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馬品磊
(1.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2.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濟南 250101)
福州近代工業建筑遺產述略
李海霞1,馬品磊2
(1.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2.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濟南 250101)
福州作為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西方建筑東漸過程中,工業建筑具有典型意義。現存許多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工業建筑需要得到保護和再利用。但對于福州內遺留的近代工業建筑還未有系統地梳理。因缺乏對這片區域內遺存的工業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區域內的近代工業遺產已所剩無幾,其現存狀況也多處于低效使用的狀態或面臨拆除的命運。文章主要通過對福州近代工業遺產整體風貌的審視和對工業遺存案例的考察,總結了福州近代工業遺產的特征,并對其工業遺產進行價值評析,并對未來保護利用提出了幾點思考。
福州;近代;工業遺產;保護
19世紀中葉之后,中國的近代工業開始起步,其中以清政府洋務派興辦的近代工業企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民國之后,官僚買辦和民族資本家逐漸成為近代工業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作為中國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也在近代社會經濟的劇烈變動中,產生了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其中以洋務運動創辦的馬尾船政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目前對福州工業經濟、工藝方面已有著作和論述,但對福州近代工業建筑的研究在學術界尚屬空白。雖然對馬尾船政局工業遺產的個案研究已有涉及,但對其現狀挖掘和后續發展缺少深層次討論。本文旨在從整體上審視福州近代工業遺產全貌,對其歷史價值進行論述,同時對現狀情況和問題加以分析,期望能更好地推進當地對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福州近代工業起步較早,主要經歷了3個時期:早期外國資本在福州開設工廠為貿易服務;洋務運動之后,以福建船政局為代表的官辦近代工業興起;辛亥革命之后,民營工業迅速發展。
1.1 外國資本獨立經營的近代工業[1-2]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福州五口通商。隨著茶葉貿易的興盛和航運業的發展,在福州出現了一批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企業。從19世紀80年代起,又陸續出現一些其他工業企業。1854年,外商率先在福州馬尾羅星塔下辦起了“道比船廠”,該廠起先只是一個很小的木作和鐵工場,僅供應船料和對夾板洋船進行簡單維修。1867年一個歐洲人在羅星塔船舶停碇處,使用蒸汽機把塢中的水抽干。這預示了福州最早的外商企業建立。1872年,一家從漢口來的俄國商行在福州建立磚茶廠,是年制造了約800筐。福州盛產松木,適于制造煤油箱。德國祥臣洋行和英國天祥洋行率先在福州設立福州鋸木廠。之后日本等其他洋行紛紛來福州設辦木材廠。截至辛亥革命時,共有外商鋸木廠10余所。外商在福州還興辦制冰廠、火柴廠。但經營并不景氣,到20世紀初均倒閉轉讓。外國資本在福州開設工廠時間雖早,但都因福州市場低迷,腹地交通不便,缺乏能源礦產等工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未能取得長足發展(表1)。

表1 近代福州外資企業簡表(1849 —1911年)[3]
1.2 清政府經營的軍事工業
在外資工業產生以后,本國資本工業隨之出現。最先出現的是清政府洋務派的官辦軍用工業企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官僚在福州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企業。其中最重要的是福州船政局和福州機器局。1870年閩浙總督英掛創辦“福州機器局”,其規模較小,時停時辦。福州同時期還開辦了還有兩個鑄幣廠,分別附設在馬尾的福建船政局內和洪山橋制造局內(表2)。

表2 清政府經營的近代工業簡表
1.3 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工業[7-8]
福州民營近代工業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到民國建立前夕,在食品加工、采礦、電力、輪船航運及火柴等日用化學工業方面取得了初步發展。其特點是企業的規模小、資金不多、技術水平不高,大多數維持時間不長。
民族工業中出現最早的是制茶廠。之后,左宗棠奏請在福州試辦糖廠,接著,創辦了機器面粉廠。史書記載,浙閩總督曾在福清石竹山開采鉛礦,但不久因為資金不足,便將礦山封禁。19世紀80年代,福州還先后興辦了以民族資本為主的自來水局和玻璃制造等小型工廠。中法戰爭后,福州棉紡織業開始起步,在福州城垣五福巷等地建起了紡紗廠。這些企業多規模小,設備簡陋,大多以失敗告終。辛亥革命后,福州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電氣工業成為福州近代工業中突出的一個部門。此外,以本省資源為原料的出口加工工業部門,也成為福州近代工業發展的主要部門,如木材加工業,造紙廠等。在當時以水運為主要交通運輸條件的時代,工廠多是臨江而設,于是福州中心城閩江兩岸一些區域成為近代工業的集中區(表3)。
1.4 華僑投資經營的近代工業
除了以上2種主導工業以外,福州地區的福清、閩清等地屬于僑鄉所在地,所以有華僑回鄉投資的工業,這也是福州近代工業比較特殊的類型。其中以菲律賓歸僑陳天恩、陳希慶父子創辦的福建造紙股份有限公司最具實力和規模(表4)。
雖然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初期,福州曾在全國工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后,福建的民族資本或官僚資本近代工業,小部分內遷,大部分毀于日寇炮火。抗戰結束后,國民黨內戰,福州近代工業更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解放前夕,福建的工業已微不足道。福州近代工業雖然出現較早,但長期以來停滯不前,來不及形成一定的工業基礎就衰落下去了。

表3 福州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工業簡表(1875—1935年)[4,9-12]

表4 福州華僑投資經營的近代工業簡表[13]
2.1 馬尾船政局[14]
馬尾船政局①“馬尾船政局”有稱福州船政局,也有稱福建船政局,清政府官方文件多用“福建船政”字樣。因馬尾在中外學者和社會人士印象中更為深刻,故本文用“馬尾船政”名。是洋務運動時期左宗棠于1866年(同治五年)在福州創辦的一個官辦機器造船廠。從計劃辦廠到開工制造,船政局都由法國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并雇傭了幾十名法國技師和工頭。辦廠同時,還創辦了船政學堂,用以培養造船和軍事人才。1866年12月23日,船廠破土動工。船廠占地600余畝(1畝=666.67 m2),設備齊全,設施完備,規模宏大。馬尾船政局位于中岐山前的一塊平地之上,面朝閩江,左靠馬限山。船政下轄眾多機構,根據其用途主要可分為辦公、生產、教學、后勤等諸類。
船政局廠址建筑大致可分為塢內、塢外兩部。船槽、船臺、各個造船工廠皆設于塢內之部,這是船廠最主要的部分。塢內三面環以深壕。塢外之部主要有3大部分:船塢之后左方旁山筑有健丁營(傭工等工人的宿舍);健丁營之后有東西兩考工所(跟隨洋人學技術之工匠的宿舍);東西兩考工所右邊,為后學堂(又稱英國學堂),后學堂之右為前學堂(法國學堂)。學堂之后均有學生宿舍,學生宿舍之后為木材儲藏所。木料儲藏所之西為船政衙門大院,船政大臣及重要辦事人員皆寄宿于此,是全廠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船塢之左部為冶鐵廠和儲藏廠。塢外之部還有一些是設在馬限山之東北麓沿海一帶的磚灰廠、磚窯、燒煤骨窯等。在船政衙門后面的適中山上建有天后宮,用以祭祀海疆天后,以求庇佑船政。神宮之左有鎮海兵營,駐兵500人,用以保護船廠及防守海口。正副洋監督住宅也位于山坡之上,地位突出,在整個規劃結構上具有統領全局的效果(圖1)。

圖1 馬尾船政局規劃圖(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5])
1884年中法戰爭,部分廠房和船只被毀。辛亥革命后改稱“海軍造船所”。抗日戰爭時,受嚴重破壞,生產停頓。戰后由國民黨政府接收。現為“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今舊址尚存輪機廠(圖2、圖3)、鐘樓、合攏廠、繪事院(圖4)、二號船塢、飛機滑道等建筑遺跡。

圖2 輪機廠室外

圖3 輪機廠室內

圖4 繪事院外觀
馬尾造船廠在創造現代生產格局的同時,已將近代的工業船政遺址保護并利用起來。輪機廠、鐘樓、繪事院等舊址原物,已被精心的修復和利用。輪機廠車間被改造為船政博物館,繪事院二層也充當起廠史陳列館,門口豎起了“工業旅游”的牌子。傳統的船政遺跡加上廠區隨處可見的百年榕樹,具有極高的歷史與景觀價值。
2.2 福州機器局
同治八年(1869年),閩浙總督英掛奏準開辦“福州機器局”,仿制洋槍洋炮,“式樣精巧,與洋槍炮無異”,它的規模很小,時停時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停辦。
福州機器局位于福州洪山橋,也稱西門外黃店,為福州古城區外的西面,閩江的分支洪江旁,背靠大腹山,面對翁主山,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利于軍事防御。另外,資源方面距離鐵礦、鐵廠都不遠,資源可就近取給。
福州制造局附設8個工廠,生產品種齊全。有步槍廠、機關槍廠、水機關槍廠、炮廠、炮彈廠、槍彈廠,此外還附屬有造幣廠,隔江還建有無煙藥廠,范圍頗大。現福州機器局已不復存在,僅能從福州歷史地圖上看到它的位置。
2.3 “貿春茶行”茶廠廠房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俄國商人在泛船浦太平巷附近首創蒸汽磚茶廠——阜昌磚茶廠。因而福州與漢口成了中國最早使用機器制茶的城市。宣統二年(1910年),阜昌磚茶廠被俄商轉賣給中國人。福建“貿春茶行”廠房為民國初期所見茶廠的遺存,位于福州倉山區海關埕泛船浦附近,是五口通商時俄磚茶場的廢墟上重建的茶廠。建筑風格和形式與原俄商所建的阜昌磚茶廠相似。現存遺跡為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平屋頂,檐部有線腳。立面為兩段式,二層為方窗,底層為拱券。立面構圖、建筑語匯都是西式風格,基本沿用了同時期內由西方輸入中國的國內其他城市多采用的廠房形式。解放后該茶廠歸屬福州茶廠,現地址為朝陽路66號[16](圖5)。

圖5 茶廠廠房現狀(資料來源:參考文獻[9])
2.4 福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福州電氣公司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由劉祟偉、劉祟倫等人出資8 000元,原接林友慶辦的耀華電燈廠,改名為福州電氣公司。開辦時集資股份12萬元,劉家出資占三分之一,廠址在南臺新港。1912年建筑師林天民為劉家設計了福州電廠廠房、車間和煙囪工程。該廠房為磚木、磚混結構,采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和結構。建筑形式完全西式。整個建筑沒有過多的裝飾,保持了早期工業建筑簡單而樸素的風格。整齊排列的大長窗,設有通風采光的天窗,整體建筑呈階梯式面江排列,體現出一種韻律和秩序,而垂直高聳的大煙囪又打破了單調的水平構圖,統一了整體(圖6)。

圖6 電廠廠房(資料來源:福建省檔案館)
現在福州電業局院內僅存一座中西合璧的老辦公樓(圖7)。該建筑始建于1911年,1915年落成。為二層磚木混和結構,總高12.5 m,建筑面積2 280 m2。建筑平面雙凹形,坐南朝北,南北向雙向入口。雙坡屋面,檐部用層層水平線腳處理。主立面對稱,左、中、右各凸出約1.5 m,屋頂如中國傳統建筑“抱廈”凸出主屋頂,但檐部處理成山花形式。中間入口有通高方形雙柱,較為醒目,莊嚴。基座處一條環顧建筑周圈的白色抹灰帶,在整個立面形態上增加了層次劃分。墻體采用灰色清水磚墻,并以壁柱形式作垂直劃分,增加豎向感。兩層的上下方窗貫通,露出白色橫梁,券中置白色拱心石。側面窗戶采用簡單方窗加白色平梁。檐部與墻體交接部分為疊澀,并有方形的孔洞,孔洞內有雕刻細致的木質擋板。為防止室內地面潮濕,基座墻面每隔一定距離設有通風窗,寬約35 cm、高為17 cm,內有鐵柵欄,外套木質百葉。整座建筑外觀比例得當、和諧優美,呈西式復古主義風格,但沒有過多的裝飾,內部功能較為單一[16]。


圖7 電氣公司老辦公樓老照片與現狀(來源:參考文獻[16])
3.1 福州近代工業建筑的分布
福州近代工業多靠近閩江水源,運輸方便。馬尾江段水深土實,到閩江入海口,沿江小島遍布,山峰夾江而上,距離福州市區只有20 km,前后天險可防守,后有城市相依托。1860年開始,福建船政局擇址馬尾,興辦工業和近代學堂,馬尾自成一區,成為福州的造船及重工業中心。
近代工業企業可分成新式機器工業和傳統手工業。手工業工場多分布在中亭街附近,歷史上這里就是福州著名的手工業一條街,多呈“前店后廠”“下廠上宅”格局,與住宅、商店等混雜分布。它們所需的生產原料和能源材料較少,其產品大都依靠固定的商行店鋪直接出售,所以對運輸的要求很低,主要依靠商業集中的地段優勢,以利于產品銷售。
新式機器工業大都分布南臺閩江兩岸,這里靠近碼頭,運輸方便,而且滿足大機器生產對水源的要求。閩江北岸多為生產城市生活消費品的新型企業,包括:官督民辦的福州糖廠、外資經營的福州冰廠和一家機器面粉廠,以及民族資本企業,包括:設在南臺水部門外新港的福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設在福新街和老鴉洲的樹膠公司、分布在鴨姆洲及港頭兩地的鋸木公司。閩江南岸則多為與外貿配套的加工工業,以及外資工廠。其中,民族資本工業企業悅興隆磚茶公司、致和磚茶公司,設在泛船浦;外資經營的福州慣奇來染織實習所,設在南臺保福山頂;醒華織造局設在南臺下渡;邁羅罐頭公司設在南臺大橋附近;主要以外國居民為消費對象的牛奶公司,設在南臺中洲島[15]。
3.2 福州近代工業建筑的特征[17-18]
福州近代工業建筑的形態、材料、結構,乃至建筑語言風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工業的性質。從洋務運動所辦的軍工企業、外商所辦的中小型企業到此后出現的各類民族工業,莫不如此。以福州馬尾船政局為代表的洋務運動中的軍工企業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代表,它的半殖民半資本主義的官辦產業性質,決定了它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群的布局特點,又有西方工業區的功能主義為主導的布局特點,除了具有傳統的建筑形式,還開始引入新的建筑類型、形式和技術。外商所辦的中小型企業也通常引用西方的建筑形式,但規模較小,樸素簡潔,較少古典建筑裝飾元素。而民族工業開始出現多元化發展:或沿用福建當地的民居形態;或開始把一些西方的建筑語匯加到傳統功能布局的建筑上;或因開設新型產業而從國外完全引入新型建筑(如上文介紹的福州電氣公司廠房)。福州近代工業建筑在采用新的建筑技術方面,較之其他類型的建筑更為主動。采用機械化生產的工業建筑因為生產流程的要求,常常對空間和結構有特定的要求,所以,鋼結構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多層磚木混合建筑都最先在工業建筑中采用。而在當時福州其他的建筑類型中都極少采用,同時,也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大體量和多層建筑的空間形象。
4.1 價值判斷
國際社會在不斷地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作為普遍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工業建筑的價值認定需要從各個層次方面加以多樣化的考慮。福州近代工業建筑與其他類型近代建筑存在著很大差別。這種差別主要在于:工業建筑類型功能性強而設計形式相對簡陋,比較自然,沒有刻意在建筑藝術上有所追求。正因如此,近代工業建筑的價值大小不能簡單套用其他類型近代建筑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必須立足于其自身保護與再利用的價值基礎上,用辨證、發展的科學思維觀,既著眼于現在的可持續發展又要放眼未來。
福州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在于對工業文明和近現代工業進程的紀錄;它是整部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見證者。優秀的工業建筑,尤其是建造年代久遠的,象征著企業悠久的歷史,記錄了企業發展的大量信息,更加容易被社會認同和贊許,從而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品質。美學價值體現在工業建筑獨特的空間結構、“工業語言”所表達的震撼人心的“技術美學”。科學技術價值體現在工業工藝、廠區建造和規劃等方面。
福州近代工業建筑還具有再利用的經濟價值:例如沿著閩江發展起來的大多數近代工業建筑,具備較好的區位價值,對提高周圍土地開發價值以及為土地使用結構的調整和再開發奠定價值基礎。而且現存大多數工業建筑具有結構牢固,空間分割靈活的特點,從而具備了適當改造和功能置換為某一用途提供場所的條件。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中,這些建筑正面臨著新一輪功能變遷。充分利用好這些工業建筑,可以發揮其潛在的經濟效益。對福州近代工業遺產進行保護與利用,必將為福州城市特色的塑造提供資源和條件。
4.2 問題與展望
在今天中國現代化城市建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幾乎所有類型的歷史建筑都面臨或拆除、或保留、或利用的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福州市還有幾萬平方米的老廠房,但大都未被列入歷史建筑保護單位,由于不重視、不認識它的價值,弄不清到底哪些該保護,又該怎樣保護利用,拆舊建新之風有增無減。這種情況給福州近代工業建筑保護和再利用提出新的挑戰。
福州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對福州本地的工業建筑缺乏歷史研究,對其歷史價值缺乏認識,從而對工業遺產不重視,工業遺產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比例較低。另外,有些人對工業遺產的認識有偏見,認為近代工業污染嚴重、技術落后,應退出歷史舞臺等。由此,工業遺產首當其沖地成為了城市建設的犧牲品。其次,對工業遺產的家底不清,對工業遺產的數量、分布和保存狀況沒有做基礎的調研和普查工作;不僅福州當地,乃至全國,目前對工業遺產的界定還都不規范,對工業遺產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保護理念和經驗嚴重匱乏。如馬尾船政局就僅對其兩個廠房(輪機車間、繪事院)進行了保護和再利用,使參觀者感覺偌大一個有歷史價值的近代工廠卻僅有兩棟建筑遺存,歷史感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對馬尾船政局工業遺產的發掘遠遠不夠:缺乏對工業構筑物(例如船塢、船臺、碼頭等)的保留和改造;福州工業遺產保護過分強調工業遺產物質層面的保留,而對工業遺產的非物質文化屬性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和保護,如在福州閩江沿岸對海洋媽祖的祭祀信仰就沒有得到當地人的承繼和保護;另外,工廠區內的雕塑、壁畫、標語等人文資源,可以鮮明而生動地展現時代特色和企業文化,或者在特定環境中起烘托氛圍的裝飾作用,是工業景觀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應該得到保護。
[1]陳真.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三輯 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官僚資本創辦和壟斷的工業) [M].北京:三聯書店,1961.
[2]徐曉望.福建通史(第五卷近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1840一1895)) [M].北京:中華書局,1962:42- 43,58- 61,136.
[4]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5]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431,447- 448.
[6]林慶元.福建近代經濟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33- 134,448.
[7]吳亞敏.近代福州及閩東地區社會經濟概況[M].北京:北京華藝出版社,1992.
[8]祝慈壽.中國近代工業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9]福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福州文史資料第七輯[M].福州:福州市委員會,1987:16.
[10]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室.福建經濟發展簡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240.
[11]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建卷)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88.
[12]鄭元欽.福州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203.
[13]吳亞敏,鄒爾光.近代福州及閩東地區社會經濟概況[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2:435.
[14]林萱治.福州馬尾港圖志[M].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4.
[15]吳巍.福州近代城市規劃歷史研究(1844—1949)[D].武漢:武漢工業大學,2008.
[16]陳杰.福州近代產業建筑研究[D].福州:福州大學,2008.
[17]中國民主建國會福建省委員會,福建省工商業聯合會合編.福建工商史料(第l輯)[Z].1986.
[18]福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福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Z].1996.
A Comment on Architectural Industry Heritage of Fuzhou
LI Haixia1,MA Pinlei2
(1. Architectu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 School of Art i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
As one of the five treaty ports in modern China, the industrial buildings played typ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eriod of introducing western architecture style. Nowadays many industrial buildings lost their original functions, and need to be protected and renewed in another way. But as for the industrial buildings in Fuzhou, there have not been generalized in a whole. Since the lack of knowledg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local industrial culture, the number of the industrial relics in Fuzhou remained less and les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was faced with the low-efficient use or being destroyed. By surveying the overall view of Fuzhou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investigating some typical industrial cases, this paper mainly gener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in Fuzhou, and analyze their value, thu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protection of these industrial buildings.
Fuzhou;modern;industrial heritage;protection
TU 832.5+3
A
李海霞(1979-),女,高級工程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建筑史。E- mail:lihaixia98@163.com.