存在感到擔憂,呼吁特朗普勿忘盟友。
強化次區域合作。面對歐盟內部分歧加劇,應對挑戰不力,大國主導決策的現實,中東歐國家對歐盟不滿和失望情緒有所上升,抱團取暖意識增強,共同發聲、維護權利現象增多。相關國家積極利用維謝格拉德四國集團(V4)等次區域合作組織爭取自身利益。2016年年初,V4在難民問題上堅決反對攤派。英國脫歐后,德、法外長主動與V4協調立場,V4在歐盟峰會前發表共同聲明,爭取在涉及自身利益問題上的主導權。西巴爾干地區國家也加強在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協調,應奧地利邀請出席難民問題峰會并就邊境管控、難民遣返等問題形成重要成果。
2017年,中東歐多國將舉行總統或議會選舉,地區政局或將呈穩中有變態勢。如何鞏固執政地位,推動經濟增長,保障改善民生,緩解社會矛盾,仍是各國執政黨面臨的嚴峻考驗。特朗普正式就任后如何調整對歐政策,美俄關系如何變化,歐盟如何脫困都將為地區形勢增加不確定因素。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東歐中亞局)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