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英國全民公投選擇退出歐盟,引發政壇強烈“地震”,給英國政治格局、政黨政治甚至民主體制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和改變。進入脫歐軌道上的英國政壇“右強左弱”態勢進一步加強,社會階級對立加劇,民粹主義大行其道,傳統政黨不得民心,盡顯疲態,民主體制遭遇困境。如何應對新形式變化,“尋錨”定位,保持政黨吸引力將是英各政黨面臨的普遍挑戰。
2016年6月,英國脫歐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給英政壇帶來強烈沖擊,政府更迭,主要政黨先后經歷了一段內部動蕩調整期。震蕩過后,英政壇逐漸趨于穩定,但看似平靜的表面下依然暗流涌動。公投脫歐引發政壇動蕩背后反映出英社情民意、政治思潮、民主體制等方面出現重大變化。這一政壇“分水嶺”事件將對英政治格局、政黨政治甚至民主體制產生深遠影響。
保守黨、工黨經歷內部調整后漸趨穩定,蘇格蘭民族黨、
英國獨立黨趁勢而上
一、保守黨換帥,“新官上任三把火”,逐漸掌控局勢
2016年6月23日公投脫歐結果揭曉后,時任首相、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旋即宣布引咎辭職。保守黨隨后拉開領袖競選序幕。雖然最初有六名候選人躍躍欲試,但在一場悄無聲息的明爭暗斗后,時任內政大臣特蕾莎·梅脫穎而出,作為唯一候選人自動當選保守黨領袖并于7月13日出任新首相。作為長期征戰在英政壇的元老級人物和“留歐派”一員,梅上臺后打出三張牌,逐漸穩住陣腳。首先,“辭舊迎新”,組建平衡內閣。她清除卡梅倫內閣財政大臣奧斯本、司法大臣戈夫等“前朝元老”,出人意料任命黨內“疑歐派”代表約翰遜、戴維斯、福克斯等人出任與脫歐事務密切相關的內閣職務,維護黨內團結。其次,“揮別過去”,推行“新中間路線”。特蕾莎·梅表示,公投暴露了民眾對現實的不滿,今后將把施政重點從卡梅倫時代的經濟先行轉向促進社會公正,更加重視滿足中下層民眾的訴求,建設“為所有人服務的國家”。第三,“撥開迷霧”,明確脫歐時間表和原則立場。梅在多個場合表示,“脫歐就是脫歐”,必須“成功脫歐”,化解黨內強硬“疑歐派”疑慮。她利用保守黨年會及時公布脫歐時間表及思路,并適度妥協,推動其他政黨認可該時間表,掌控了脫歐議程主導權。上述舉措產生積極作用,梅較快平息了黨內紛爭,站穩了腳步。9月民調顯示,59%的英民眾認為公投脫歐后,英仍走在正確的軌道上,67%的民眾認可梅執政能力。
二、工黨“倒科”失敗,權力斗爭暫告段落,但黨內裂痕難彌合
2015年工黨激進左翼代表人物科爾賓當選該黨領袖后,一直與黨內“溫和派”齟齬不斷。公投脫歐激化了雙方矛盾。由于公投結果顯示很多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工黨傳統選區民眾違背該黨留歐立場,投票支持脫歐,多名工黨議員公開批評科爾賓在公投造勢期間“三心二意”,缺乏領導力。20余名工黨影閣成員相繼辭職,工黨議會黨團以176票贊成、40票反對的絕對優勢通過了針對科爾賓的不信任案,要求其下臺。但科爾賓拒絕辭職,雙方陷入僵局。隨后工黨被迫舉行第二次領袖選舉,然而科以61.8%的得票率再次當選,甚至超過2015年當選時59.5%的得票率。科再次當選后呼吁黨內各派捐棄前嫌,團結前進,黨內“溫和派”也表示暫不會“另起爐灶”,“已經到了團結的時候”,內部斗爭暫時告一段落。但是,科爾賓帶有激進左翼色彩的政策主張始終難以得到黨內其他派系的認可,黨內關于工黨將往哪里去的理念之爭和道路之爭始終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隨時可能導致剛剛結疤的創傷再次被揭開。
三、蘇格蘭民族黨穩守基本盤,并借公投脫歐之機“渾水摸魚”,將“蘇獨”公投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2016年5月,蘇格蘭民族黨連續三次贏得蘇格蘭地方議會選舉,獲得全部129席中的63席,再次組建政府,穩穩掌控蘇格蘭政局的主導權。蘇格蘭各派政治力量和三分之二民意都希望英國留在歐盟,而公投卻否決了留歐選項,在蘇引發強烈反應。出于順應民意考慮,蘇格蘭民族黨立即亮明立場,稱將窮盡各種政治選項保留蘇格蘭在歐盟的地位,并加緊與歐方聯系,探尋蘇單方面留歐或者獲得“特殊待遇”的可能性。與此同時,蘇格蘭民族黨借機推進“蘇獨”進程。該黨前領袖薩蒙德對此直言不諱,稱“英格蘭的困難就是蘇格蘭的機會”。該黨以公投結果違背蘇格蘭民意為由,宣布出臺二次“蘇獨”公投議案,征求社會各方意見,不遺余力推進“蘇獨”相關法律準備。此舉可謂“一石二鳥”,一來給蘇格蘭民族黨核心支持者吃下“定心丸”,讓他們相信民族黨從未放棄從政目標,鞏固執政根基;二來給英政府形成巨大壓力,為今后從中央政府爭取更大權力下放投棋布子。蘇格蘭民族黨還抓住工黨內訌的亂局企圖“上位”,向下院議長提請取代工黨成為議會正式反對黨,極力攪動政局。
四、獨立黨易主,重新“尋錨”定位,力爭更大作為
英國獨立黨從成立之初就把英國退出歐盟作為核心訴求和奮斗目標,是公投造勢期間最激進、最活躍的脫歐派領軍者,賺足了眼球。公投脫歐后,獨立黨領袖法拉吉聲稱,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經達到頂峰,決定辭去領袖職務。法拉吉急流勇退,獨立黨“完成歷史使命”,一時間迷失前進方向。新領袖選舉狀況頻出。首輪選舉產生的新領袖戴安娜·詹姆斯上任僅18天就宣布辭職,自稱威望不夠,難以領導獨立黨實現變革;第二輪選舉時,候選人之一斯蒂芬·沃爾夫因與同事沖撞丑聞退選,并稱沒有法拉吉的獨立黨將是脫韁的野馬。幾經周折,原副領袖納托爾出任新領袖。納審時度勢,調整獨立黨目標,提出該黨今后要為在公投中選擇脫歐的民眾代言,爭取脫歐派民眾選票,帶領獨立黨進軍英主流政壇。
英公投脫歐導致政壇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反映英社會思潮、政黨政治、代議制民主正在發生深刻演變
一、英政壇“右強左弱”態勢進一步加強
雖然公投脫歐對各黨均造成巨大沖擊,但右翼執政黨保守黨從維護執政地位的大局出發,較快統一了思想,結束了權力“真空期”,特蕾莎·梅的系列新政也較好彌合了黨內分歧,凝聚了各階層支持。她“脫歐就是脫歐”的承諾,更使得卡梅倫時期流失掉的強硬脫歐派選民再次回歸保守黨大本營。保守黨支持率明顯上升,維持在40%以上,甚至一度高達46%,超過反對黨工黨近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工黨持續走弱。科爾賓帶領工黨向左急轉,雖然黨員人數有所增加,但在選民眼中變得日益偏激狹隘、內訌不斷、治理無方,在溫和的中間階層中支持率下降。12月舉行的里士滿帕克選區補選中,工黨得票率從12.3%銳減至3.7%說明了這一點。此外,由于獨立黨、自民黨都把支持留歐的左翼選民當作爭奪對象,工黨傳統票倉選票可能進一步被瓜分。
二、英社會階級對立加劇,民粹主義大行其道
公投脫歐結果出人意料,原因之一是英精英階層想當然地認為脫歐利大于弊,英民眾不會做出不理智的選擇。公投結果給了精英階層一記響亮的耳光,揭示了精英與草根之間的巨大差異和嚴重對立。精英階層得益于全球化條件下資本、人員、技術的自由流動,占有的財富越來越多,是全球化名至實歸的受益者。然而,中下層民眾卻面臨著就業機會減少、福利待遇降低、生活壓力加大等困境,是全球化進程中的失意者。兩個階層的差距和對立隨著全球化加速發展日益擴大,最終通過公投暴露出來。中下層民眾用選票發出呼喊,表達了強烈的反移民、反體制和反精英情緒。草根階層怨聲載道,卻找不到代言人,也為民粹主義盛行提供了土壤。民粹主義提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卻善于迎合民意,煽動情緒。此次公投造勢期間,獨立黨極盡能事在基層宣傳造勢,將移民問題妖魔化,把復雜難解的社會問題統統歸咎于移民,贏得了社會弱勢群體的普遍共鳴,為凝聚脫歐民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傳統政黨政治不得民心,盡顯疲態,脫歐公投事件凸顯英政黨政治積弊
首先,政客把個人利益、政黨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前。卡梅倫發動公投的最初考慮是安撫黨內躁動的右翼疑歐勢力,希望用民主授權解決黨內政治分歧,不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連保守黨資深議員都曾暗示公投是一場政治豪賭。公投脫歐后,政客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及時“止損”,而是縱身投入到權力斗爭的“游戲”中,甚至不惜上演背后“捅刀子”、出爾反爾、聯合逼宮等“紙牌屋”橋段,各顧各的政治前途。其次,傳統政黨主導政治議程的能力下降。政治精英把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決策輕率地交民眾來做,反映出政治精英缺乏政治擔當。在公投造勢期間,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面對獨立黨代表的民粹勢力猛攻盡顯疲態,無力引導和影響民意,只能被民意牽著鼻子走。民眾對傳統政黨政治和政治精英感到厭倦,對主流政黨忠誠度明顯下降。數據顯示,1951年保守黨和工黨能得到96.8%的選票,2015年兩黨加起來只能得到67.3%的選票。
四、直接民主和代議制民主雙雙遭遇困境
脫歐公投投射出“一人一票”民主制度的失靈。28%的民眾未參與投票,其中青年人棄投率超過50%。48%的留歐民意被52%的脫歐民意粗暴否決,連英國人自己也在質疑:一部分人的民意能否代表所有人的民意?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工黨領袖選舉中。由于工黨領袖選舉廢除了選舉人團制度,引入“一人一票”,沒有任何從政經驗、參選只是為了增加候選人多樣性的“老左派”科爾賓出人意料摘得桂冠。這種直接選舉表面上擴大了黨內民主,但在反體制、反精英情緒彌漫的大環境下所產生的工黨領袖未必能夠得到黨內各方面的認同。脫歐公投也暴露出代議制民主的脆弱。百萬民眾對公投結果后悔,在議會網站上請愿重新投票,但是議會卻無權對公投結果進行復核。議會和政府關于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主導權的爭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代議制民主權威的下降。
放眼2017年,
英“右強左弱”態勢將延續
英國媒體預測,工黨難以對保守黨構成威脅,保守黨將長期執政。《經濟學人》雜志甚至認為,英國將進入“一黨制時代”。但是,隨著脫歐談判正式啟動,脫歐方案逐漸明晰,保守黨將面臨一次重大執政考驗。如果脫歐方案不能平衡兼顧各方訴求,保守黨內分歧可能再度浮出水面,當前凝聚在脫歐大旗下的不同利益群體也可能因為訴求得不到滿足而選擇背棄保守黨。
此外,英國各大政黨也面臨著新的考驗。隨著時代發展,英國社會已不能簡單地根據經濟狀況劃分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人們的受教育程度給階級分野打上文化烙印。英國廣播公司2013年一項研究認為,英國社會分為七個階層,勞工階層又可以細分為“新型富裕工人”、“技術中產者”、“新型服務業從業者”等新類別。階級分野細化決定了人們在政治上不再是“非右即左”,他們對傳統政黨的忠誠度下降。反倒是那些以單一議題為政治主張的政黨更容易一呼百應,得到認可。如何應對新形勢變化,“尋錨”定位、保持政黨吸引力將是各政黨面臨的普遍挑戰。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美大局)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